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日本茶道史 靳飞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5 【内容简介】 作者以茶道为切入点,细致入微地梳理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脉络,鲜活呈现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等茶道代表人物的故事。同时,作者以京都这座文化古都为讲台,在名刹古寺的踏访中,讲述茶与禅的融合流变,探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窥探表象之下的日本文化根源。 在这个被算法切割注意力、生活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茶道的“一期一会”,是化解现代人存在焦虑、专注当下生活的良方。而茶道与禅宗为线索,也是体悟京都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独特路径。无论是日本文化爱好者、茶道研究者、禅宗修习者,还是渴望深入了解京都的旅人,都能在字里行间收获感悟,开启一场惬意的文化探索之旅。 【作者简介】 靳飞,“新京派文化”代表性作家、学者、戏剧家,别署若朴堂主人、前度佳公子。 六十年代生于北京,少年时开始写作并探索戏剧诗词研究,师从张中行、吴祖光、严文井、萧乾等,曾任东京大学特任教授、首任驻北京办事处代表。2008 年,与日本歌舞伎艺术家坂东玉三郎共同创作中日版昆剧《牡丹亭》,担任总制作人、导演、编剧。现任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创会荣誉会长。出版散文随笔及研究著作有《风月无边》、《樱雪盛世》、《北京记忆》、《茶禅一味》、《煮酒烧红叶》、《沉烟心事牡丹知》、《张中行往事》、《梅氏醉酒宝笈》、《旧风旧雨》、《靳飞戏剧随笔》、《张伯驹年谱》、《张伯驹笔记》、《张伯驹的前半生》(香港商务印书馆)、《冯耿光笔记》、《你们属于我的城市:若朴堂北京随笔选集》、《南通笔记》、《南通笔记》(香港三联书店繁体增订版 );主编《中国京剧经典剧目汇编》《梅葆玖画册》《梅葆玖先生纪念文集》等。 【目录】 序 以“道”求“理”寻共识 第一章 川端康成对现代茶道的警告 第一节《千羽鹤》否定现代茶道 第二节 高贵而腴润的美女之死 第二章 茶禅的东传开启学习宋文化之门 第一节 从京都走入日本中世 第二节 中日一段历史二重唱 第三节 禅茶双祖明庵荣西 第四节 静冈茶与朱子学 第三章 茶与金阁银阁的美学 第一节 金阁将军和北山文化 第二节 禅宗影响下的美学理念 第三节 银阁将军和“同朋众” 第四节 五山禅僧与一休和尚 第四章 茶道的开山祖村田珠光 第一节 佛法即在茶汤中 第二节 确立茶道精神的《心之文》 目 录第三节 能阿弥和同仁斋茶道 第四节 从荣华世界归隐独炉庵 第五节 侘茶可作逃茶解 第五章 承前启后的武野绍鸥 第一节 出身大皮货商人 第二节 无论什么人都有歌心 第三节 融歌道入茶道 第四节 绍鸥式美学 第六章 茶道大宗师千利休 第一节 日本中世的“威尼斯” 第二节 一代枭雄信长与秀吉 第三节 丰臣秀吉的茶道活动 第四节 千利休的茶道艺术 第五节 千利休之死 第七章 问现代茶道路在何方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选摘】 千利休与日本茶道的集大成 千利休(1522年—1591年)是日本茶道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不仅继承了前人的茶道艺术,更将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 一、千利休的茶道启蒙与禅宗修行 千利休出生于堺市的一个大水产批发商之家,堺市是当时日本的商贸港口,文化艺术气氛浓厚,能乐、连歌、茶道等艺术形式在这里蓬勃发展。千利休少年时便开始学习茶道,最初向北向道陈学习书院茶道,这种茶道是对足利义政银阁时期茶风的模仿。十八岁时,他改师同乡武野绍鸥,受到绍鸥的格外器重。当时,绍鸥正处于创立自己茶道风格的关键时期,千利休陪伴老师经历了这一过程,可以说他走过了与绍鸥相同的艺术发展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千利休比绍鸥更早开始参禅。据记载,大德寺第九十代住持大林宗套在堺市开创了南宗寺,千利休十五岁时便从大林学禅,比绍鸥早了十几年。他的“宗易”之名即是从南宗寺得来的法号。千利休后来与大德寺第十七代住持古溪宗陈交往密切,二人保持了三十几年的友谊。千利休的早年禅宗修行让他更容易理解村田珠光的茶道精神,也为他后来的茶道创新奠定了基础。 二、千利休对珠光与绍鸥茶道的融合 千利休曾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茶道的‘传’是绍鸥所做,‘道’是来自珠光。”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珠光为茶道注入了精神内涵,而绍鸥则完成了茶道的艺术形式。千利休认同珠光和绍鸥的茶道理念,并致力于将二者的艺术融合在一起。 珠光强调“佛法即在茶汤中”“茶禅一味”,注重人与物的关系,认为重要的不是器具而是人。千利休则进一步关注了主客关系以及茶人精神世界与茶道规则法式的关系。他以禅宗的临济宗四宾主理论来设计茶道中的主客关系,追求一种主客俱悟的“主中主”境界,同时也意识到实际茶道活动中更常见的是主中宾、宾中主、宾中宾等情况,因此他没有陷入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而是将这些常见情况纳入茶道实践之中。 在茶人精神世界与茶道规则法式的关系上,千利休从禅宗的看话禅与默照禅中汲取灵感。他继承珠光的做法,将茶室壁龛里的墨迹推回到崇高的位置,认为挂轴是茶具中最重要的,主客都要通过它来领悟茶道的三昧之境。他还强调“以规则法式为台阶”,通过形式来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使茶道的规则法式与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千利休的茶道美学与创新 千利休的茶道美学具有独特的特点。他追求的是一种非世俗的美,破除对传统美的执见。他善于从世俗中发现美,用自己之心去挖掘美,并且承认美是可以创造的。例如,他大量使用朝鲜半岛传来的高丽茶碗,这种茶碗质地松、形状不规则、表面有麻点、色彩朴素无花纹,与当时流行的华丽茶碗形成鲜明对比。他还与陶工长次郎共同创造了乐窑茶碗,这种茶碗也是软陶,形状不匀称,以黑色、无花纹为最上等。此外,他还将汲井水用的吊桶用作清水罐,将渔人捕鱼用的小竹笼用作花器,将掺有稻秸的壁灰抹到壁龛内部,改造了壁龛的传统观念。 千利休还对茶庭进行了精心设计,将石灯笼引入茶庭,并主张根据景色自由设计其位置。他还提出雪天不要点灯,以免破坏雪景。茶庭中的洗手池也尽量接近自然,有时就是岩石上的一汪清水,为客人洗手而设,将人的茶室与自然的茶庭联系在一起。 千利休的茶道美学还体现在他对茶室与茶庭间人与自然、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上。茶庭象征着自然,茶室的草庵样式也旨在与自然融为一体,但茶庭又并非真正的自然,而是一件经过精心设计的艺术品。千利休在超自然的同时,对自然表示了尊重。 四、千利休的茶道境界与哲学 千利休的茶道境界可以从禅宗的临济宗四料简理论中找到出处。他追求的是一种人境俱不夺的境界,即主客观各自按其规律并存,但身在其中者无所执着,既不陷入主观世界,也不陷入客观世界。这种境界可以用临济祖师的话来形容:“王登宝殿,野老讴歌。”千利休意识到,若无理想的主与客,这种境界就无法成立。因此,他将这种境界作为一种接引众人的手段,类似于临济祖师所说的“一期方便”。 从艺术角度来看,千利休的茶道表现出一种主客观统一或超越主客观的审美观。主观的人的内在精神理念转化为外在现实,人又在这种外在现实中确认精神理念,并由此产生审美。这种审美观是西方近代以后才流行的,而千利休早在数百年之前就已领悟到这一点。 千利休于1582年在京都建成了一座名为“待庵”的茶室,这座茶室只有两张榻榻米大小,从外观到构造都极为精致,可以说是千利休超越主客观的哲学美学的全面体现。待庵成为了千利休茶道思想的结晶,也是日本茶道艺术的巅峰之作。 千利休的茶道艺术不仅在日本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为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将禅宗的智慧与茶道的艺术完美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和精神追求,影响了后世无数的茶人和艺术家。千利休的茶道思想和实践,至今仍然是日本茶道的核心,也是我们理解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原标题:《极简日本茶道史 | 新书》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