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盛茶道

当前位置: 汉盛茶道 > 每日动态 > 文章页

读懂广州·粤韵|色如渥丹灿若明霞 万古丹霞正值壮年

时间:2025-05-14 18:13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8 次
· 读懂广州第一六三期 · 南岭巍巍,盆岭镶嵌,层峦叠嶂。大自然用上亿年的精雕细刻,将盆地“雕刻”成一片“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胜景——丹霞山。它不仅是地质名山,是亿万年来地质演变的“活化石”;它也是人文名山,数千年来,张九龄、韩愈、苏轼等文人墨客来此写下岭南文化的故事;它还是科学名山,近百年来,

32f216de527ca2bec2782a05d4ff11ca_content.jpg

· 读懂广州第一六三期 ·

南岭巍巍,盆岭镶嵌,层峦叠嶂。大自然用上亿年的精雕细刻,将盆地“雕刻”成一片“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胜景——丹霞山。它不仅是地质名山,是亿万年来地质演变的“活化石”;它也是人文名山,数千年来,张九龄、韩愈、苏轼等文人墨客来此写下岭南文化的故事;它还是科学名山,近百年来,一代代科学家接力研究,让中国丹霞这张中国名片响彻全球。近年来,它更是“绿美广东、和谐共生”的生态名山,学者与游人纷至沓来,领略万古丹霞之美,品味神仙之宅的魅力。

长老寨

地质名山 享誉世界

曾是南岭山间盆地亿万年雕刻丹霞山

在这里,你可以见证地球亿万年时光的“雕塑”。从广州市中心出发,一路向北,约3个小时车程后,韶关市仁化县的丹霞山便在记者眼前。只见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天际,映照着用红石砌成的大门,铺洒在碧绿蜿蜒的锦江上,既雄浑又秀美;来到丹霞山博物馆前的广场,晚霞照耀着对面的睡美人山、象鼻山,流光溢彩,游人仿佛进入一个红色的“世外桃源”。

虽属于南岭山脉的一部分,但丹霞山并不算高。相比南岭海拔1902米的广东最高峰——石坑崆,丹霞山最低点浈江河谷海拔50米,最高峰巴寨海拔仅619.2米。

令人惊艳的丹霞山是怎么诞生的?广东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李宏卫娓娓道来,丹霞山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上亿年“沧海桑田”式的地质传奇,可总结为红层沉积——构造抬升——外力侵蚀等3个阶段。

1.4亿~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正是恐龙作为地球“主人”的年代,丹霞山一带下降,成为南岭山脉南缘的一个山间盆地,被称为丹霞盆地。天长日久,丹霞盆地成为一个“聚宝盆”。南岭山脉的地表水携带泥沙、砾石一层层堆积在盆地中,经历数千万年的沉积、压实、胶结后,在盆地内形成近4000米厚的沉积岩层;沉积物中的铁元素氧化使岩石呈现红色,成为红层。


丹霞山景 摄影: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顾展旭

恐龙远去后,6600万年以来,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出现了,丹霞山一带的地壳抬升,盆地隆起,红层抬升,形成了众多高倾角至垂直的断层和节理。距今约600万年以来,盆地又发生多次间歇上升,平均大约每万年上升1米。

同时,来自南岭山脉的地表水沿着断层和节理侵蚀岩石,伴随着风化和崩塌,红层被切割成一片红色山群,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峡谷和赤壁丹崖的群山。

大自然就像个艺术大师,用流水作刻刀,“唰唰”雕刻;用风雨当砂纸,“沙沙”打磨;先切出峡谷方山(青年期),再雕成石墙石柱(壮年期),最后磨成圆润低丘(老年期),在红层上持续创作着。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长老峰、阳元山、阴元石、观音峰、茶壶峰、蜡烛峰……在总面积达292平方公里的丹霞山中,680多座红色山峰疏密相间;岩堡、石墙、岩柱、穿洞、天生桥等错落有致,仪态万千。每当晚霞夕照,群山色如渥丹,灿若明霞。

冯景兰命名丹霞层陈国达提出丹霞地形

千百年来,丹霞山的瑰丽奇景传遍神州;而其享誉世界,则是近百年来的事情。一批又一批科学家不懈努力,求真创新,一层层揭开丹霞山的神秘面纱。丹霞地貌被称为“中国地学国粹”,响彻世界,中国丹霞成为一张中国的名片。

当时光的指针来到1927~1929年间,冯景兰任职于两广地质调查所,他与同事一起调查广九铁路沿线的地质矿产。其间,冯景兰第一次见到了丹霞山,便被眼前“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奇峰陡崖深深震撼。他遂将丹霞山红色岩系及其沉积盆地分别命名为“丹霞层”和“丹霞盆地”,打开了一扇研究丹霞山地质的科学之门。“丹霞”从此成为地质学上的新名。

紧随冯景兰的步伐,1939年,陈国达首次提出“丹霞地形”(后改为丹霞地貌)概念,自此,凡是与丹霞山类似的地貌都被称为“丹霞地貌”,丹霞山成为“丹霞地貌”的发源地。有意思的是,这一期间出现了激烈的学界争论。陈国达调查发现“丹霞层”与“南雄层”是两个不同地质时代的产物,丹霞层的形成明显晚于南雄层,在空间分布上,丹霞层应该位于南雄层之上。这与当时学界的认识正好相反。此时,陈国达只有26岁,因此,当其论文投到《中国地质学会会志》编辑部时,被嘲笑为不懂地质常识,险些被拒稿。经当时江西地质调查所所长尹赞勋的极力推荐,才勉强刊出。后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陈国达是正确的。


细美寨

继陈国达之后,吴尚时、曾昭璇、黄进和彭华等人又接力对丹霞地貌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吴尚时是岭南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他为丹霞山的基础地质和地貌发育规律研究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曾昭璇在国内开辟了丹霞地貌作为一种地貌类型的研究方向,是我国丹霞地貌研究的主要奠基人。黄进实地考察了全国1000余处丹霞地貌,是我国第一位全面系统研究丹霞地貌的地理学家,被誉为“丹霞痴”“当代徐霞客”。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粤北名山成世界名山

中国丹霞最终成为世界丹霞,彭华功不可没。彭华是安徽砀山人,1987年,他赴丹霞山调研,对丹霞山“一见钟情”。1992年做出了一次外人觉得大胆又难能可贵的选择,他舍弃家乡安徽师范专科学校的副教授职务,举家迁往仁化县,一干就是3年,之后调入中山大学。1995年丹霞山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丹霞山成为国家地质公园,这些都凝结着彭华的汗水。

2004年2月,丹霞山与张家界、庐山、云台山、石林、黄山、五大连池、嵩山一起入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但这并不是终点,彭华立马提出丹霞山的下个目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2009年,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广东丹霞山、湖南崀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等六地联合“申遗”,彭华任六省“中国丹霞”联合申遗项目专家组组长、首席专家。他加班加点,整合几代丹霞学人的研究积累,最终编写出一套高质量、高水平的申报文本和管理规划,让丹霞在国内竞争中脱颖而出。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8月,在巴西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一次性让6座名山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全世界仅此一例。“丹霞”这一由中国学者发现、命名的地貌类型获国际认可,丹霞山从一座广东名山变成了一座世界名山。

人文名山 曾奏韶乐

“丹霞”,一个“中国味”十足的词,既有大地的厚重,也有苍天的灵动,早早留下了人类的足迹。相传舜帝南巡曾在此奏韶乐、命名韶石,韶关因之得名。赵佗来此筑城,后孕育出仁化县。唐宋以来,张九龄、韩愈、苏轼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篇。200多幅摩崖石刻、岩画镌刻在山间崖壁,见证了岭南文脉崛起与兴盛。

传舜帝在此奏韶乐韶石韶关因此得名

“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不过此诗的丹霞指云彩,并非指韶关的丹霞山。古时,丹霞群峰都是各自为名,譬如韶石(双阙石)、白寨、金龟岩、五马寨、人面石、巴寨、平头寨、燕岩、扁寨。其中以锦岩、韶石、韶石山等较为知名。


丹霞山锦江秀色 摄影:谢锦树

韶石有个美丽的传说。丹霞山所在的仁化县位于粤、湘、赣三省交界地,是广东“北大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古人在此生活,考古发现,浈江右岸有鲶鱼转遗址。相传4000多年前,舜帝南巡,曾在此奏韶乐、命名韶石。

《广东通志》记载,“岭南文化史以粤北最古老”。舜帝是“仁政”的代表,他率众官员南巡来到丹霞山一带,凿山治水,教当地人刀耕火种,与当地部族交流、融合。在“苍梧之野”,舜帝被韶石山奇异的红岩震撼,俯瞰着山下稻浪滚滚的丰收景象,灵感随之而动,亲自奏起了“山为之动容”的韶乐,高歌千古绝唱《南风歌》。韶是雅乐的一种,相传舜作韶乐,主要用来表明其要继承尧之德。韶乐有多美?《论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原来,孔子在齐国时,曾经闻听韶乐,被深深吸引。

传说无从考证,但韶石有迹可循。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溱水》载:“两石对峙,相去一里,小大略均,似双阙,名曰韶石”。其位于今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东南部、浈江畔。

后来,韶引申为“美好”之意。自隋唐以来,以“韶”字命名的韶州、韶关,千百年来始终未改。有关舜帝的美丽传说给这片土地留下美名。如今,丹霞山上有今人建造的韶音亭,留有古人题刻的“钧天乐地”四字;山间岩壁上还留有宋代方信孺题写的《韶石山铭》,镌刻着“虞帝曾经奏此丘”的千年追思。游人慕名而来,在韶音亭前,眺望红色奇岩,聆听千年乐章。

赵佗筑城名曰仁化走出名宰相张九龄

舜帝之后,更多人来此,丹霞山下烟火渐盛。在“北大门”,秦末汉初,南越王赵佗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隘口——仁化城口筑“古秦城”,这一带后发展成仁化乡。南齐年间(479-502年),仁化县正式成立。关于“仁化”之名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当地人崇尚仁义道德,故名仁化。这与舜帝的“仁政”理想可谓遥相呼应。

渐渐地,仁化一带人文鼎盛,商贸繁荣,古驿道、古村落、古塔等遍地,矗立着唐、宋、明、清各代的宝塔18座,其中云龙寺塔是广东省内唯一的唐代砖塔,仁化县因而又被誉为“中国古塔之乡”。

张九龄、余靖等名相就诞生于此。岭南诗祖、唐朝名相张九龄出生在丹霞山下的张屋村(古称风度村),是德才兼备、刚正清廉的一代贤臣。张九龄的祖上从中原来岭南定居,张九龄以南方的“海燕”自诩,曾作五言诗《归燕》昭告同仁:“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诗中展示了张九龄为官入仕、处世做人的品格风度。他著有诗作《曲江集》,留下“溪流清且深,松石复阴临”“层崖夹洞浦,轻舸泛澄漪”等吟咏丹霞山水的诗句。


山花灿烂 摄影:张少丰

与张九龄相仿,余靖为官正直、敢言,对丹霞山念念不忘,他的《游韶石》留下“韶山南国镇,灵踪传自曩。双阙倚天秀,一径寻云上”“世言帝有虞”“箫韶曾此奏”等诗句,将美景与舜帝南巡奏韶乐的传说结合,令人无限向往。丹霞山管委会副主任陈昉介绍,结合丹霞山“群象过江”的美景,当地人有了“大象带小象,代代出宰相”的俗语,讲述了丹霞山一带厚重的人文历史。

如今,仁化县城口镇有重新修葺的“古秦城”,由青砖灰瓦筑成、高约2层楼,旁有“红五军宿营地旧址”的告示牌,与不远处的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遥相呼应,讲述着红色土地的千年故事与“红色”基因。

韩愈慕名前来打卡苏轼认为是“神仙宅”

从古至今,追随舜帝的足迹,中原南下的众多文人墨客纷纷来到丹霞山,韩愈、苏轼、杨万里、袁枚等历代文人创作了数以千计的赞美诗文。

韩愈与韶石山的结缘,源自他的风骨。公元819年,51岁的韩愈在长安遇到大挫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韩愈一路南下,失落之感不免油然而生。不过到了岭南,路过韶州,韩愈却被韶石山的美景硬控了。韩愈向韶州刺史借来《韶州图经》,得以全面了解韶州的人文历史、自然风貌,第一次知道韶石的壮美。韩愈兴致勃勃去参观韶石。他沿锦江漂流,见群象过江,又见云海苍茫,山峦起伏,一时间,韩愈抛下了烦恼。时过境迁,当韩愈收到袁州刺史的任命后,特别给韶州刺史作诗感谢,写下“暂欲系船韶石下,上宾虞舜整冠裾”“曲江山水闻来久”等诗句,留下了他在韶石的“打卡记录”。

彼时韩愈不会想到,他的行为后人争相效仿。众多文人在丹霞山留下的佳作,多是乐观积极的。晚唐诗人胡曾写下佳句“绝境方知在岭南”。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创作了《题望韶亭》,用40行280字描绘了望韶亭周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象,“帝思南岳来时巡,宫琛庙宝皆骏奔”,展现了丹霞山的独特魅力。

1094年,虚龄59岁的苏轼贬谪惠州。苏轼担心水土不服,越往南走心里越没底,但丹霞美景让他放下了担忧。抵达岭南,从水路前往广州的路途中,苏轼听说前面便是舜帝奏乐所登的韶石,立即停船靠岸。次日,苏轼携家人迎着霞光,登上山中尽善亭,隔江北眺韶石。当看到韶石山光影与赤红交织,云自山间生,山与云相衬,白色云涛下,赤壁丹崖、锦江、古村时隐时现,苏轼发出“此方定是神仙宅”的赞叹。

身在惠州时,苏轼依然对韶石情有独钟,写下长诗《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首参虞舜款韶石,次谒六祖登南华”……他把参观韶石视为第一要务。

当下,若我们在丹霞山泛舟锦江,赤壁如屏风次第开,远处金光刺破云层,或能明白韩愈、苏轼当年心情愉悦的原因。即使人生多逆旅,一座“丹霞”仍能为人们燃起希望的美丽霞光。

清初终定名丹霞山逢山有寨逢门必险

韶关的丹霞山何时定名呢?说法不一。较多人认为,这与一个思乡故事有关。《丹霞山志》记载,明末清初,在天下兵燹、归乡路断的情况下,明朝遗民李永茂、李充茂兄弟来到仁化县避世隐居,并计划寻一块地方暂时安放亡父的灵柩。他们从当地文士的口中获悉,县东二十里有荒山峻拔奇丽无比,遂乘船前往。

经实地考察,李永茂对这座荒山(今长老峰所在山体)大为赞赏,认为“是山也,有险足固,有岩足屋,有樵可采,有泉可汲,其亦避世之奥区乎!倘得牛眠之处,先人安厝,吾烟霞之癖,快足于是矣”。于是,他以一百二十缗金(一说用一百两银子)买下了这座荒山。  


丹霞山一线天美景 摄影: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顾展旭

李永茂的家乡在河南南阳,有座山叫丹霞,思念故乡的李氏兄弟买下山后,见山岩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与家乡的山十分相似,故也把仁化的山定名为“丹霞”。从此,丹霞美名来到了岭南。

当时,随李氏兄弟前来丹霞山避世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利用天然岩洞结庐而居。丹霞山诸多山峰上保留了各个时期的古山寨,如巴寨、韭菜寨、屯军寨、挺肚寨、马鞍寨……由此,丹霞山一带有了“逢山有寨、逢寨有门、逢门必险”的说法。

细美寨可谓是其中的代表。细美寨创建于明崇祯年间,当地豪绅吴德彰于山顶结寨,用于一家大小躲避战乱。后虽荒废,但在战乱时期,均曾有人在此避难。细美寨位于阳元山背后,今人可登顶参观,只见一条崎岖的石路从山脚向山顶延伸,沿途有三重山门,沿山脊线修凿的石梯,仅能勉强容2人通过,细美寨就筑于山顶,四面为绝壁、山顶筑有水池,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生态名山 大美丹霞

历经数千年风雨洗礼,丹霞山已成人间胜景;不过,丹霞山群峰交错、大山深处有什么,人们至今无法窥见全貌。一批批专家走进其间,一个个新物种、新发现陆续面世;社会各界亦纷至沓来,文旅深度融合,谱写一曲“绿美广东、和谐共生”的乐章。目前,广东省正积极开展丹霞山国家公园创建前期工作。

顶平身陡麓缓韶关丹霞面积最大

大美丹霞,集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桂林之秀于一身。李宏卫介绍,丹霞地貌遍布全球2000多处,美国西部、欧洲中部、澳大利亚都有丹霞地貌。而“丹霞”在中国分布最广,已发现的丹霞地貌有1119处。其中,又数韶关的丹霞山面积最大、造型最丰富、景点最奇特。

相比其他地方的丹霞地貌,韶关的丹霞山发育最具典型性、代表性、多样性和不可代替性。680多座山峰有个共同的特征,即“顶平、身陡、麓缓”,被总结为“头戴草帽子、光着红膀子、穿着绿裙子”;加上“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岩石色泽,这也是丹霞地貌区别于喀斯特地貌、花岗岩地貌、雅丹地貌的最典型的宏观标志。

韶关的丹霞山为何如此神奇呢?李宏卫介绍,这与丹霞地貌的“生命周期”有关。丹霞地貌可分为青年期、壮年期、晚年期三大阶段。以中国丹霞六处世界自然遗产为例:贵州赤水是青年早期的代表,呈现高原峡谷型景观;福建泰宁是青年晚期的代表,呈现雏形峰丛峡谷型景观;湖南崀山是壮年早期的代表,呈现密集峰丛型景观;江西龙虎山是晚年早期的代表,呈现疏散峰林宽谷型景观;浙江江郎山是晚年晚期的代表,仅残留小范围峰林、孤峰、孤丘或孤石。而广东丹霞山处于壮年晚期,整体以峰丛、峰林为主,平缓山顶面小于10%,侵蚀量为55%~70%,因此其山峰“顶平、身陡、麓缓”的形态更为显著。

生态丹霞 摄影:刘加青

锦江自北向南穿过丹霞山,品味丹霞之美,除了翻山越岭,还可泛舟锦江。记者与专家乘船顺流而下,丹山碧水,相互映照。转弯处、豁然间,一片壮观的赤壁丹崖映入眼帘。只见崖顶与江面落差逾200米,山顶覆盖有一大片绿色植被。山腰则是赤壁,崖壁近乎垂直,长约400米。赤壁丹崖上有洞穴,内有建筑,行人点点。这些建筑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砖一瓦修葺的,如锦石岩寺、别传寺等。山脚又分布有一片绿色的植被,景色宜人。

离船上岸,从赤壁丹崖的山脚向上登攀至长老峰,是游人来丹霞山必打卡的项目。时值初夏,岭南气候湿润,记者来到山腰的锦石岩寺,潺潺的水声传入耳中。站在亭中,仔细搜索,记者看到一条美丽的瀑布从山崖上悬挂而下,流水直落上百米,犹如一匹骏马的尾巴,马尾瀑布因此得名。

欣赏完山中诸多摩崖石刻,登临山顶,矗立于长老峰上,云海翻涌,霞光千丈。前面正下方,翔龙湖碧绿如玉,右侧是水上丹霞锦江画廊,茶壶峰在画廊尽头清晰可见,一条阅丹公路穿梭在群山间,串起民间的烟火;龙鳞石、天柱石、望郞归、观音石、阳元石、阴元石等丹霞山六大奇石错落山间,移步换景。

“生命孤岛”独一无二新发现51个物种

如此丹霞秘境,成为一座孕育生命奇迹的资源库。广东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专家姜守俊正开展水资源调查,希望揭示丹霞地貌区的地下水作用过程及其生态效应。他介绍,丹霞地貌区的红色砂砾岩水源涵养功能较差,易导致红层荒漠化。且地形起伏大,山体岩石多裸露,土层较薄,叠加气温高、阳光强烈等因素形成“热岛”。在如此特殊的地貌、气候和生态环境条件下,各类珍稀动植物仍在丹霞山崖壁上安家,让这里演变成独一无二的“生命孤岛”。就连喜爱热带的“植物界活化石”仙湖苏铁,也在丹霞山的崖壁上安了家。

昭璇梨

赤壁丹崖的锦江边,一条临江栈道蜿蜒而去,信步其间,只见悬崖绝壁上,丹霞梧桐、丹霞小花苣苔、铁线蕨……数不胜数的新奇植物顽强生长。陈昉介绍,这里是邂逅国宝的最佳长廊,冷不丁,身边便有国家二级以上的保护植物。1987年,科学家在此首次发现丹霞梧桐,拉开了探索丹霞秘境的序幕。2010年后,在丹霞山发现的新物种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今年4月,中山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的联合科考队就在此发现新物种——昭璇梨,这是在丹霞山发现的第51个新物种,且目前仅在丹霞山被发现,堪称丹霞红层生态系统的独家代言人之一。丹霞山管委会的数据显示,至2025年,丹霞山已记录到不少宝贝:光是高等植物就超过2200种,野生动物更多达2500多种。

徜徉丹霞山,记者遇到了东华理工大学的陈留勤博士,他正带领团队,使用无人机、3D建模软件扫描丹霞山美景。这一工程浩大,去年以来,他仅完成长老峰一座山峰的建模,目前正着手扫描巴寨,但时有时无的信号让无人机工作断断续续。他说,“丹霞山292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约1/10,更多的秘境可借助高科技展示给世人,这是开展自然教育必要准备的工作。”

中外游客前来探秘自然教育蔚然成风

沿着临江栈道前行,不时能邂逅开展自然教育的团体。记者遇到马丽荧时,她正向旁人科普一棵能发出特殊味道的植物——魔芋。她介绍,丹霞山户外科普体验分为地质、生态、人文等三类,其中,生态类的观鸟、观萤、观蝶以及植物科普都备受欢迎。走进观鸟小径,孩子们手持望远镜,寻觅飞羽精灵踪迹。学生们漫步于临江栈道,奇特的魔芋就在临水的栈道旁安家。

研学者正在研究魔芋。摄影: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顾展旭

“每到假期,很多学生来丹霞山认识自然。”陈昉介绍。“自然教育让孩子学到很多知识,还玩得开心。”“丹霞山的科普活动太精彩了,搭建起公众与自然之间的沟通桥梁。”很多街坊给丹霞山的自然教育点赞。

如今,自然教育在丹霞山已蔚然成风。2024年丹霞山全年游客接待量超202.67万人次,同比增长12.14%。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到丹霞山开展研学的学生超过40万人次,成为全省开展自然教育的范例。

来自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的研究生珍妮是众多外国游客中的一个。见到记者时,她刚刚打卡完阳元山。她表示,中国丹霞太壮观了。相比澳大利亚荒无人烟的巨大单体岩石乌鲁鲁,中国的丹霞山更有烟火气,想不到中国人与山的关系是如此密切。

确实,丹霞山,这片经过亿万年时光与风雨洗礼的土地,不仅是地质演变的“活化石”,更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南粤大地上一道绝美的风景线。  

丹霞地貌的“成长”

青年早期(高原峡谷型景观):红层抬升期,高原峡谷地貌组合。属地壳抬升-流水下切-巷谷、峡谷发育阶段,多呈现瀑布、跌水景观。

b463724939fb9fd5f3b613e1f0abb287_13783724_oujy_1746541992113_b.jpg

青年晚期(雏形峰丛峡谷型景观):整体呈密集峰丛—峡谷式群体外貌,主河谷以峡谷为主,局部有边滩或河漫滩。

壮年早期(密集峰丛型景观):山块离散,主河谷峡谷-宽谷相间分布,近河谷多峰林,远河谷多峰丛,地表最崎岖。

壮年晚期(簇群式峰丛峰林型景观):主河谷以侧蚀为主,基本成为宽谷,景观整体呈峰林-峰丛状。韶关丹霞山属于壮年晚期。

d70a7ab0c32e3a18d467dfc117c5e37c_13783729_oujy_1746541928992_b.jpg

晚年早期(疏散峰林宽谷型景观):整体呈宽谷-峰林-孤峰组合,局部保持峰丛;山块缩小,山顶面降低,无原始顶面。

晚年晚期(孤峰型景观):山块缩小,山顶面降低,无原始顶面,波状起伏的准平原面,个别地段残留小范围峰林、孤峰、孤丘或孤石。

ac611bc6fb0573f41b3fc554da8b01bd_13783725_oujy_1746541966106_b.jpg

此方定是神仙宅,禹亦东来隐会稽。

——(宋)苏轼

暂欲系船韶石下,上宾虞舜整冠裾。

——(唐)韩愈

韶郡丹霞山,在仁化治中,

绵亘逶迤,方数十里,

高数千百仞,

即余与梓里诸君子今所托迹处也。

山下、中、上划而为三,

有两关一峡,险自天设。

岩则有锦石、天然、篻竹、大明、

草悬、水帘、晚秀、海螺诸名称,

率皆离奇古怪。

或如龙蟠虎踞于上,

或如凤舞蛟腾于前,

或如狮面螭形悬立狰狞于十步之外,

凸凹不同,吞吐异状。

然石室星错,实外虚中,

良有俯纳万千之用。

且中山一带,长松婆娑,

修篁掩映,清泉瀑布,

飞玉喷珠,幽赏之胜,

令人应接不暇。

——引自《丹霞山记》·李充茂

gzrb20250507A6_s.jpg

【版权声明】 《读懂广州·粤韵周刊》为广州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版权与合作联系:[email protected];电话020—81883458

出品/许芳
策划/关雅文、周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幸 通讯员:林荫丹宣
图/通讯员林荫、丹宣(除署名外)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廖黎明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5-15 22:05 最后登录:2025-05-15 22:05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