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多,寺庙乡,茶馆多” 重庆自古就是一个爱喝茶的地方。 喝茶,对重庆人来说, 是一种自在逍遥的生活态度。 一壶清茶,三两好友, 一张方桌,一把竹椅, 呼朋唤友坐下来喝杯盖碗茶, 是老重庆的生活写照。 近日,在两江新区的荟茗职业培训学校, 茶艺师正在为成渝“复兴号”高铁的乘务员 培训茶艺和插画的技能。 她们学习的这项泡茶技艺, 正是两江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荟茗盖碗茶艺”。 截至目前,荟茗茶业培训学员万余名, 学员开店500 余家, 让重庆茶文化走进了高校、社区、企业, 帮助更多人实现就业梦、创业梦。 江小妹采访了荟茗茶业的创始人舒小红, 探寻其传播“茶文化”背后的故事。 为重庆茶文化发声 舒小红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重庆妹子, 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茶学专业。 因为爱茶,她辞去了北京的工作, 回到家乡,办起了茶文化公司, 还自行研发了一款本土茶叶。 她希望通过传播茶文化, 更多人知晓、了解重庆茶叶。 于是,重庆荟茗茶业有限公司便诞生了,公司以“荟香茗,聚雅士,传茶道,赏茶艺”为宗旨,主体业务包括茶叶茶具连锁销售、茶艺培训、文化雅集、沙龙讲座等。 经过反复选址之后,荟茗茶业的第一家体验店选在了重庆北站南广场正对面。为何选在这个地方?舒小红透露:“火车站的人流量大,流动的人群有助于茶文化的传播。” 茶馆是重庆文化的一个缩影,对重庆茶文化的追溯应该要从重庆茶叶的历史开始。舒小红说,“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咱们西南地区已有3千多年的产茶史,算得上茶叶的故乡。” “起初,在重庆提起茶馆,大家就会想到麻将馆。不过近几年,随着重庆喝茶的人越来越多,茶文化逐渐呈现年轻化。茶成为了一种很好的社交方式,一种健康生活方式。”舒小红对重庆茶文化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疫情下的自救与逆袭 2020年正月初七,本是荟茗茶艺打算开业的日子,然而疫情形势严峻,荟茗茶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暂停营业。 如何正常维持企业的运转?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舒小红通过社交平台发现,疫情期间大家待在家里闲暇的时间多了起来,很多平时不喝茶的人也在朋友圈都晒起了喝茶照。不少茶友还表示家里的茶快断货了。 需求就是商机,舒小红马上联系团队召开视频会议,抓紧时间完善网上商城,把自己的实体店转移到了线上,拍照、上图、联系物流,很快网上商城迎来了一个又一个订单。 “信心是最好的‘疫苗’。”舒小红说,“疫情是危机,但也促使我们创业者迅速尝试新的改变,抓住新的机遇。” 疫情期间,他们不仅开设了网上商城,还把茶艺培训搬到了线上。她和团队开始学习起摄影、布景、短视频拍摄制作、直播话术、茶艺培训视频录制等线上营销技能。 “茶毛毛是什么”“《甄嬛传》里出现的茶”......有趣的茶艺课程让茶友足不出户,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 疫情期间,通过大力发展线上营销,她的茶叶销量不仅没有下降,还同比增长了50%。 持之以恒传播本土茶文化 为了更好地推广传播中国茶文化,舒小红不仅开发了《中国茶-世界品》系列课程,还编创了一套巴国茶艺表演,引发更多市民对本土茶文化的兴趣,让重庆茶文化历史资源得到保护和传承。 “两江新区给予我们很多支持,大学生创业资助金、小微企业补助,还提供了很多宣传的平台,让我们来承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为两江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声。”舒小红说,两江新区的利好政策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因为传播重庆茶文化,舒小红获得西南茶叶基层组织先进个人、中华茶文化传播优秀工作者、巾帼创业奖、重庆市级首席茶艺技能大师等荣誉。 据介绍,最近公司还在策划“茶山游学”的主题游,把茶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不断丰富茶文化的传播。 “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品茶,作为茶文化传播者,我是开心的。做文化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我会不忘初心、持之以恒地做茶文化工作。”舒小红说。 以茶育人,共享芬芳。 舒小红告诉江小妹, 荟茗茶业将深耕都市人群的人文生活土壤。 大家不仅能够学习茶文化, 还能提高生活品质, 让生活得到美化、美愈。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