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盛茶道

当前位置: 汉盛茶道 > 品牌项目 > 文章页

河姆渡人最早饮用“TEA” 最早的茶产自中国

时间:2025-03-24 07:07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45 次
中新网新闻中心是中新网最重要的频道之一,24小时滚动报道国内、国际及社会新闻。每日编发新闻数以万计。

  唐代中叶,中国的茶籽被带到日本种植,茶树开始向世界传播。毫不夸张地说,各国有关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直接或间接都与我国的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连西方各国语言中“茶”的读音,也或多或少有着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

  茶树是起源于中国吗?人类最早饮茶的历史也是起源于中国吗?这些追根溯源的问题一直是热爱饮茶人士心中不解的谜。2004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发掘出了距今6000多年前的茶树根,茶树起源之谜也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逐渐揭开了神秘面纱。

  世界上最早的茶产自中国

  35年前的夏天,浙江余姚的农民在建造排涝站时发现了一些深埋地下的木桩,他们没有想到,这些木桩的背后却隐藏着震撼中外的7000年原始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河姆渡遗址。

  30多年后,在距河姆渡遗址直线距离仅有7公里的田螺山,考古专家再次发现了同属于河姆渡文化类型的一处原始聚落,距今约有6500多年的历史。虽属同一文化类型,但发掘出土的多层次的成片干栏式建筑柱坑遗迹以及有序的村落设施布局形态,为深入研究河姆渡文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研究视角。田螺山遗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环境保存最好、地下遗存较为完整的史前村落遗址。

  “我不知道这些在院落中留下的植物根是属于什么种类,但凭着考古的直觉,我觉得它们很重要,就仔细拍了下来。”回想起4年前来自历史、生物、植物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发掘田螺山遗址时的场景,考古专家孙国平仍然记忆犹新,“原来这些树根的确不简单,它们是茶树根,也是中国历史上发现的最早的茶树根。”

  在诸多与河姆渡遗址几乎一模一样的骨角牙、陶、石、玉、木类等器物中,茶树根的发现无疑又将人类文明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今年11月26日至27日,中国绿茶探源暨余姚瀑布仙茗研讨会在浙江余姚举行。来自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博物馆、余姚市茶文化促进会等单位的著名专家学者及茶界人士,通过实地考察,一致认为,具有7000年历史的河姆渡遗址,有出土樟科植物遗存,经上世纪90年代专家学者研究考证,樟科植物叶片为最早原始茶的主要成分,是原始茶遗存,而近年来发现的茶树根为人类最早种植的茶树物种。

  樟木古代称“檀”,上古书《桐君录》中记载:“俗中多煮檀叶并大皂李作茶。”而且根据当时河姆渡气候考证为温暖期古气候特征,暖热潮湿,河姆渡先人寿命较短,疾病较多,喝茶不仅能解渴,也具有某些药用价值,以利身体健康。从求生的本性出发,饮茶解渴尤为显得重要。与樟科植物同时出土的,还有与后来的茶壶很接近的“罐形?”和“圜底单把?”。“罐形?”,器身呈罐形,腹上部有一侧有一管流嘴,流嘴后两侧各有一环耳供系绳,其高、口径、腹径及形状与以往农村使用的土罐茶壶几乎一样。

  余姚茶文化历史悠久

  余姚与茶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

  在余姚的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小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深山一老茶农家,有一只奇特的杯子,不放一叶茶叶,只要把滚烫的水往杯子里一冲,喝起来便有甘醇的茶香,客人忙问这是什么空杯,老茶农笑答是大茶(茗)树根雕凿的。

  何谓“大茗”?又是否真有这种甘甜可口,一喝便让人陶醉的奇特植物?余姚市志上有这样的记载:陆羽在《茶经》中,引录了《神异记》关于余姚瀑布山有大茶树的记述(译文):“余姚人虞洪到了瀑布山,遇见一位道士,牵着三头青牛。这个道士带着虞洪到了瀑布山,对他说:‘我是丹丘子,听说你很会煮茶,常想请你送给我品尝,这山里有大茶,可以供你采摘,以后你有多余的茶水,请给我一些品尝。’虞洪就用茶来祭祀,后来经常叫家人进山,果然采到了大茶。”

  陆羽记载名茶产地的《茶经·八之出》中,还有余姚产大茗的记载:“越州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曰仙茗,大者殊异。”但由于没有其他史籍记载,余姚产大茗一事一直未能得到证实。

  2008年7月,余姚市茶文化促进会的几位会员上梁弄镇道士山考察,发现了两棵高度超过三米的古茶树,长在坡度超过60度的近山顶处。由于受年初雨雪冰冻天气影响,古茶树虽然已倒地,但是依然鲜活,这两棵古茶树根部直径大于13厘米,主干高度达3.55米,比通常灌木类茶树高好几倍,而在古茶树左侧十余米处还有一个古茶树树根遗存,断口处抽出了新芽。据河姆渡博物馆馆长熊巨龙介绍,茶树长这么大,树龄至少在200年以上。

  道士山大茗的重要发现,充分证实了《茶经》中瀑布岭有“仙茗,大者殊异”的记载的真实性。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今,在余姚,无论是产茶区还是不产茶区,家家户户几乎都备有绿茶确是不争的事实。家里来了客人,泡一杯茶是最基本的礼仪,而自家闲时也养神品茶,独特其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制作工序也更为讲究,分为杀青、轻揉、二青理条、炒干四道工序。这四道工序原本是梁弄白水冲村保留的民间传统的制茶工艺。前不久,余姚的瀑布茶制作技艺还被列入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孙晓青 周小苑 赵芮)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4-06 00:04 最后登录:2025-04-06 00:04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讲好茶文化非遗故事,共享美好生活

    ;讲好茶文化非遗故事,共享美好生活,人民政协网是由人民政协报社主办,全方位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和各级统战、政协工作最新动态,为各级政协组织履行职能服务,为广大政协...

  • 江苏苏州:“碧螺春+”:以年轻态拥抱新消费

    3月25日,2025苏州吴中文旅推介周在北京王府井圆满收官,特色市集上展示销售的“吴中好物”收获了众多粉丝。其中,由吴中农发集团带去的茶啤、冰淇淋、巧克力等碧螺...

  • 穿越时空的文学与心灵之旅

    作为执行导演,我和团队在素材资料极其有限的情况下,经过一年多时间深入采访与实地拍摄,努力通过影像的力量,生动地还原出一个真实的林语堂——让已经远去的这位文学巨匠...

  • 全国最正宗的早茶,总有你爱的那一笼

    原创 美食台春节假期还没过够,一眨眼就没了。虽然今天已经是开工第三天,但我似乎还没缓过来。这个假期里,你有没有做什么有趣的事呢? 我久违地和父母一起去吃了一顿早...

  • 一片白叶变“金叶”

    全媒体记者 彭信琼 通讯员 朱家军 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 从一片叶到一块基地,再到一个产业,咸丰县把小叶变“大业”、“白叶...

  • [闽北日报]“文明互鉴与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第二届武夷论坛召开

    22日,第二届武夷论坛在武夷山开幕。论坛以“文明互鉴与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为主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

  • 语言的力量

    ■特约主持人开场语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语言,有了语言,我们才可能交流思想和知识,而语言的背后又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时代的精神。语言既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又使人类...

  • 王昶:中国祁门红茶何以“群芳最”?

    在中国的香茶里,发现了春天的芬芳。...

  • 非遗文化传播:传统文化的新媒体矩阵实践

    本文将揭秘故宫、李子柒都在用的新媒体矩阵打法,手把手教你用一部手机让千年文化火遍全网! 一、触目惊心的现状:90%非遗项目正在消失的边缘 案例:苏州缂丝工作室用...

  • 近期火爆全网的“围炉煮茶”,江门这些地方满足你!

    寒冬时节,火红的炭炉里飘出缕缕茶香,铁网上烘烤着板栗、红薯、花生等,另有精致茶点摆满桌子,三五好友围坐闲聊,冬季时节的氛围感,被围炉煮茶拉满。作为一种新潮的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