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积累(十一) | 传统与创新篇 2025-03-07 11:01 发布于:山西省 往期素材: 往期范文: 素材积累:传统与创新篇 热点事件 1. 近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大火,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它的成功,跟传统文化元素紧密相关。它取材于封神故事,以三维动画技术复现“山河社稷图”,将青铜饕餮纹、汉代漆器色化为视觉特效的美学表达,用具体场景把《周易》哲学可视化,让传统文化符号在数码间跃动,进而备受好评,赢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 2. 去年以来,马面裙的爆火带动了国潮时尚消费风潮。在某社交平台上,马面裙相关笔记超100万篇,相关商品超56万件。在短视频平台上,多个马面裙相关话题播放量破亿次。在马面裙走红背后,中国汉服市场规模呈现出持续扩大趋势。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汉服市场规模达144.7亿元,预测2027年有望达到240亿元。 3. 文化创新还是“文化剽窃”?近日,韩国人创造所谓的“韩式变脸”登上了热搜,这引来了国内网友的疯狂吐槽。据悉,一名在中国学了川剧变脸的韩国人,一回到韩国就创造了所谓的“韩式变脸”。 4. 北京时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春节申遗成功,见证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迁徙。传统与创新共融、坚守与开放并重,中国春节正成为全球的文化盛事。 名言 1.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传统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和价值观念,是我们的精神之根,智慧之源。扎根传统,汲取养分,创新才能如种子一般落地生根,长叶开花。 2. 传统是创新的根基。扎根传统,创新才有稳定的支撑。反之,若离开传统,创新则会像断线的风筝,因失去支撑而坠落在地,再也无法飞起。对此,诗人北岛也有言:“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 3. “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 4. 古人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又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个世界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本身。就算再经典的文化,也必须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才能更好生根发芽。 5.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6. 杨雄有言:“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 7. 托尔斯泰说:“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的精华,然后再往前走。” 8. 盆景一日不成林,骏马奔腾须时行。执着专一的刘昌儒钟情“科技创新,一拼到底”,刻苦钻研的魏金龙立志“技术工人向工匠转型”,厚积薄发的陈云霁写下“心怀热爱,持续奋斗”,他们的“十年磨一剑”无不闪耀着担当的底色。新征程催人奋进,新使命召唤担当。在攻关高精尖技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正值青春的我们当勇往直前、不惧磨砺,在“铁肩担道义”的岗位上铺就“妙手著文章”的故事,铸就坚不可摧的“大国利剑”,让青春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熠熠生辉。 9.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实践证明,我们的“中国特色”,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底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从“家是小国,国是大家”的家国情怀,到古风国画、传统节日的文化遗产;从锦心绣口的诗词大会,到衣袂翩翩的汉服盛典,都是中华灿烂历史的显现。 10. 历史文化的滋养,不仅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让文物亲民而不“高冷”,有趣但不失厚重,才能更好擦亮文化瑰宝。在“博物馆+”上多下功夫、做文章,既能推动更多人触摸历史文化、感悟文脉流淌,也能为美好生活添彩。 11. 深掘文脉,我们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意气风发追溯自身的文化密码,挖掘悠远文脉,让城市的意义、文明的样本,在人心的纵横舒展中延续。 12. “创新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而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可能性。”——罗永浩 13. “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鲁迅 14. “师古人,师造化,求独创。”——张大千 15.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 16. “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李可染 17. “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梁漱溟 18. “创新就是在生活中发现了古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李可染 19. “不创新,就死亡。”——艾柯卡“ 20. 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阿西莫夫 21. “推陈出新是我的无上诀窍。”——莎士比亚 22.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皆是创造之人。”——陶行知 23. “人才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箴言 24. “现在的一切美好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穆勒 25. “创造力就是发现新事物,创新就是实现新事物。”——斯蒂夫·乔布斯 26. “创新是唯一永恒的竞争优势。”——皮特·德鲁克 27.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28.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29.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徐悲鸿 名人事迹 1. 在良渚古城遗址,5G技术正解码五千年前的玉琮符号;故宫文物医院里,纳米材料修复着《千里江山图》的裂隙。当AR技术让敦煌飞天在元宇宙起舞,当区块链为非遗传承建立数字账本,传统文化正在在技术创新的加持下,经历基因重组,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展示形式,不断给人带来惊喜。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以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唐朝少女的灵动与活泼;《洛神水赋》则通过水下舞蹈的形式,展现了洛神的飘逸与柔美。 2. 在苏州博物馆的片石假山上,设计者用混凝土演绎了米芾“瘦皱漏透”的赏石美学;在河南卫视《唐宫夜宴》节目中,演员们用轻盈灵动的舞姿还原了唐三彩俑的神韵;在故宫的文物修复室里,专家们用纳米材料将《千里江山图》修复得完好如初,再现了古画的惊艳视觉效果。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团队同样深谙此道:将青铜器饕餮纹转化为动态特效,用流体算法模拟混天绫的飘逸。这种技术创新,与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创造“三远法”的壮举异曲同工——都是用超前的理念和精湛的技艺,拓展传统美学的表达维度。由此,美不再是狭隘的阐述,而是直观生动、丰富多样的呈现。 3.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非遗传承人陈英华自幼学习苏绣,一针一线将中华传统手艺跃然于指尖;“昆曲义工”白先勇策划青春版《牡丹亭》,让非遗重返大众视野。 4.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自主创新,不仅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坚守。犹记美方断供芯,无数国内公司无以为继,唯海思科技傲然挺立,展君子之风。正是科研人员无数个日夜伏身案前,从零开始自主研发,方有今日之“风雨不动安如山”自主创新不仅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精神。 5. 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精神。汪家平专注于文物保护工作四十余年,锲而不舍地学习历史知识,阻止文化遗产损毁行为数百次。汪家平坚持认为,“不能让历史只能出现在书本上”。历史的回响,绝不局限于木牍之上。千年的文脉,在数载坚持下熠熠生辉。 最后阶段,为了帮助大家上岸,卢姨团队上线了👉笔试冲刺AB卷 中小幼,科一科二,都有AB卷。 📣 AB卷 如 何 使 用 1️⃣先购课👉笔试冲刺AB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