汉盛茶道

当前位置: 汉盛茶道 > 每日动态 > 文章页

茶道入门有几本必读书,我们为你开了书单!

时间:2025-03-14 20:13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36 次
在荣章看来,讨论茶道与茶艺的区别是毫无价值的,因为本来就是一回事。 三、《百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礼结合的标志 第十九章 日本茶道、朝鲜茶礼与中国茶文化之比较 一、从佛道玄杂糅与南朝“…

茶道入门有几本必读书,我们为你开了书单!

2021-11-12 14:33

#1茶之基本

中国茶道核心思想“精行俭德”,这四个字要怎么理解?

“精行”就是“行精”,指心行洁净。

点击图片可直接购买

《晏子春秋》中有这样的记载。叔向问晏子曰:“君子之大义何若?”晏子对曰:“君子之大义,和调而不缘,溪盎而不苛,庄敬而不狡,和柔而不铨,刻廉而不刿,行精而不以明污,齐尚而不以遗罢,富贵不傲物,贫穷不易行,尊贤而不退不肖。此君子之大义也。”(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

翻译过来就是:

叔向问晏子:“君子应该秉持怎样的处世原则?”晏子回答说:“君子之大义,与人相处融洽但不随俗,临危而不苟且,庄重而不急切,柔和而不卑屈,清廉而宽厚,心行洁净而隐人之恶,求上进 而不以此遗弃人,富贵不傲物,贫穷不易行,尊重贤能但也不完全 排斥无德无能之人。这就是君子的处世原则。”简单来说,就是君 子和而不同,虽与俗和调,但不循俗而行。

“俭德”出自《周易》“否”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否卦坤下乾上,天地阴阳不交。君子应效法此象,以节俭之德避难, 此时不可得荣耀和禄位。节制欲望,超然生活。

诸葛亮《诫子书》里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司马光《训俭示康》:“‘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有俭来也。”

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节俭都是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

简单来说,一杯精行俭德的茶,就是君子之茶,可以修身、净心、养德。精行俭德的意思就是“洁以修身,俭以养德。

长按下图二维码直接购买

#2 纯茶道

内容简介

本书强调“纯茶道”的概念,即只与“泡茶、奉茶、品茶”相关的审美与艺术。作者在本书中分六章,分别阐述了纯茶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何时做”“在哪做”“谁来做”的内涵。作者提出“茶道艺术属口鼻艺术范畴”,“茶的三个生命周期”,“爱茶、享茶比知茶更重要”的理念,为读者揭开茶道真谛,同时树立起专业泡茶师的尊严。

作者简介

蔡荣章,“无我茶会”创办人,当代茶文化复兴期具有深刻影响力的现代茶道思想家,中国茶叶学会第九、十届理事会茶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三条脉络:茶与艺术、茶与茶业、茶道艺术家与茶会。现为漳州科技学院教授,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执行长,天福茶博物院顾问。

许玉莲,马来西亚国际茶文化协会荣誉理事,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中国茶叶学会海外联络点负责人,浙江农林大学人文.茶文化学院客座教授。著有《我就要让这世界香》,入选“2015茶媒推荐阅读十大茶书榜单”。

目录

茶道艺术的定位

茶道艺术应归为口鼻的艺术

茶道艺术为何定位在泡茶、奉茶、品茶

辨味辨香的抽象能力

茶道香味美学的构建

茶汤由哪些元素形成

泡茶煮水的激情

茶杯与茶汤的心事

茶器是泡茶师躯体的一部分

茶汤作品重口鼻而非眼睛体验

泡茶过程与茶汤都是茶道艺术的形式与内涵

喝茶除了感官,还有体感效应

追求口鼻艺术美的茶汤店

茶叶是作曲,泡茶是演奏

纯茶道的创作

茶道艺术如何创作、谁来衡量

茶道内涵的信念

茶道艺术如何形成

茶道艺术里的美在哪里

茶道艺术的创新要新在哪里

纯茶道的茶席要忠于茶道

茶席上一瓶小花也不要

贴标签的茶道不美

茶道作品失败的外在与内在因素

茶汤作品创作系统的兴起

茶道艺术与烹饪艺术

茶汤作品的现场制作

要现场创作的茶道艺术

器、术、道在泡茶里的涵义

论茶空间的是非

温壶、温盅、烫杯是可以省略的

品水纳入泡茶过程

有了古风就是茶道吗

泡茶可以公式化吗

时时养成正式泡茶的心态

茶食制作与运用

『泡茶的声音』是有机音乐

泡茶、奉茶、品茶的精神

泡茶、奉茶、品茶如何晋升为茶道艺术

技术与艺术,茶艺与茶道四者的纠结

纯茶道的觉醒

茶道养成的基本观念

论茶道精神

陪茶在壶内浸泡

爱茶、享茶比知茶重要

泡茶师亲自做茶是必要的吗

如何让品茗者专心品茶

泡茶师进场与退场的方

我泡茶时不说话

泡茶者的孤独一生

谁来关心茶道艺术

制茶、泡茶、喝茶都在无何有之乡

泡茶、评茶、赏茶的态度养成

泡茶、评鉴、品赏三者的关系

赏茶的不二法门

评茶与泡茶在企业的应用

茶叶已被视为作品,茶汤还没有

泡茶、赏茶不依赖包装与名称

制茶、泡茶不要受『茶叶标准』的限制

评茶与赏茶互补不冲突

泡茶竞赛裁判与茶叶审评的差异

茶具大大影响着茶汤

茶道生活与茶会活动不同

茶叶作品、茶汤作品、茶会作品

『茶会作品』如何呈现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茶道艺术家的尊严

茶道艺术家的尊严

泡茶与喝茶中显现的茶道风范

茶汤作品欣赏会不许迟到的原因

茶道要有怎样的礼仪规范吗

茶道动作无需标准化

泡茶不能泡得太谦卑

泡茶和修身养性得分开对待

非得规定要穿什么服式泡茶吗 195

泡茶者应坐在泡茶席的主位

不知茶量焉知茶汤质感

茶道艺术只是一部分人的追求吗

泡茶空间风格即泡茶者的做人风格

后记 茶人颂

#3 现代茶道思想

大部分说茶道,九成都在说历史,茶道出自哪里,谁谁谁的理解是什么,眼看到了当下,却戛然而止。远追唐宋,漠视1980年来以来的茶道复兴,是眼瞎,心瞎。剩下的一成里,说中国茶道是什么的,又占据了大部分,说法也是根据日本的“和敬清寂”,换几个字来回折腾,鲜有创建。

蔡荣章不同,《现代茶道思想》是极少数面向未来的茶道之书。他整本书都在思考活着的茶道是什么,我们学茶道有什么,茶人、茶商这些帽子要如何戴,甚至,他还具体到“学茶文化有什么好处?”文化会让产品卖得更好。越高端的茶产品,文化所占比例越大,超过50%乃至更多。

茶行业里天福模式下,陆羽茶文化研究中心与现在漳州科技学院都是为茶文化做增量的。大益模式下,大益茶道院,大益文学院亦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仓颉号销售,是打文化创意牌,不是单纯卖一饼茶,它还销售了十几本大益文学,服务周期长达三年。

在荣章看来,讨论茶道与茶艺的区别是毫无价值的,因为本来就是一回事。大部分一些人一说茶道,就要荣章反对在茶里扯太多无关话题,他始终围绕茶的本体进行论说。小到一方茶巾,大到千人茶会,茶才是核心。但也有问题,他说,茶道艺术被忽视,是因为诗歌绘画都宣传艺术家,而茶太讲究茶,忽略了人。所以要去界定“茶人”,茶人应该是带着艺术气质的,而不要把茶商、茶农都拉扯到茶人这一行列。过去,我们忽略的对茶人的塑造,导致今天与其他艺术家无法比较的糟糕情况。

他不解大学有教音乐的,却没有教茶道的。现在的文联系统,有书法家而无茶道家。这里说的茶,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荣章先生说,茶汤是茶的第一主体,所以我们要反复练习泡茶,好比琴师练琴。音乐听过即无,茶汤饮过亦如此。茶会好比音乐会,但一场音乐会可以容纳很多人,茶会则怕人多,人多则茶汤不胜。我推测,这正是荣章发明无我茶会之驱动。

有一点是与荣章有不同意见,我认为人是目的,通过泡茶,我们变成艺术家,而不是通过泡茶,把茶泡成艺术。就像笔墨纸砚只是一个人成为艺术家的手段,一旦他成为艺术家,他的书画必然成为艺术。笔墨纸砚是茶水器的参照。

茶文化如何破局,他提出并给出路径。大部分谈茶道茶艺,都走进字句的迷雾。只是荣章先生抬着茶杯,微笑着,他说,边喝边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从建台北陆羽茶文化中心开始,蔡荣章就思考中华茶道的出路。

长按下图二维码直接购买

#4千利休:本觉坊遗文

《千利休:本觉坊遗文》,是日本文学家井上靖晚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取材日本战国时代末期著名的事件:一代茶圣千利休被丰臣秀吉赐死。

目录

001本觉坊遗文

002第一章

031第二章

067第三章

094第四章

124第五章

151终章

180译后记

185附录 井上靖年谱

作者简介 · · · · · ·

井上靖(1907-1991),日本文坛巨匠,当代著名作家、评论家和诗人。曾任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日本艺术院会员,日本文化财保护委员会委员,日本文艺家协会理事长。

井上靖获奖众多,曾荣获第22届芥川奖、艺术选奖文部大臣奖、日本艺术院奖、每日艺术奖、野间文艺奖、第15届读卖文学奖、第1届日本文学大奖、日本文学大奖、第42届野间文艺奖、第1届千叶龟雄奖等。

以日本战国时代为背景创作的“战国三部曲”:《风林火山》《战国城砦群》《战国无赖》被奉为日本历史小说的经典,《风林火山》一书,多次被拍成电影电视剧,风靡整个亚洲。

井上靖一生27次访问中国,曾到新疆、甘肃等地实地考察,对中国的感情深厚。著有以西域为题材的作品《楼兰》《敦煌》等“西域小说”系列,以及《丝绸之路纪行》《西域纪行》等。

欧凌,200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院,同年留学日本A爱媛大学攻读英日比较文学,2003年获人文学硕士学位。此后旅居日本,从事教学、研究与翻译等工作。现有译作《荆棘王》《功名十字路》《茶与美》等。

点击二维码或“阅读原文”购买

#5 禅与饮茶的艺术

在中国与日本的传统文化中,禅与饮茶都是沉思与冥想的艺术,是思想与精神升华的路径。更为重要的是,两者都能让人意识到人生的每个瞬间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被珍惜与品味。

美国文化大家威廉·斯科特·威尔逊广泛搜集禅宗、茶道、中国哲学中源远流长的句子,提炼出禅茶一味的“100个基本”,探讨两者之间的美妙关系。集历史、哲学、修心养生为一体,《禅与饮茶的艺术》不仅能让你品尝到饮茶的快乐,更能净化情绪与思想,让你修得在喧嚣尘世中安然度日的哲学。

迷途时常常翻阅,校正庸常的生活。且看,且吃茶。

内容简介

在中国与日本的传统文化中,禅与饮茶都是沉思与冥想的艺术,是思想与精神升华的路径。更为重要的是,两者都能让人意识到人生的每个瞬间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被珍惜与品味。

美国文化大家威廉·斯科特·威尔逊广泛搜集禅宗、茶道、中国哲学中源远流长的句子,提炼出禅茶一味的“100个基本”,探讨两者之间的美妙关系。集历史、哲学、修心养生为一体,《禅与饮茶的艺术》不仅能让你品尝到饮茶的快乐,更能净化情绪与思想,让你修得在喧嚣尘世中安然度日的哲学。

迷途时常常翻阅,校正庸常的生活。且看,且吃茶。

作者简介

[美]威廉·斯科特·威尔逊(William Scott Wilson)

威尔逊毕业于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蒙特雷国际研究院,先后研究政治学、日语和日本文学,译作《叶隐》被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奖导演吉姆·贾木许改编为《幽灵狗:忍者之路》,于1999年在全球上映。

他深谙东方哲学,译作《道德经》、《菜根谭》、世阿弥的《风姿花传》、禅僧泽庵宗彭的作品集《不受阻碍的心灵》,以行文忠实、优美在英语世界颇受好评,并成为大学教材。

另著有多部研究东方文化的畅销作品,其中一本便是《禅与饮茶的艺术》。

目录

001 前言

009 引言

第一章 基础

039 圆,圆相

041 无

044 无着

046 游

047 梦

049 放

052 默

054 如

054 如意

055 然

058 一期一会

第二章 无心

063 无心

065 廓然无圣

066 不思善,不思恶

068 如云无心,似水无想

071 无心归大道

072 一味真

第三章 终日乾乾

077 终日乾乾

078 忍是安乐之道

079 安其身而后动

080 太阿宝剑本是生铁

082 无佛处作佛

083 不断行

084 泥多佛大,水涨船高

085 泷

第四章 日日是好日

089 平常心是道

091 日日是好日

092 直心是道场

093 寒来重衣,热来弄扇

094 忘筌

095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097 洗心自新

099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099 寿

第五章 看脚下

105 看脚下

106 蓬莱山在何所

107 吃茶去

109 露

110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111 眼前是什麻

113 拨水求波

第六章 无可无不可

117 即心即佛

118 非佛

119 无可无不可

121 利剑不如锤

122 长者长,短者短

123 头头无取舍,处处绝亲疏

125 他马莫挽,他弓莫牵

第七章 和而不同

129 云月是同,溪山各异。万福万福,是一是二

131 和而不同

133 大道无门,千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

134 一见四水

135 理事不二

137 鞍上无人,鞍下无马

138 处处真,处处真,尘尘尽本来人

139 春色无高下,花枝自短长

第八章 山是山,水是水

143 山是山,水是水

145 天高无涯,鸟飞如鸟

147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48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149 雪消山岳露,日出海天清

150 虚空无背面,鸟道绝东西

150 南地竹,北地木

第九章 自然语

155 古松摇般若,幽鸟哢真如

156 云行观自在,水流不动尊

157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158 岩上无心云相逐

第十章 远离颠倒梦想

163 无畏处

164 白日青天,梦中说梦

167 本来无一物

170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第十一章 无事

175 无为

176 无事

177 无事是贵人

179 随分著衣吃饭

180 心随万境转

181 大巧若拙

182 无说无闻是真般若

184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185 相见呵呵

186 风为什么色,雨从何处来

第十二章 无碍

191 白云去来

192 福寿海无量

194 无我

195 至道无难

196 草鞋和露重

197 好事不如无

199 随处作主,遇缘即宗

200 寂然不动

201 八风吹不动

204 无碍

第十三章 知足

209 知足

210 诚者,天之道也

211 日面佛,月面佛

213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

214 和

第十四章 简单生活

219 一箪食,一瓢饮

220 饥来吃饭,寒到添衣

221 画蛇强添足

222 空手还乡

223 君子之交淡如水

224 真味只是淡

225 行远必自近

226 南无阿弥陀佛

第十五章 生活的完整性

231 左右逢源

231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232 处处全真

233 三界心,心外无别法。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234 不知何处寺,风送钟声来

长按下图二维码直接购买

#6 茶之道

内容简介

唐人和宋人,饮茶方式大不同?为什么日本流行抹茶,中国更习惯泡茶?为什么说茶与禅有一种自然的亲近?几十年不变的巴蜀茶馆里,藏着怎样的市井人情?.……三联记者与国内外茶文化专家、资深从业者,从历史、器物、文化、生活等角度,全面解读中国茶,带你品味由器至道的中国茶文化,自由自在的中国茶。

目录

总序 I序:自由自在中国茶 III

茶史:历史光影中国茶

茶本主义:中国人的茶感觉演变史 3

有容乃红茶:中国茶的传播史 15

茶事:习习清风话茶事

寓己于茶:宋之六茶事 35

宋代茶饮风气:斗茶与点茶 57

宋代饮茶文化东渡 69

古今设茗焚香 85

清宫对六安茶的独爱 105

茶器:烹煮点饮嗅茶香

古代茶事中的水与器 115

茶席密码 129

寻找武夷建盏 137

茶人:山水市井访茶人

自由自在中国茶——踏访春茶的山水、人文与市井 147

龙井茶境:山、水与禅之间 161

巴蜀茶馆:一碗茶里的市井与欢愉 189

寻找徽州茶:茶汤中的人情与礼节 211

潮州茶米:一杯茶里的工夫 231

茶道:明月清泉论茶道

幽兰、茶与逸士 249

茶何以禅 261

文人与禅家,生活与修行:中日茶风的分野 

茶,是心之安放,还是物之追逐? 299

潮州功夫茶:一脉相承的事实茶道 305

筑境入茶:四季茶会与四时风物 313

325

长按下图二维码直接购买

#7 中国茶文化

内容简介

《中国茶文化》不仅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从哲学层面论述了其由技而艺,由艺而道的核心精神,以及儒、道、佛各家的茶文化特点和思想。

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连印数版,被读者称为“茶道、茶艺、茶文化入门的基本读物”和“中国茶文化的理论性著作”。

作者简介

王玲,女,1937年生,河北曲阳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北京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是大型学术专著十卷本《北京通史》的主要组织者之一。著有《中国茶文化》、《北京通史·辽代

目录

《中国茶文化》增订版小序

绪论 中国茶文化的含义、范畴与研究方法

第一编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的概况

第一章 两晋南北朝士大夫饮茶之风与茶文化的出现

一、汉代文人与茶结缘

二、两晋南北朝的奢靡之风与“以茶养廉”

三、两晋清谈家的饮茶风气

四、南北朝的宗教、玄学与饮茶风尚

第二章 唐人陆羽的《茶经》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一、唐代茶文化得以形成的社会原因

二、茶圣陆羽

三、陆羽的《茶经》及唐人舛茶文化学的贡献

第三章 宋辽金时期茶文化的发展

一、五代继唐开宋,文士茗饮别出新格

二、宋代贡茶与宫廷茶文化的形成

三、宋人斗茶之风及对茶艺的贡献

四、宋代市民茶文化的兴起

五、辽金少数民族对茶文化的贡献

第四章 元明清三代茶文化的曲折发展

一、元代茶艺的简约化是对宋代“败笔”的批判

二、明人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

三、晚明清初士人茶文化走向纤弱

四、清末民初茶文化走向伦常日用

第二编 中国茶艺与茶道精神

第五章 中国茶艺(上)——艺茶、论水

一、艺茶

二、论水

第六章 中国茶艺(下)——茶器、烹制、品饮与品茗意境

三、茶器

四、紫砂陶壶与制壶专家

五、烹制与品饮

六、品饮环境

第七章 儒家思想与中国茶道精神 

一、中庸、和谐与茶道

二、中国茶道与乐感文化

三、养廉、雅志、励节与积极入世

四、礼仪之邦说茶礼

第八章 老庄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及道家所作的贡献

一、天人合一与中国茶文化中包含的宇宙观

二、道家茶人与服食祛疾

三、老庄思想与茶人气质 

第九章 佛教中国化及其在茶文化中的作用

一、佛道混同、佛玄结合时期的“佛茶”主要为了养生、清思

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的出现使佛学精华与茶文化结合.

三、《百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礼结合的标志

第三编 茶文化与各族人民生活

第十章 民间茶艺古道撷英

一、《茶经》诞生地,湖州觅古风

二、“功夫茶”中说功夫

三、茶树王国寻古道

第十一章 从民俗学角度看民间饮茶习俗的思想内涵

一、“以茶表敬意”与礼仪之邦

二、汉民族的婚俗与茶礼

三、少数民族婚俗中的茶

四、丧俗、祭俗与茶仪

五、饮茶与“家礼”

第十二章 区域文化与茶馆文明

一、唐宋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市民茶文化的兴起

二、巴蜀文化与四川茶馆

三、吴越文化与杭州茶室

四、天津茶社、上海孵茶馆与广东茶楼

第十三章 北京人与茶文化

一、紫禁城里话茶事

二、北京茶馆文化

三、从北京的茶园、茶社看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的演进

第十四章 边疆民族茶文化

一、云贵巴蜀茶故乡,古风宝地问茗俗

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藏族茶文化

三、高山草原话奶茶

四、满族对茶文化的贡献

第四编 茶与相关文化

第十五章 茶与诗

一、从酒领诗队到茶为诗魂——从汉至唐茶酒地位的变化

二、宋人的茶诗、茶词、茶赋

三、元明清及当代茶诗

第十六章 茶画、茶书法

一、历代茶画代表作

二、中国荼画中蕴涵的哲理

三、茶书法

第十七章 茶的谣谚、传说与茶歌、茶舞、茶戏

一、茶的故事与传说

二、茶谚

三、茶歌、茶舞、茶戏

第五编 中国荼文化走向世界

第十八章 茶在东方的传播与亚洲茶文化圈

一、中国茶早期外传与调饮文化及乳饮文化体系

二、中国茶向日本、朝鲜的传播

三、中国茶传入南亚诸国

四、亚洲茶文化圈的形成及其重大意义

第十九章 日本茶道、朝鲜茶礼与中国茶文化之比较

一、日本茶道的形成与演变

二、中国荼文化与日本荼道对比

三、朝鲜茶礼与中国儒家思想

第二十章 中国茶向西方的传播与欧美非饮茶习俗

一、茶向西方的传播与茶之路的形成

二、英法诸国饮茶习俗

三、前苏联各民族饮茶习俗

四、美洲、非洲国家饮茶习俗

附录

一、从佛道玄杂糅与南朝“剡溪现象”看中国茶道的哲学源头

二、从法门寺出土宫廷茶具引发的几点思考

三、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之比较研究

四、时代呼唤茶文化精神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4-04 15:04 最后登录:2025-04-04 15:04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