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盛茶道

当前位置: 汉盛茶道 > 每日动态 > 文章页

如何上好传统文化这门课?“教好”先要“学好”,经过创新转化才能真正落地

时间:2025-03-22 21:28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42 次
除了经典诵读测评之外,槐荫区还曾将传统文化内容纳入考试,有些教师会在语文试卷中出一道传统文化知识类题目,有些教师会出题目让学生谈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作为传统文化教研员,除了要完成指导、评价教师的备课、上…

如何上好传统文化这门课?“教好”先要“学好”,经过创新转化才能真正落地

2023-07-28 15:15

发布于:山东省

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在全国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茶,而使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真正深入学生的头脑,则离不开厚重的积淀与专业的师资力量。

传统文化教育已在济南市槐荫区扎根多年。作为传统文化教育领域的先行者,为了上好“以文化人”这门大课,槐荫区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和探索。传统文化怎么教?如何上好传统文化课?教师应如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且听听来自教研室的教育工作者的声音。

传统文化怎么进课堂?先让传统文化教育落地

(一) 顶层设计与各美其美并行,让传统文化教育落地

从全区推广经典诵读到各级学校大规模地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王真亲历了这段历程,十几年来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从小学教师到教研员,王真陪着学生一起读过经典,也与教师一起探讨过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方式。提到槐荫区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和优势,王真说:“一是起步早,开展时间长,其间没有间断;二是各个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各有特色和亮点。”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这项工作从发起到真正落地需要经过怎样的历程?“从局领导到像我这个年龄的老师,都是整个过程的亲历者,深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至少在教育层面上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已经落地了。”王真说。2004年,济南市槐荫区教育局把经典教育这一项关乎人的素养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引入中小学并出台了相关文件。顶层的规划与部署,为全区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进与实施提供了方向与引领,增强了师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004年,济南市槐荫区教育局李卫东副局长召开儿童经典诵读工作研讨会

为推进全区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区教育局统筹安排,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由教育科、教研室、语言文字办公室、少年宫等多部门机构联动的管理机制并构建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上下联动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推进体系。槐荫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房彩霞说:“对于经典诵读工作的开展,我们设底线,但不设上限,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在全区推行经典诵读的基础上,各学校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校办学特色,自主开设各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各美其美。”

(二) 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多种载体

多年来,经典诵读已然在槐荫教育这片沃土上展现了它独特的魅力。在全区经典教育走向深入的新常态下,槐荫区教育局结合槐荫区域实际情况,编写了两本区域教材——《国学经典选粹》《槐荫区初中生读书成长手册》。“两本区域教材就是槐荫教育人为槐荫的初中生量身定制的‘成长手册’。我们就是想通过诵读、阅读的引领,让学生日有增益地从经典文化中得到陶冶与感染。”槐荫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初中语文教研员秦丽说。全区上万名初中学子得到这份洋溢着传统文化脉脉书香的诵读本,欣喜不已:有的迫不及待地翻看;有的不由自主、声情并茂地高声朗读;有的三五成群探讨佳句;有的情不自禁地轻嗅墨香;有的如获至宝,还为心爱的书籍包上精美的书皮……

楚庄小学经典教材

济微中学校本教材《一卷书香》

经七路第一小学经典读本

为了切实发挥好区域教材的教学功能,扎实开展经典诵读与名著阅读教学,槐荫区初中语文团队发挥群体智慧制订了“经典诵读教学”和“名著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和评价意见,提出运用“137累积式”学习法、利用晨诵时间及每周读书课开展经典诵读和名著阅读,实施学生诵读和阅读考级制,激励和培植学生的读书兴趣,开展“读书会”“聊书会”“诵读展示”等多样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目前,槐荫区各中学已经行动起来, “晨诵”与“阅读课”正在扎实地开展。

在槐荫,传统文化进课堂有多种载体作为依托。从2017年,传统文化被纳入山东省的地方必修课程之后,基于槐荫区各学校多年的传统文化教育积淀,传统文化课程顺利地在各学校开展起来。除了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上好传统文化课,一些教师还从其任教的学科中挖掘传统文化要素,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传统文化。如新世界小学的王晓琳老师由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园地里面的一个小板块进行延伸,给学生讲授生肖文化,从而打造了一堂传统文化课。这堂课还在省级传统文化课的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此外,很多学校开设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如张庄小学的剪纸课、机场小学的射箭课等。

为了保障这门课的效果,槐荫区采取了相应的评价措施。“一门课程从目标到内容再到实施评价都齐全,才比较完整。”王真说。除了经典诵读测评之外,槐荫区还曾将传统文化内容纳入考试,有些教师会在语文试卷中出一道传统文化知识类题目,有些教师会出题目让学生谈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从最初的口语测试到后来的素养考查,学生全员参与。素养考查的形式包含抽签背诵经典选段、竞赛、集体表演节目等。很多学校会以节目展演的形式对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在师生共同打磨节目的过程中,在筹备服装、道具、舞台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经典的内化作用也更为深入,很多精彩的节目还曾登上了更大的舞台。

纬十路小学的书法讲堂

在槐荫区,传统文化除了在中小学的校园里扎根之外,还在幼儿园播撒了文化的种子。各幼儿园依托各自园所的特色,开展了一系列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将其融入到园本课程之中,如济水上苑幼儿园的榜样教育、槐荫区第三实验幼儿园的剪纸文化等。槐荫区教体局学前科负责人周秀芹介绍:“我们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近年来开展的品格教育相结合,很多园所都在这个大主题之下,找一个小主题来往下推动。传统文化是幼儿园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教育内容。孩子在3岁到6岁的时候,是语言发展期,幼儿园都有跟读活动,老师通过绘本、儿歌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

如何上好传统文化这门课?课要上得有意思、有意义

(一) 传统文化课不能上成语文课

课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作为传道者的教师如何依托传统文化教材让文化精髓深入学生内心,上好传统文化这门课?

虽然传统文化教材的内容与语文教材的内容多有相似之处,但这二者的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承载着立德树人的任务,现在传统文化篇目越来越多,传统文化体现在教材的方方面面,低年级就有《弟子规》《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到了中高年级还有京剧等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王真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在王真看来,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就体现在立德树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中提到的‘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课的定位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文化课更偏重人文性。而语文课的工具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去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这是传统文化课不具备的。”

王真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传统文化课的教学侧重点。比如以《论语》为主题的传统文化课,教师主要是教《论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不会去追求其语言文字方面的特点,而是引导学生理解核心思想之后,可以运用它去指导自己的言行。在这堂课上,教师还要借助其背后的一些故事让学生更多地去理解其中的内涵,借助《论语》中“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去影响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二) 让传统文化课变得有意思、有意义

“我们当下使用的传统文化教材的内容相对不难,关键是教师需要整合一些素材,让这门课变得有意思、有意义。”王真说。如何上好一堂传统文化课?王真依旧以《论语》为例,回答了这个困扰诸多教师的问题。首先需要读通、读顺、读懂,在读懂的过程中就会结合相应的事例。比如在讲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教师就会举一个正面的知错就改的例子,也可以举一个因为自己不能及时改正错误而导致祸患的例子,通过例子和故事让《论语》的内容更加生动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学生理解了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运用。教师在此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语境,比如一个同学因为不懂得预习,导致他的功课总是跟不上,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如果你要是他的好朋友,你会用这里面哪句话去劝劝他”等问题。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经典语句运用在不同语境里。学生还可以根据主题展开讨论或辩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教师还会借助音频、动画等相关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

这样生动有趣的课堂很难不让学生喜欢,“大多数课堂都是以教师不断地输出知识为主,而传统文化课堂,节奏不那么快,教师可以娓娓道来,学生能听到生动有趣的故事,教师也不会强迫背诵而是让学生去积累。”王真说。除了轻松愉悦的氛围之外,学生还可以从传统文化课堂上收获更多。王真讲道:“积累得多了,学生的语感会提高,到了中学学古文的时候会很简单。另外,学生还可以在无形中增强理解能力,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的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

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则以游戏为主。“幼儿在演一演、唱一唱、说一说中来感悟传统文化,这是我们从教研到园本课程里面都非常注重的。在环境创设方面,幼儿园注重通过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来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浸润。另外,由于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与中小学生不同,因此,教师多注重对其礼仪方面的教育和影响,引导孩子践行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周秀芹说。

外海实验学校的传统文化课例《读历史学成语》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很多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容,四大发明、民间故事等都是很好的切入点。济南二机床幼儿园曾以四大发明为切入点,带领幼儿探索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奥秘。主题开展前,教师根据幼儿兴趣及关注点成立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个兴趣小组,并围绕本组的话题展开讨论。以造纸术小组为例:师生围绕“关于造纸术我知道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等问题展开讨论,并用绘画表征的方式展现自己的疑问,让幼儿带着疑问深入”纸张大家庭"去探索其中的奥秘。“纸的演变过程是什么”,面对这样的疑问,幼儿和家长一起查阅资料寻找答案,并以小主播的形式讲述自己的收获,教师加以总结、提升,鼓励幼儿用绘画表征的形式梳理答案。近年来,槐荫区各幼儿园基于园所实际、文化风格等开展了各式各样的传统文化融合教育。2022年,槐荫区入选“济南市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现代教育研究试点区”,槐荫区实验幼儿园等53个单位被遴选为试点园。

谁主导了传统文化课堂?师资先行,“教好”先要“学好”

(一) 知天气,接地气,“教好”先要“学好”

上好传统文化课,不仅需要好教材,还需要有好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

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聂志婷认为:“对于传统文化课来说,如果是由专职教师来上,效果更好。如果要通过传统文化课程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的话,那么同时就对教师的传统文化底蕴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我觉得这是需要迫切提高的。传统文化课本身是一门很有意思的、互动性比较强的课,如果有一个底蕴很深的老师来上这门课,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诗词赏析环节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飞花令”

为加强学科团队建设,提高教研能力和学术活动质量,加大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槐荫区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室定期聘任各学科“学科中心组”成员,吸纳专业知识扎实、教艺精湛、勤于探究、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作为中心组成员。传统文化学科中心组就有包含学校校长、传统文化教师在内的10余位成员。

意识到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槐荫区教研室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开展“飞花令”活动,按年级组织青年教师背古诗词;设置固定板块“经典再现”“精彩推荐”环节,引领教师熟悉优秀诗文辞赋等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教研室还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的教师学习交流活动,其中就包含通过“政策前瞻”板块来学习相关部门发布的最新的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政策。“知天气,接地气,教师才能把握好方向。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怎么进学校,怎么进课堂,怎么进学生头脑,教师要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王真说。

多年来,与学生一起诵读经典,槐荫区的教师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槐荫区每年都有教师参与省级与市级的培训,这些培训对于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专业素养都能起到助力作用。此外,学校也会发掘校内有文化底蕴的教师的特长和才艺,将之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上好传统文化课。还有一些学校会借助外界力量和公共资源,将其引进学校,在帮助校内教师提升素养的同时,也为学生开阔了眼界。

(二) 教研引领,形成教育合力

作为传统文化教研员,除了要完成指导、评价教师的备课、上课、说课等工作,他们还常常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式各样的活动中,并在全区范围内组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以评来促教。“通过评价可以助推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做得更实,我们通过评价这个杠杆,让学校更重视,形成一种合力。我们还会引导教师在备课、磨课的过程中,多关注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王真说。

教研室还会统一布置一些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项目化作业,引导学生和家长都参与到传统文化的探究与一些作业的制作中去。如寒假期间的作业“寻味中国年”中就包含跟父母买年货,了解国内外的过年习俗,写对联,体验传统习俗等。这样的作业除了可以引导师生关注传统文化之外,还与数学、美术、音乐等学科相结合,学生需要运用多个学科上学到的技能才能完成作业。

槐荫区学前茶文化教研团队是在槐荫区得天独厚的条件——区域内拥有中国最大的茶叶市场的基础上,为在幼儿园更好地开展茶文化教育而专门打造的。团队由槐荫区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室教研员景萍、专业茶人以及部分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组成。作为教研组的成员,不仅要将茶文化的知识烂熟于心,更要将自己所学知识和研究成果相结合,运用到教学和班级特色中,还要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其他活动。在园本课程设计过程中,教研团队的成员们多次走进茶空间,学习茶礼之道,体验行茶十式,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从茶礼、茶艺、茶具、茶叶等多个方面着手研究,探索茶文化园本课程的实施路径,在尊重儿童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以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社会五大领域作为课程载体,通过集体教学、区域游戏、体验活动等不同方式,进行系统的课程构建。

学前茶文化教研团队将茶文化视为孩子与天地自然相沟通的媒介,引导儿童关爱自然、敬爱他人,培育搭建幼儿热爱祖国、家乡,热爱中华文化的平台。在茶文化体验课上,通过赏茶、备器、泡茶,可以构建孩子的秩序感,让孩子学会专注与安静,还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其民族文化亲切感、归属感,形成文化自信。

学前茶文化教研团队将茶文化视为孩子与天地自然相沟通的媒介,引导儿童关爱自然、敬爱他人,培育搭建幼儿热爱祖国、家乡,热爱中华文化的平台。在茶文化体验课上,通过赏茶、备器、泡茶,可以构建孩子的秩序感,让孩子学会专注与安静,还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其民族文化亲切感、归属感,形成文化自信。

多年来,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浸润下,槐荫学子的思想品德、学识修养、精神面貌、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不少学生六年级毕业的时候,《大学》《中庸》《诗经》《论语》《道德经》等经典篇章都已经熟读成诵。学生的言谈举止、一言一行中透露出的儒雅气息,很多都得益于他们平时背诵的经典。”房彩霞说。

立德树人工作任重而道远,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各学段的教学特点不尽相同,但教育工作者都在秉持一颗对传统文化的敬畏、热爱之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唯有经过创新转化,传统文化才能以鲜活的、学生能听懂的样子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内化于学子心中。

(本文选自《问路经典:区域传统文化教育的破冰实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4-05 00:04 最后登录:2025-04-05 00:04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