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打鼓,女孩就怎么打鼓。” 电影《好东西》里,当小女孩王茉莉问乐队的男鼓手,女孩该怎么打鼓时,小叶这样对她说。这些年来,我们见证了无数“新女性”的诞生。有银幕上徒手修灯泡的单亲妈妈,有赛场上连夺金牌的女运动员。母亲,妻子,女儿,员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女性打破这些角色的框架,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她们褪去旧日的枷锁,迈步向前,渴望找到属于自己的明天。 明天的WOMEN是什么样的? 在第114个国际妇女节之际,时尚先生ESQUIRE与FILA携手共创《明天的WOMEN》主题短片,邀请赵露思、殷若宁、曾黎、嘉嘉四位代表女性共同演绎「明天的WOMEN」的故事。 FILA主张,明天的WOMEN是一群敢于面对真我、有主见的、坚韧的、寻常但不可被低估的女性,是拥有无限可能的「我们」。FILA希望通过她们的真实故事,向大众展现不同女性的力量,并告诉大众:每个女性都能活出自己不一样的明天,书写自己的无限可能。明天并不必然意味着成就和地位,也不需要是角色和身份。明天,是一种独属于她的态度,一种由她开创的力量。 FILA 希望通过这四位女性的故事,能够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更多女性心中的涟漪,带给她们共鸣,让她们在聆听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带给她们力量,走向自己那独特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明天。 赵露思 不做永远盛开的花,也挺好 人们都在谈论自我,但什么才是真实的自我? 赵露思终于染了想染十年的发色,在阳光下会泛起金属般的光泽。以前她总在剧组里,头发得随时为角色的需要做准备,长度,颜色,都不由自己说了算。在回家休养的这段日子里,她终于下定决心染了头发。 “那一刻觉得好像很自由,”她说,“有一种可以掌控自我的感觉。” 这个冬天,是赵露思近些年在家里度过最长的一段时间。她不再催自己按时起床,每天可以想睡多久就睡多久,然后去菜市场买菜,在家做卫生,学英语,遛狗……还看了一些一直都很想看的书:《水仙》《一句顶一万句》,甚至还有《国富论》。 “其实有些内容我也不是完全能看懂,但是因为好奇会想要去了解。以前看的都是剧本,其实我也会有很多想看的书、想花时间去做的事,但以前都没有时间去做,现在终于有时间了,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状态。” 聚光灯下,她是光鲜亮丽的女明星。聚光灯外,她也和千千万万26岁的女孩一样,会难过,会痛苦,会怀疑自己,不知道怎么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心情不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她曾经这样告诉自己。但是难过的时候她不喜欢抱怨,也不爱跟别人倾诉,怕给朋友们添麻烦。 但总有一个声音一直在她脑海里徘徊,告诉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她不敢去听那个声音,外在的一切都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压制着她。她用很多词语和句子包裹自己:你现在真的特别好,这就是你想要的。你必须快乐,你要知足。 当疾病汹涌而来的时候,她才明白,人无法欺骗自己的身体,也无法欺骗自己的内心。一开始只是缺氧,心率不齐,赵露思没放在心上。直到问题真的出现,她才发现没有退路可言。她被送去医院急诊,没有办法站立也无法说话,一切都发生得很突然。 她觉得这段经历像在做梦一样。但现实如同一场漩涡,她不得不卷入其中,去面对被打乱的生活节奏,以及,她一直逃避面对的自己的内心。 因为医生的建议,赵露思回到家里休息养病,难得的有了能和朋友家人相处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和真实的自己相处。她逐渐明白,过去束缚着自己的,其实是自己亲手制造的无形牢笼,是她一直忽略了真实的自我。她曾经以为,自我消化是坚强,如今她才明白,直面那些负面情绪才是真正的勇敢。 以前她喜欢让自己沉浸在热闹的氛围里,为的是逃避负面情绪,假装它不存在。但现在她变了,她决定不再转移自己对痛苦的注意力。她想走进自己内心的风暴深处,看到自己,聆听自己,最后真正接纳自己,因为那才是真实的她。 从童年时起,赵露思就是一个敏感的人。她喜欢观察别人的情绪,表情。而现在,她学会了保护自己的敏感。生病之后,身体的真实反应反而让她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她开始和自己的内心对话。 “给自己树立边界,也清清楚楚地知道是什么事情让你不开心。”赵露思说,“因为现在做一件你不喜欢的事,马上会有躯体化反应。”某种程度上,她感谢身体这次赋予自己的机会。疾病放大了她的感官,她更加敏感,更加脆弱,那些曾经被理智隐藏的东西无处可逃,这让她学会去直面那些曾经被她无视的情感。而在那风暴的中心,她找到了真正的自由。 过去,赵露思期待自己是完美的,做好所有事才能让她有安全感,体会到对自己的掌控。而面向明天,她已经明白,自己的每一个情绪,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都很重要。是思考这一餐要吃什么,也是思考自己真正想成为怎样的人。 明天的赵露思,不用做永远盛开的花,也挺好。明天的WOMEN,知晓最勇敢的是真实,最真实的是自由。 人生总有一段深刻的自我探寻之旅,和赵露思一样,明天的WOMEN,可以是勇敢的探险者,在心灵的深处挖掘,直到找到真正的自己。而那时,她将如同破茧而出的蝴蝶,飞过所有恐惧和迷茫的时光,在未来的日子获得新生的力量。 曾黎 不再用结果丈量价值 自然会步步生花 有人在暴风中寻求内心的真实,也有人在日常中求索内心的宁静。不问名利,不求野心,不为外界的标准定义,也不被他人的框架束缚。 出道25年,曾黎始终保持着低调与自我。 曾黎与表演结缘于1988年。那一年,她12岁,在荆州上小学。湖北省京剧团来学校招京剧苗子,因为外在条件好,曾黎被剧团挑中,得到去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学习的机会。当时,她对京剧一无所知,但北京这两个字让她眼前一亮。去了北京,她才知道学戏会这么辛苦,但她自尊心强,之后七年,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练功,肉体再痛苦,心里再念家,她没有打过退堂鼓。因为这段学戏的经历,曾黎很早就学会了独立。 后来考中央戏曲学院是为了深造。1996年,曾黎考入中戏表演系,同班同学是刘烨、袁泉、章子怡。在那个后来被称为“明星班”的班级里,曾黎是公认的班花,两百年一遇的美女,但她却让人意外地没有什么明星梦。大学四年,曾黎没有绞尽脑汁进剧组,只是待在学校演话剧。快毕业了,她的工作迟迟没有着落,眼看着户口马上要打回原籍,曾黎也没觉得有什么。还是老师催她考文工团,她才留在了北京。 “我好像从小就没有必须要去哪儿,必须要攀登一个顶点的想法。”曾黎说。比起成为大明星,她可能更认同自己是普通的文艺工作者,在工作里尽力而为,走一步看一步,任命运推着她往前,“我一直觉得老天很眷顾我,我这种冒傻气的性格,虽然没有拍到大红大紫的戏,但也一直有工作在做。” 常常有人评价曾黎,美貌和野心不成正比。曾黎却说,对我来讲,在我的世界里,野心和欲望不是上乘的词。”她更希望自己简单、自然。 曾黎习惯享受当下。贯彻顺时而食的理念19年,修习茶道,这让她看到眼睛观照不到的内心。泡茶时,曾黎什么也不想。像训练肌肉一样,她训练自己面对空无。在信息过剩的时代,曾黎避免让外界纷扰夺走自己的注意力,“我不让它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那些有关她的评论,什么长得没有灵气啦,不够红啦,她不在意。 未婚未育的中年女演员,是曾黎另外的标签。她回应,必须要结婚,必须要生小孩,这都是人定的规矩,应该让自己的认知,而不是主流观念,来决定你做什么人生选择。成为母亲或者拒绝这个角色,没有好坏对错之分,“我一直觉得人生这场游戏,就看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玩。” 2021年,曾黎参加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2》,45岁重返竞技舞台,高强度唱跳训练打破了她以往工作生活的惯性。 这动力和名利欲望无关,她要的是体验。曾黎足够勇敢。她用自己的短板去和其他姐姐的长板 PK,也因此,她获得了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原来从 A 赛道切换到 B 赛道,她会玩得很开心。 在“浪姐2”,曾黎从每位姐姐身上都感受到了强大的女性力量。 这给她带来改变。她在微博上写道,“以前我会觉得,快乐更多来自于自己,一段独处或者一杯茶。但现在我发现,人生真正的快乐都来自于和别人真心的分享。”现在的曾黎很乐意成为桥梁,讲述女性故事。这两年,她在荧幕上饰演母亲。岁月积淀之后,演这样的女性角色,她更能感同身受了。 对曾黎来说,过程比结果重要。她心态开放,在社交平台,她分享自己骑行、做菜、化妆的生活日常。她相信,越分享,越丰盛。 曾黎希望,明天的曾黎,依然笑容满面,能量满满。到了五十岁,曾黎可能还是天真的,乐观的。但那又怎样?她说,这是她骨子里天生的印记,她很难也不想把它抹灭掉。她也想对年轻女性分享,只要活出属于你自己的色彩,你就是自己的大女主。 明天的曾黎,希望每一个女性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辉。从青春到成熟,明天的WOMEN会明白: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她是自己的主角,她的光环不会因为年龄、身份或外界眼光而褪色。 每一个女性的明天,都是自由、独立且自信的,她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坚持与坚持背后的智慧,在自己的前途里,闪耀得最为耀眼。 殷若宁 I can do all things 女性属于天地,但女性也可以属于广袤的世界。在男性主导的体育领域中,女性是否可以绽放出同样强大的力量?殷若宁会对明天的WOMEN说:不需要试图成为下一个“XXX”,而是做自己,追求梦想,用成绩来证明实力。 不确定性,这是殷若宁觉得高尔夫球这项运动最迷人的地方。击球看似重复,但每一根球杆的不同、位置的不同、坡度的不同,还有当天的风,气温,湿度,这一切造就了无数的随机和可能。18个洞,14根杆。每一次比赛都像是一盘充满挑战的棋。殷若宁就像一只警觉的豹子,总是能够在当时当地的环境做出最正确、最符合实际情况的策略。 殷若宁成长于一个运动家庭,父亲是个高尔夫的狂热爱好者,拥有超过20年的高尔夫球龄。妈妈也踢过足球,从事过田径项目。殷若宁从小就展现出过人天赋:打羽毛球、田径、游泳,几乎是全能型选手。11岁,殷若宁被父亲送入云南高尔夫培训班学习。小白球世界的大门正式对她打开了。 从中国国内的青少年赛开始,到女子中巡赛,再到美巡赛,2021年底通过资格考试踏上LPGA巡回赛时,殷若宁的世界排名是405位。2023年9月11日,殷若宁登顶世界第一——她大概自己也没料到,仅仅通过十年时间,32场比赛,像火箭一般,全世界都认识了她。就连她的偶像库里,知名篮球巨星,都发视频祝贺她,请她教自己打高尔夫球。 “又可以打上一个小勾勾了,算是交出一份不错的答卷”,拿下世界第一后,殷若宁在微博上写道。 曾经,高尔夫一度被看作男性主导的体育项目——男子职业巡回赛的历史悠久且规模庞大,而女子职业巡回赛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正式成立;在业余高尔夫领域,男性参与者的数量远超女性,甚至存在一些“男性专属”的俱乐部。在高尔夫这项运动里,女性运动员往往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挑战。 如何展现出独特的女性力量?殷若宁会说:用成绩说话。就像现实当中,你会觉得殷若宁是个长相稚嫩的女孩,圆脸,马尾,微笑时露出兔牙,就像校园里一个认真、安静的学生。但实际上,力量隐藏在她的内心之中。你会看到这个年轻的女孩是如此镇定和熟练,拥有超越年纪的成熟。 在殷若宁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是她最重要的榜样。小时候,殷若宁常常和母亲一起运动。母亲参加单位组织的比赛,不服输,一直拼搏,直到最后一刻。她在潜移默化中被影响。“我妈妈的一言一行和不服输的拼劲,不管在球场外还是球场内都深深地影响着我。”采访时,殷若宁也提到众多国内外女运动员的成长故事。“我要学的是她们身上的这些共通的精神,她们的精神都是我的榜样,而不是哪一个人。” 这是一个女性的链条——母亲影响着殷若宁,那些运动员影响着殷若宁,殷若宁也影响着更多的年轻女孩。在这根链条上,有着一代又一代的女性。 即使遇到困难和伤病,她也总能以惊人的毅力去克服。 现在,作为中国高尔夫的顶尖选手,殷若宁的世界排名备受关注。然而,她却十分淡然。“我的目标一直是5个大满贯的冠军,现在完成了一个,未来我也会努力去达成5个大满贯的目标。” 高尔夫是一项讲究耐心、专注和自律的运动。在训练和比赛中,她需要保持高度的专注和耐心,才能在复杂的球场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这种超越自我的决心,正是她能够在高尔夫球坛立足的关键。 “I can do all things”这是她的偶像库里的一句名言。同样,殷若宁也有一句话:“明天的事情,交给明天的殷若宁。” 她深知,高尔夫是一项充满未知和随机性的运动,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自己的态度和付出的努力。这种活在当下的态度,让她能够专注于当下的每一杆,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同时,她也相信,只要自己不断努力,明天的殷若宁,一定会更加美好。 成为更好的自己,做自己的榜样,这也是殷若宁对每一个明天的WOMEN的寄语 她说,我们每个人都要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和优势,才能在茫茫大海中寻找到那艘属于自己的船只,并乘风远航。 嘉嘉 每个普通女孩 都有无限潜能 褪去光芒和头衔,世界上有无数和你我一样的普通女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重复着看似单调的日子,但平淡中也能蕴含无限潜能。它一直在那里,只是等待我们去发现。 嘉嘉没有想过,自己能做到这一步。2025年1月,她在短短几天内完成了一场跨国救援——演员男友王星在泰国失联,她用最快的速度整理线索、报案、在社交媒体发起求助、推动多方力量介入,最终让男友成功脱险。 但嘉嘉觉得,自己只是在尽一个普通人所能做的一切,“其实每一刻都在自我怀疑、害怕和崩溃”。回忆起当时的心境,嘉嘉说,“这不是一个常人会去想象的事件。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前,很多人,包括我都不认为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就是这些“普通人”的经验、判断和行动力,在极限时刻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 和大多数职场人一样,嘉嘉的生活平凡、细碎。偶尔热烈,偶尔痛苦。没有波澜壮阔,没有惊心动魄。7年前,她独自一人拖着行李箱来到上海这座“举目无亲”的城市。飞机在凌晨抵达,她坐机场大巴到达青旅住下,此后就在上海安顿下来。她在广告行业工作,日常就是写方案、做PPT、见客户,扛着一个个高压的项目往前冲。广告的节奏快、创意无上限,但她喜欢这种充满可能性的环境。 在广告行业,嘉嘉逐渐找到了自我表达的方式。她第一次接触项目,做的是一个快消品牌和动漫的联名,那是一个后来获奖了的跨界策划,“有机会跟上学的时候一直关注的漫画的主创团队,一起完成一件破次元壁的事情,有一种远方的回声的感觉”。 从写文案开始,反复修改每一句话,这些繁琐、细碎的一次次思考和一次次修改,构成了她最日常的职业训练,让她逐渐掌握了如何用最简练的方式传递核心信息。“广告需要深入浅出,用最简单、最准确的话术让消费者get到想表达的内涵和精神。”她说道。 但生活的平静在1月3日被打破:王星在去往泰国拍摄后,失去联络。意识到危机后,嘉嘉第一时间报案、找到王星的弟弟,和他一起飞往泰国。在踏上飞机前,她其实充满不安和恐惧,“就是一个很大的未知即将打开,并且你不得不踏进未知的门,你完全不知道里面会发生任何的事情,所以其实说不害怕肯定是假的。你每分每秒都会怀疑,我做这件事情后续会有什么样的代价,或者说我不做这件事情会不会错过什么,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是非常煎熬的”。 但她必须克服一切情绪,她相信,“行动大于一切深思熟虑”,她说,“我在生活中想到什么就会去做。包括这次救援,包括之前我想到上海工作,我也会立刻去”。而脑子里始终不曾动摇的是,她必须把王星救回来。“所以无论我在什么样的情绪下,我最终还是要去推进这件事。” 在这种情况下,她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发微博寻求帮助。这是一个有风险的选择,因为信息的扩散可能会给王星带来危险。但她必须抓住黄金救援时间。她把所有线索整理成一份详实的PPT,让设计师朋友帮忙制作成了长图。“没有一句废话,没有多余的一个字”,这样的信息传递方式让救援更加高效。 原本,她和王星弟弟做好“今年过不好年”的心理预期,让她没想到的是,她用了7天就把王星救回来了。这让她感受到,即便作为普通人,身上也蕴含着无限的潜能。但这种潜能不是突如其来的“神力”,而是藏在日常的积累里。正是那些反复修改文案的经验,让她能够在危机时刻准确传递信息;那些跨城市闯荡的勇气,让她能够毫不犹豫地踏上未知的旅程;那些与人沟通的能力,让她能够调动各方资源完成救援;那些来自生活里涓滴的爱,让她在恐惧面前,也没想过放弃。 对于明天的嘉嘉,她保持开放的态度。在她看来,每个普通女孩都具有无限的潜能,关键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探索,认真生活,“永远希望大家用体验而非想象来帮自己做决定”。 明天的WOMEN,可能和嘉嘉一样,是寻常普通的,但却不可被低估。她们是自由的姿态,流向任何想去的地方。 每个女性都各不相同,能够谱写独属于自己的篇章。明天的WOMEN,能够仿若赵露思般,怀揣勇敢无畏之心,直面生命里的黑暗时段与低谷困境,在和最本真的自我深度碰撞后,实现蜕变;也能像曾黎那样,保持内心的平和宁静,在静谧之中探寻那份柔韧且坚毅的力量,于无声处积蓄能量。可以似殷若宁,即便沉默不语,也懂得用辛勤的汗水,书写独属于自己的精彩答卷,以行动证明实力;还可以如嘉嘉,大胆地放手一搏,在积极的行动之中,扭转局面,改变乾坤,开创属于自己的全新天地。 WOMEN生来就不应禁锢和局限自己。FILA相信,每位女性都可以是自己人生航海者,手握命运的罗盘,笃定地掌握着明天的方向。明天的女性,深知生活的魅力不仅在于抵达终点,更在于沿途的风景与体验。我们享受过程中的每一次挑战、每一次成长、每一次欢笑与泪水。FILA守护每一位女性的梦想,在独属于她的征途上,FILA一路同行,与她相伴。 请以“明天的WOMEN,是_________”分享你的故事,评论区点赞前5的小伙伴,将会获得FILA送出的明星同款服饰(尺码不限)。正值三八妇女节之际,欢迎小伙伴们关注FILA官方平台,了解更多女性故事。FILA始终在每一位女性的身边,与她一起,走在寻找自我的路上。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