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馆荐书 全省共读 | 非遗书单——探寻非遗魅力,传承中华文明 2024-05-21 09:20 发布于:山西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百馆荐书 全省共读”为您整理了一份“非遗书单”,让我们从阅读中认识非遗的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感知传统之美、生活之美,品鉴中华瑰宝,领略大美中国! 1.《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 推荐语:一部古代印刷史领域的典范之作。 宿白,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的开创者、奠基者和集大成者,不仅在石窟寺、佛教建筑、版本目录等方面专有所长,而且自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之初便开始执教并掌管系内工作,桃李天下,奠定了后段考古的整体格局和方法,在专业领域内享有泰斗声望。代表作如《白沙宋墓》《中国石窟寺研究》《藏传佛教寺院考古》等所达到的学术高度和创立的学术范式,至今难以超越,是相关专业学者和学生的必读经典。 中国古代印刷术始于雕版印刷。作者宿白先生深谙古代文献、精通版本目录学。结合考古学分类方法,充分利用珍稀古本典籍、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物,用五篇论文和一百多幅珍贵古籍书影,深入考述并厘清了中国雕版印刷早期和盛期的发展史,是一部古代印刷史领域的典范之作。 2.《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艺术二十讲》 推荐语:讲透中国人诗意栖居的方法。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主持设计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等,先后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之父。 林徽因,中国近现代建筑学家、文学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 梁思成、林徽因两位中国近代建筑学的奠基者,将他们对建筑研究之心得,以优美文字向大众讲解。二十讲涵盖普通人应知道的建筑基础知识、建筑审美、空间艺术、生活哲学,是一部包含常识、赏析、应用的建筑通识读本。 3.《古琴》 推荐语:瑞典汉学家与古老东方乐器的不解之缘,一度在西方掀起古琴热潮。 林西莉,瑞典教授、作家和摄影家、汉学家。曾任瑞中友好协会会长。关于中国的著作有《汉字王国》《古琴》《另一个世界——中国印象1961—1962》等。 这是一个关于古琴的故事。1961年,年轻的瑞典姑娘林西莉来到北京大学,与古琴这种古老而神秘的东方乐器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十二年的写作,林西莉完成了这部深入浅出的古琴艺术著作,将古琴带到瑞典,带到世界。以古琴为匙,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世界的大门,深入古琴的文化传承以及文人关系的理解中。 4.《漫品二十四节气》 推荐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普及宣传二十四节气知识。 赖国清,曾任新闻记者、编辑,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奖获得者。出版有《背景亦动人》(上下卷),纪实文学《曾经的乡土》,发表新闻时评、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文艺评论、杂文等数百篇。 本书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二十四节气知识进行普及宣传,对节气内容加以品读赏析,帮助读者感知节气内容的美感和文化魅力。本书依序对二十四节气进行系统、深入、细致的解读,融入历史、人文、气象、地理、生活、自然、物候、传统农耕、典故传说、民谚民俗等各类知识和信息,辅以大量鲜活资料和生活体验,努力做到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及实用性。 5.《不描不画学剪纸》 推荐语:民间艺术家在非遗传承领域的一次富有独创性、创新性的实践探索。 郑蝴蝶,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剪纸(包头剪纸)传承人。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本书以非遗的教育性传承为切入点,结合剪纸技艺家族传承的特点,系统阐述了不描不画学剪纸启蒙、探索、实践三个阶段的学习方法,汇集了上百个原创教学案例。本书适合各个年龄段、各种文化背景的剪纸爱好者及非遗传承人借鉴、学习,是民间艺术家在非遗传承领域的一次富有独创性、创新性的实践探索。 6.《中国剪纸》 推荐语:关于剪纸艺术的一本童书,图文并茂。 邰高娣,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民间美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出版《木偶》《唐卡》《漆器》等著作。多次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的非遗大展的展览策划、展品征集、布展、文稿撰写等工作。 《中国剪纸》用通俗易懂、简洁有趣的语言,向读者们讲述了这项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剪纸。书中介绍了剪纸的起源、剪纸风格流派的迥异、剪纸艺术家不同的人生履历和艺术创作,并收录了大量各种风格剪纸图样,使孩子们在欣赏剪纸、体味它活泼多样的同时,感受剪纸特有的夸张和变形,从而拓宽孩子们的审美视野,进一步了解我们的民俗文化。 7.《西安鼓乐》 推荐语:关于西安鼓乐的一本童书,通俗易懂。 崔宪,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有音乐学术文集《探律集》《履薄集》,其研究成果曾获2006年“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 ”三等奖。 《西安鼓乐》向小读者介绍了我国传统音乐中,历史悠久、传承久远、非常重要的音乐品种之一——西安鼓乐。书中详细阐述了西安鼓乐的历史渊源及演奏形式,还详细解析了西安鼓乐的乐器、乐谱等,同时也介绍了鼓乐社、西安鼓乐演奏、传习过程中的相关民俗。大量细致鼓乐乐器、演奏图片,珍贵历史资料图片使孩子们近距离了解和领略到鼓乐之美,感受西安鼓乐这一悠扬铿锵千年的历史回响。 8.《中国建筑史》 推荐语:将中国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联,从中我们可以思考如何继承传统,如何在传统中生发创造的力量。 梁思成,中国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中国建筑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工程技术,本身已成一个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中国文化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民族艺术的大宗遗产。《中国建筑史》是由首位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梁思成先生编写,同时也是首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我们今天读中国建筑史,是为了防止犯之前削足适履、张冠李戴式的错误,是为了在未来选择、创造自己的理想生活方式。 9.《一本书读懂中国茶》 推荐语:一本书找到属于自己的品茶秘籍。 陈龙,高级评茶员,高级茶艺师,曾任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茶》制片人、《劳动午报·茶业品牌》副主编、“茶书网”创办人等;现为感德真品茶业机构总策划、“茶书网”主笔等。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而这浩瀚的茶文化殿堂,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爱好者。本书从茶的历史、种植采摘环境、茶的冲泡技巧等讲起,列举了知名茶品,详细介绍了茶品特点,以便更好认知。不管是新手,还是资深茶友,都能找到自己的所求所好。爱茶就要懂茶,本书可以让您读懂茶文化,了解中国茶。 10.《中国茶道》 推荐语:体悟茶禅一味,让心趋于宁静、感受幸福。 朱仲海,国际资深茶文化推广专家,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研究中国茶文化、茶道以及各大茶类近20年,深谙中国茶道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并且对现代茶道和茶室美学有独到的见解,深为茶道中人所推崇。同时,作者对各种茶器具、六大茶类等都有很深的研究,尤其擅长现代茶席的设计,是将茶道融入到生活中的典范。 本书详述了中国茶道的历史、文化内涵、茶道礼仪、茶道精神,以及各类茶器具、六大茶类、茶礼等与茶相关的知识,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通过学习茶道的各种摆设、礼仪、茶室空间的布置等,体会独有的东方美学和中国茶道茶禅一味的文化内涵。本书清新自然的版式,配以极具美感的茶道演示图和茶席布置图,让您轻松掌握中国茶道的各种礼仪与技巧的同时,感受中国茶道独有的精神之美,体悟茶禅一味,让心趋于宁静、感受幸福。 11.《中国皮影戏》 推荐语:关于皮影艺术的一本童书,传播中华文化,感受非遗魅力。 赵红帆,戏剧策划人,戏剧教育专家,舞台美术设计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研究员。发表专业论文几十篇,出版专著《戏剧感受中国》《舞台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戏剧研究文集》。中国艺术节大奖、文华奖和“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 《中国皮影戏》一书介绍了中国特有的戏剧形式——皮影戏。书用简洁而不失趣味的文笔向读者讲述“皮影是耍的”这一有趣的皮影特色,从皮影制作到艺术造型,从搭配曲目到各种流派,丰富多彩的皮影戏已经伴随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长,长期都是我国人民的娱乐文化活动。光影相随中,朦胧的油灯勾勒让想象驰骋的世界,一旦走进皮影艺术,孩子们便会走入一个如真似幻的艺术世界。 12.《插图本昆曲史事编年》 推荐语:一部具有学术性的昆曲史料书。 吴新雷,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戏曲史、文学史、红学、昆剧学。著有《中国戏曲史论》《两宋文学史》等。所撰《曹雪芹江南家世考》于1985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以编年的形式对昆曲的名称沿革、起源、发展及变革的历史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考订梳理,书中配有图片440余幅,包括昆曲珍贵资料的书影、版画、书信影印件及演出的剧照、戏单等,直观立体地起到“以图证史、图文互证”的双向效用,极具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 13.《昆曲史考论》 推荐语:从历史观的角度,对昆曲的发展、兴盛、平淡、再起的过程做出了回顾和探讨。 戏曲研究名家吴新雷先生积数十年心血探究昆曲,《昆曲史考论》为其结晶之作。本书从不同层面对昆曲进行深入研究,有考有论,以实证的方法解决了昆曲史中的诸多节点问题,全面反映了吴新雷先生昆曲研究的重大成果。《昆曲史考论》从具体议题出发,由点的突破,架构起昆曲史的系统认知。 14.《昆曲之美(全2册)》 推荐语:从学术与表演艺术双重角度,完整呈现“折子戏”的历史脉络、社会背景、舞台演出等。 华玮,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兼副系主任、昆曲研究推广计划主任,并担任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理事、中国戏曲学会汤显祖研究分会理事。撰著、点校或编辑出版的书籍有《明清妇女戏曲集》《才子牡丹亭》《明清戏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汤显祖与〈牡丹亭〉》。 《昆曲之美》为香港中文大学开设的“昆曲之美”课程2012—2017年五次的演讲纪录。课程内容为多位昆曲表演艺术家讲解昆曲行当的四功五法,以及多出昆曲折子戏的演出体会。书中标示各位艺术家于讲座中讲解昆曲行当、四功五法、折子戏的重点内容,帮助读者一目了然地进入昆曲艺术的世界。 15.《昆曲日知录:幽梦谁边》 推荐语:读者即观众,字里行间,动静张弛,是场上做戏,亦是心有灵犀。 沈昳丽,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昆剧团当家闺门旦,上海市戏剧家协会理事。代表作有《牡丹亭》《紫钗记》等。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促进昆曲艺术奖”、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首届中国昆曲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第1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 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沈昳丽的第一本演剧随笔。她把演剧过成了日子,把昆曲视作有美感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剧目《紫钗记》《牡丹亭》《长生殿》表演上的“旧中求新”,到新编剧目《红楼别梦》《椅子》的“新中守旧” “新中创新”,从传统戏剧舞台走到实验剧场、音乐剧创,赋予昆曲更多的表现力,实现昆曲和现代音乐的结合。创办“昳丽道场”,台上台下,戏里戏外,以传播和弘扬昆曲文化为使命。 16.《当代实力书家讲坛·中国书法源流十讲》 推荐语:一部技法类著作,凝结作者的书法思想和理念,对于读者启发较大。 陈忠康,现工作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全国首届行书大展,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书法展、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审委员。 本丛书旨在通过当代实力派书家的现身说法,帮助读者解决书法创作中的技法问题和观念问题。为读者讲解书法实践中技法及观念等相关方面的问题,语言生动活泼,并力求深入浅出,是针对中、高级书法读者的参考图书。 17.《中国篆刻艺术探究》 推荐语:普通大众了解篆刻艺术的重要窗口。 叶林心,福建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协寿山石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寿山石雕刻名家”。 本书既有作者篆刻的所思所感,又有对传统印学理论的梳理探讨,创作实践与学术研究并重,知识性与趣味性兼顾,带领读者认识、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篆刻特点及篆刻作品,剖析篆刻学习的内在规律和艺术效果。文字简明、图例丰富、可读性强,既可使初习篆刻者得以略窥门径,又适合有一定水平的篆刻爱好者参考,更是其他艺术门类研习者乃至广大读者了解篆刻艺术的重要窗口。 18.《书法的故事》 推荐语:多年研究心得,上百碑帖故事,领略汉字文化。 任平,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书法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文字学会会员、国际良渚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著有《中国书法》《说隶》《笔歌墨舞》等。曾获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兰亭奖”及全国书法比赛特等奖,作品被原国家人事部艺术人才中心评为“中国最具有收藏潜质的百位艺术家作品”之一。 本书名为“故事”,也就不同于论著和教科书,不仅有书法本身,还有书法文化的故事,不但讲它的过去,也讲它的现在。因此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从汉字起源和甲金文字、隶变与书法艺术的萌生讲起,经魏晋、唐、宋、元到明清,介绍了历朝历代的书坛概况及书家名篇等,也分析了书法与诗、文、茶的关系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书学研究,还附加作者自身的心得体会。 19.《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推荐语:从一根蚕丝到华美的丝绸,劳动人民的生产智慧令人惊叹。 刘先福,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口头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著有《个人叙事与地方传统:努尔哈赤传说的文本研究》,在《民族文学研究》《民俗研究》《民族艺术》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简洁而不失趣味的文笔向读者展现了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的魅力。本书围绕“中国丝绸文明” ,展现古人如何巧妙运用桑蚕进行生产、如何精进丝织技艺、如何形成独具特色的织造风格、如何开展丝绸贸易以及如何凿空著名的“丝绸之路”。阅读本书,孩子们将通过优美的丝织品,感受到中国桑蚕丝织技艺的独特魅力,更通过烦琐、复杂的制作工艺,体会到手工艺人倾注其中的独特匠心。 20.《二十四节气:创立与传承》 推荐语:以科学的视角回顾二十四节气创立的依据。 本书对二十四节气的科学依据详加阐释,对二十四节气的治国理政、农业和生态、节庆和民俗、饮食和养生、文学和艺术等产生的影响也进行了解说。本书利于大家了解中国人的历史、科技、习俗和生存之道。 21.《二十四节气文化知识日历》 推荐语:艺术性、知识性、实用性三结合,以期给读者以生活帮助和艺术熏陶。 吕仁和,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内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和肾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主编《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新进展》等书籍。 作为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二十四节气于2016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日历正是以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这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为主线,融合相关的传统文化和养生知识,同时编选古代诗、词、文、画,艺术性、知识性、实用性三结合,图文并茂,引人入胜,以期给读者以生活帮助和艺术熏陶。 2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推荐语:既是一部科普之作,也是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手册。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人淡忘,政府亟须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当前,保护“非遗”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此书对于增进我们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巨大的价值。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 jrstsg 新浪微博:@句容市图书馆 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私信“句容市图书馆”,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