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盛茶道

当前位置: 汉盛茶道 > 加盟 > 文章页

南方有嘉木,西湖品春茗

时间:2025-03-31 05:45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6 次
                        编者按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春天要做三件事,赏花,踏

 
 

 
 

 
 

 
 

 
 

 
 

编者按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春天要做三件事,赏花,踏青,喝西湖龙井。”“青睐”人文寻访,乘着春风重启脚步,将首次寻访之地“应景”地落到了西子湖畔,完美地完成了这三个“任务”。

为期四天的寻访,由王旭烽老师的三小时茶文化讲解拉开帷幕,之后徒步九溪,跟随刘克敌教授寻访隐于茶园之中的陈三立陈衡恪父子墓及陈布雷之墓。翌日,“青睐”会员们走读龙井村,探访十八棵御茶树、老龙井、狮峰山等,并前往龙井村贡牌狮峰山炒茶中心,体验采茶制茶。第三天,参观龙冠西湖龙井示范茶园,了解从一棵茶树到一杯香茗的全过程,再到中国茶叶博物馆游览品茗,体味“春风十里尽在一杯茶”。

第一天

“青睐”人文寻访重启  与茅奖作家王旭烽相约西子湖畔

茶有喜怒哀乐的,但它不动声色

“南方有嘉木,西湖品春茗”是本次青睐之行的主题,而与我们相约的主讲嘉宾正是以《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家王旭烽。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虽是茶叶大国,但此前鲜少有作家关注,《南方有嘉木》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除了作家身份,王旭烽更为重要的是她的“茶人”身份。她是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教授,参与了中国茶叶博物馆的组建,多年来致力于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堪称是“茶人之光”。

3月29日,百忙之中的王旭烽教授抽出时间为“青睐”会员做了3小时的茶文化讲解,虽然她让大家以轻松、玩的心态来听讲,但认真的王教授准备的材料却都是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教案。她恨不得用一下午的时间,把博大浩瀚的茶的历史、茶的文化、茶的哲学、茶的美学等等都“倾囊传授”,在她看来,如果只了解茶叶物质的一面,而不了解其精神一面,那么,你了解的始终只是“半片叶子”。

茶的习俗有很多 用纸杯倒茶水终欠妥当

讲座从王教授和她的学生们专门为“青睐”会员准备的安吉白茶开始。很久很久以前,浙江安吉天荒坪中有两株茶树,茶叶春天呈象牙白,入夏渐绿。1958年,人们移下其中一株,种到山下公社院落的大盆里,没多久便水土不服死了,只剩下宝贵的唯一一株,被后人称之为白茶祖。幸而有一户桂姓人家,世世代代守着白茶树,整整十四代。90年代,白茶终于被无性繁殖成功。王教授说:“现在全中国有近400百多万亩白茶,就是由那一株白茶而来,是这桂姓人家守了十四代守出来的。”王教授以为,如果说红茶像母亲,那白茶就像少女,青春而鲜美,冲泡个三次就差不多了,她笑说大家可以一边品白茶,一边回味一下自己的青春。

这些最新、最鲜的安吉白茶被冲泡在漂亮的双层玻璃杯中,茶汤清澈剔透,喝茶时端杯又不会烫手,王教授介绍说这个杯子就叫“美人杯”,杯上有刻度,沏茶时水不能没过刻度,“150毫升的水泡两克左右的茶叶最合适。”

用“美人杯”盛放最新鲜的安吉白茶,配以茶叶蛋、曲奇等点心,这是王教授的“待客之礼”,在她看来,喝茶有茶德,敬茶讲究与人方便。茶的习俗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用什么器具给客人敬茶,“我开过很多很多关于茶文化的会议,有些人会把茶水倒在一次性纸杯里奉上,其实用纸杯给客人冲茶是不太妥当的。纸杯多少有些化工元素,盛热水容易浸润到;从文化上说它有个名字叫‘一次性’杯,暗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红楼梦》中宝玉他们在栊翠庵喝茶,妙玉给每人的茶器都不同,个个都是包含着很多意思的。”

王教授介绍,茶的习俗建立在日常生活的行为文化层面,包括了各国各地各民族之间的礼仪民俗风俗等形态,我们可以从民俗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传统中医学等研究方法去观察其行为模式。

中国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王教授说喝茶的最高境界其实也是在喝茶的过程中,人和人之间完全心心相印,“因为喝茶的人经常聊得投契忘了茶,记住的是那些心与心之间的交流,认为这是茶的最高境界。而日本人则不一样,他们喝茶是修炼的过程,进茶屋的时候是一个人,喝完茶出来,已经变成茶了。日本人讲究在行茶时严格修道,日本人喝茶背后的文化精神衬托着强烈的武士道精神,中国人喝茶则完全是从文人意境开始的,从中国杭州引入日本的品茶方式,今天的差异已经不是一般地大。”

“俭而贵”欣赏茶的“高洁干净”

王教授介绍,传统的中国茶文化内容,以儒释道三家精神融合而成,在儒家是茶礼、在道家是茶药、在佛家是茶禅。目前依据出土文物来看,中国人饮茶的历史起码可以推前至春秋。

而所谓的茶礼并非只是“茶的礼貌”,它是儒家文化的教化精神实践、礼仪程式设置与内心道德诉求。客来敬茶,以茶养廉,以茶祭祀,展示了时代中人们的政治理想,文学情怀、生命体验与茶之间的关系。

从冠婚丧祭时的司仪发展起来的儒家,虽然最后成了国学,但原始的程式感与核心思想体系“仁”的关系始终不变,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了内外谐调的“礼”。可以说,在诸多饮料中,茶成了中国人的“礼”的最好载体。

中国史书上第一次正式记录茶事活动是公元前1046年间的武王伐纣,晋代大学者常璩在其史学著作《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皆纳贡之。”其中的荼便是茶,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当时八个小国部落给周武王的贡品列单中,茶作为贡品奉上,已经带有献礼性质,蕴含在茶中的秩序感已经呈现初端。

魏晋时代的文人录事范本《世说新语》,记录了不少当时文人的茶事活动,此处的茶事活动往往被冠以风流品性,逸人神韵,是文士游离于规范之外的风雅。与此同时,茶“俭而贵”的理念亦被确立起来。通过饮茶建立有节制的生活理念,培养内心的强大去战胜人性中的原始欲望,是这一时代对后世的伦理贡献。“陆纳杖侄”就是其中一个最典型的案例。

茶文化从唐朝被真正确立,陆羽的《茶经》是茶文化完整形态的一个重大的文化符号。对后世的茶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由唐入宋,中国的茶叶种植和制作及饮茶风尚都有了非常大的跨越,正所谓“盛于唐而兴于宋”,宋朝一大著名的“茶人”就是宋徽宗,宋徽宗不但喜欢谈论茶事,与诸位大臣分茶,还亲自编写了史上唯一一部由皇帝撰写的茶书《大观茶论》。

王教授欣赏茶的“高洁干净”,南齐世祖武皇帝的遗诏写道:“我灵床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王教授说:“与其说这是皇帝的节俭,不如说是他认为,茶是高洁的饮料,配得上他死后享用。所以特别要嘱咐灵床上不能少了茶饮。”王教授笑说,自己有时候会听到学生们聊前途时,憧憬会挣到多少钱,“我虽然理解他们有毕业后的焦虑,有想挣钱的愿望,但是,我说你不要把挣钱当作你的最高线,挣钱应该是一个底线。所以不要只看到钱,通过努力慢慢会达到的。关键是不要因为穷而看不起自己,你是穷的,但你也是高贵的,因为你有茶相伴。”

西方有酒神精神 中国有茶圣精神

西方从哲学层面上解读出了酒神精神,王教授认为中国其实也有茶神精神,她称之为“茶圣”精神。茶圣精神就是平衡,平衡会带来愉悦,平衡会带来宁静,但是平衡有时候也会让人觉得无聊。对于有些人抱怨的“生活无聊”,王教授表示,无聊也是生活的意义之一,“我们觉得生活要有意义,所以我们应该去干一些事情,不干一些事情,否则人生就没有意义。我们这样思考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把自己摘出生活了,因为我们本来就在意义之中。人在生活之中,生活本身就是终极意义,我觉得这就是茶的哲理。”

对于所谓的意义,王教授认为是个体去认识和界定的,“你年轻的时候会觉得苟活没有意义,可是老了就不会这样简单地定义。《狂飙》里的高启强是坏人,但是你又会同情他。其实这就是中国人和谐的一个状态,比如说你恨死他了,同时你又宽容他。你恨他100分,宽容他100分,于是你这个人就是一个平静的人,100分的这个仇恨和100分的宽容融合在一起,就变成零分了,我觉得这就是茶的精神,这就是茶的哲理。”

王教授表示,一个茶字,可以看成由三个字组成:草、人、木。“为什么‘茶’是草木当中的一个人,因为中国文化是讲究天人合一的。我们现在讲生态文明,大自然和人类一样珍贵,所以‘茶’字本身带来哲学观。”

茶道的核心就是“精行俭德”

茶圣陆羽曾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王教授看来,“茶文化”的核心就是“茶道”,而茶道的核心就是“精行俭德”。

王教授表示,茶没有虚荣心。它刚刚发芽,在最美好的时候就被采摘下来,到火里去烤,烤了之后要做好,还要放进一个罐子里,闷起来不能见人,要喝时还须用开水冲泡。它经历了重大的苦难和考验,换来的是甘醇的茶水,为人类服务。“这就象征着茶人身上的奉献精神,不图虚荣,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都给出去。”

而且,茶是内敛的。“茶其实是有喜怒哀乐的,但它不动声色,就算内心有多么饱满的情感,它都把持得住,有定力。这一点也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学习茶文化,其实就是学习在生活中要有礼、有节、有自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也是人生的重要文化导向。人应该是有分寸、不狂躁、不懦弱,可以精准把握尺度的,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我们需要有自省心理,是有能力可以向里收,又可以向外放的。”

践行“精行俭德”,或许还可以活到“茶寿”,茶寿是一百零八岁的雅称,因“茶”字的草字头是双“十”,相加即“二十”,中间的“人”分开即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中底部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再加上头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名。王教授笑说,茶人们敬茶时相约要一起活到“茶寿“,“而且茶本身很长寿,我们现在还能见到1700多岁的古茶树,包括天台山的葛仙茗圃,那都是三国时期的,是很久的文明了。茶的那种永恒性,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有一种坚持、对抗漫长的生命力,这种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茶的美学 让我沉浸其中这么多年

王教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历史系,在报社担任记者编辑。1989年,她在报纸上看到一则中国茶叶博物馆的招聘信息,前往应聘,由此与茶结缘。当时,对茶文化不是特别了解的她一头扎在馆内的资料室里,并采访了很多茶界专家,为博物馆撰写解说词、培训讲解员,参与了整个茶博的筹建工作,“从一个对茶只有感性认识、原本喝茶不多的人,变成了一个从此与茶相伴相生的茶人。”

2006年初,浙江林学院(现浙江农林大学)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联合成立了全国首个茶文化学院,并于当年秋天招收30名全国首批茶文化本科专业学生。王教授辞去作家协会的职务,把组织工作关系完全转入浙江林学院,成为茶文化学院的一名教师,并担任茶文化学科带头人。王教授回忆说,那时很多朋友说她傻,“待遇降低,地方远了,人家问我为什么去?我想了一下说美,学校特别美。我是2006年底去的,一干就是这么多年。”

近二十年间,王教授写了很多书,教了很多学生,“经历了很多磨难,也虚无过,也失望过,也高兴过,总体来说就是像个农夫一样的在劳作,一直到今天。但是我觉得特别值得,因为这里产生美,这个对茶的审美让我沉浸其中。”

热爱美的王教授,多年来一直在墙上贴着一首杨绛先生翻译的英国诗人兰德的小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她说:“对不起,只说经济效益我没兴趣,说当官我更没兴趣,但是对美我就有兴趣,是无穷无尽的兴趣。”

这种“茶之美”已经浸透到王教授的血液中,她的言行举止,她的心理精神,都在“知行合一”的践行着,在她看来,茶文化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对于茶的热爱,没有刻意,一切随心。讲座结束已近傍晚,她还有别的事务要忙,稍事休息的她优雅地剥开了一个茶叶蛋,此时,“青睐”会员们也围了上去,询问各种问题,温和的王教授又开始了“课后解答”,茶叶蛋始终停放在了手中。

文/萧游

第二天

拜谒陈三立、陈衡恪父子墓及陈布雷之墓

后世相知或有缘

此次“青睐”茶文化之旅,除了西湖品春茗外,还跟随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克敌徒步杭州九溪,寻访了陈三立、陈衡恪父子墓及陈布雷之墓。

3月29日,虽离清明已不远,但前往墓地的路上并未出现欧阳修笔下“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的热闹繁华,天空将雨未雨,路上除了“青睐”会员,行人寥寥。陈三立、陈衡恪父子墓身处茂密的茶园之中,陈布雷之墓更是偏安一角。遗世独立清冷安静,少人打扰,或许也正是他们生前所愿。

“一门四杰”占据《辞海》四个词条

刘克敌教授研究陈寅恪三十年,对陈家祖孙三代“一门四杰”充满赞叹敬仰,他透露其他名人家世再辉煌,也都只是一家人占据《辞海》中的一个词条,只有陈家,四个人占据了《辞海》的四个词条。

陈家“一门四杰”首先是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他深受曾国藩器重,曾任湖南巡抚,思想开明,戊戌变法时积极投身改革,办学堂,修铁路,创办电信事业等,在他的治理下,“丁酉戊戌间,湘省政绩灿烂,冠于各省”。戊戌变法失败后,陈宝箴受牵连,被革职永不续用,1900年7月22日猝然去世,终年69岁。对于陈宝箴的死因,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他被慈禧太后赐自尽,但刘克敌教授表示这一说法目前只有一条史料证据,系孤证,故不能确认。陈宝箴生前曾留下遗嘱:“陈氏后代当做到六字,不治产,不问政。”

陈三立为陈宝箴长子,是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他年轻时一直在湖南帮着父亲推行新政,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与父亲一起以“招引奸邪”之罪被革职不用,从此专心于研究诗文,通过诗作表达他的爱国忧思情怀。“卢沟桥事变”后,日军欲招揽他,被陈三立痛骂,后忧愤绝食而死。

刘教授讲述说,陈三立是中国旧时代最后一位有名的大诗人,有名到什么程度?当年泰戈尔来杭州,指名要见陈三立,他们就在雷峰塔对面的净慈寺见面。当时徐志摩陪同并担任翻译,成为诗坛一段佳话。陈三立一生娶有两位夫人,生有六子三女,除一子早殇外,其余五子:衡恪、隆恪、寅恪、方恪、登恪,皆为一时名家。而和陈宝箴和陈三立一起列入《辞海》词条的,是陈衡恪和陈寅恪。

陈衡恪是陈三立长子,又名陈师曾,是著名的美术家、艺术教育家。陈师曾的代表作《文人画之价值》是20世纪以理论形式肯定中国文人画的第一人。他中西融合、固本出新的画学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1923年9月,陈衡恪母亲俞氏病逝,他为奔母丧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终年仅47岁。梁启超在致悼词中称:“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

刘教授讲述说,齐白石是人所周知的大师,可是齐白石曾说“没有陈衡恪,就没有齐白石”。陈衡恪比齐白石成名早,在齐白石不曾被大家认识时,陈衡恪就慧眼识珠,多次推荐齐白石,还将齐白石的画作带去日本参展,才让齐白石慢慢为世人熟知。刘教授惋惜地说:“如果不是陈衡恪早逝,他的成就远不止于此。”

刘教授还讲述说,陈衡恪、陈寅恪和鲁迅当年是乘坐同一艘船去的日本,三人关系非常好,尤其是年龄相近的陈衡恪和鲁迅,陈衡恪的刻章、绘画经常赠予鲁迅,鲁迅也把自己的作品赠给他,陈寅恪太太唐筼是体育老师,许广平曾是她的学生,但陈寅恪从来不多提他和周恩来、鲁迅这些“大人物”的深厚友情。

陈三立和陈衡恪父子墓位于杭州九溪的一处茶园中,两座墓并列而立,并无大小前后之分,刘教授表示,按常理父子墓不会并列安放,如此安排,可见陈衡恪的成就实在不低于父亲。

此外,陈三立的墓碑上写着“诗人陈散原先生暨夫人俞氏之墓”, 俞氏去世时,陈三立曾撰写挽联:“一生一死,天使残年枯涕泪,何聚何散,誓将同穴保湖山。”而在陈三立和陈衡恪墓的旁边,还有一处不易被发现的小矮墓,那是余氏的真正的墓碑,不过,不管是余氏,还是陈三立、陈衡恪,他们的墓地如今都是空的,墓地仅是供后人瞻仰拜祭的场所了。

陈寅恪“三百年来仅此一人”

陈家名人中,“粉丝”最多的当属陈三立第三子陈寅恪,他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等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原本是文学专业的刘克敌教授也是因为崇拜陈寅恪,转而研究陈寅恪,著有《陈寅恪与中国文化》《陈寅恪和他的同时代人》等著作。

陈寅恪曾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等,海外留学十几年,可是没拿过一个学位,会二十多种外语,回国后受聘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年仅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并称“清华三巨头”,被称为是“导师中的导师, 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讲课时,研究院主任吴宓教授风雨无阻,堂堂必听。朱自清、冯友兰等也常常去听。刘克敌教授笑说:“学生以能听到陈寅恪的课为荣,但无奈实在难以听懂。因为他的学问太深,讲课时,还不时冒出几句德语、法语。倒是其他教授,坐在下面,听得津津有味。”

陈寅恪被誉为“三百年来仅此一人”,记忆力超群,被称为“活字典”“活辞书”。刘教授说,一次陈寅恪让学生去图书馆找某条注释,能直接讲出在图书馆的具体藏书位置,并详细地告诉学生在第几页第几行有该注解。刘教授还给大家讲了两个陈寅恪治学的小故事,一个是关于杨贵妃的爱吃荔枝,杜牧曾写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爱吃荔枝也成为杨贵妃“红颜祸水”的一大理由,而陈寅恪在《元白诗笺征稿》中写道:“据唐代可信之第一手资料,时间、空间皆不容明皇与贵妃有夏日同在骊山之事实,杜牧、袁郊之说,皆承讹因俗而来,何可信从?”他认为,事实并非是杨贵妃爱吃荔枝,而是当时的宦官多是广东、福建人,他们喜欢吃荔枝,于是打着杨贵妃的旗号,说贵妃喜好荔枝。

还有一个是陈寅恪写的八十万言的《柳如是别传》,耄耋之年,且又双目失明,罹患足疾,陈寅恪却要为“秦淮八艳”之首,明清易代之际著名的歌妓才女、女诗人柳如是做传,当时失明的他只能口述,由学生来抄写。刘教授介绍说《柳如是别传》写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环境使陈寅恪看不惯。《柳如是别传》是对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一曲赞歌,通过柳如是的奇特经历,让读者看到,在这动乱的年代里,知识分子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如何抉择。柳如是最为核心的气质,正是陈寅恪在全书中反复强调的她的自由精神。“侠气、才气和骨气,在柳如是身上三者合一”,“奇女志与遗民心的结合”。

义务守墓 三代人分文不取

父亲陈三立和长兄陈衡恪葬于杭州九溪,陈寅恪也一直希望能与父兄葬于一处,几乎每年清明,陈寅恪都会赋诗表达他对回杭州“上冢”的渴望之情。

因为种种原因,陈寅恪最终葬于江西庐山植物园,葬在祖父陈宝箴旁,陈寅恪的碑文选择了先生屡被后人称引的名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由黄永玉题写。值得一提的是,庐山植物园是陈寅恪的侄子、陈衡恪之子陈封怀创建,陈封怀被誉为“中国植物园之父”。 刘克敌教授研究陈寅恪30年,也与他的后辈成为朋友,他透露陈寅恪的三个女儿在疫情前,每年都会来给祖辈扫墓,“现在他的大女儿九十多岁了,不方便来了。”

一道圆形围墙,将陈三立和陈衡恪的墓与周围的茶园隔开,小小的墓地非常干净,刘教授介绍说,在附近的杨梅岭有户人家一直为陈家义务守墓,到现在已是第三代了,虽然没有任何报酬,但这家人却一直坚持着,定期去修理杂草,擦拭墓碑,从不间断。

陈布雷 千古文人国师梦

若没有路牌指引,陈布雷墓很难被发现,它藏于九溪十八涧的山谷之中,翠绿幽静,到得近前,小小一块平地上一座圆形石砌坟墓,供桌、石凳、几株小树,素雅简朴。

1948年11月13日凌晨,有蒋介石“文胆”之称的陈布雷在南京服安眠药自尽,陈布雷夫人王允默给治丧委员会写了一封手启,大意是:先生生前简朴淡泊,故希望丧事一切从俭,先生生前曾于杭州购得一地,当为百年后长眠之地。请诸公依先生遗志,送先生灵柩回杭州归葬。

1932年的一天,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陈布雷与夫人王允默在虎跑寺品茗,四周青山怀碧,陈布雷非常喜欢,他说:“盼望死后能在这里有三尺地,一抔土就心满意足了。”陈夫人后来就在杭州九溪梵村附近买了地,并成为陈布雷最后的安葬之地。

陈布雷是蒋介石同乡,被称为“报界天才”,曾经是上海《天铎报》《商报》《时事新报》等主笔,以文笔犀利闻名,20多岁就在报界享有盛誉。蒋介石惜才,三顾茅庐邀请他,陈布雷感动之下加入国民党,长期为蒋介石草拟文件,成为“文胆”,但他又对蒋介石的很多做法不认同,也不喜欢官场,最终选择了自杀。

刘教授感叹陈布雷的才华,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从背榜到府试第一名 ”。陈布雷14岁时,父命其应童子试,心不愿而不敢违。随父入县城考场中草草交卷。最后发榜151名,陈布雷排在第151位,即“背榜”。第二年,宁波府考,父亲怕丢脸不让他去考,陈布雷想尽办法去应考,结果,他取考了第一名。

刘教授认为陈布雷身上有着中国文人的一个普遍特点,“就是‘千古文人国师梦’,从姜太公开始,都希望找到赏识他们的明君,这是中国文人的最高理想。陈布雷曾经在日记中写过,一次他生病了,蒋介石让宋美龄热了牛奶给他送去,他被这种知遇之恩深深打动。可是,跟对了明君能成就佳话,错了,就可能成为悲剧。”

生前不喜奢华的陈布雷,墓碑上也简洁的只有“陈布雷先生墓”几个字,所有的标签随着他的离去,都已泯然于世。

相比于西湖周围那些惹眼的名人墓,陈三立、陈衡恪父子墓和陈布雷之墓实在是有些“低调”,但正如陈寅恪生前所写的“后世相知或有缘”。他们的成就永存于世,后人也不会将他们遗忘。

文/本报记者  张嘉

第三天

“打卡”龙井村,从来佳茗似佳人

在爱茶人看来,不品龙井茶,不至龙井地,必为憾事。可见龙井不光是茶出名,连种茶的地方也是必然光临的“打卡地”,此次“青睐”茶文化之旅,会员们就来到了狮峰龙井最大产地龙井村,了解狮峰龙井的深厚历史。以往这个季节是炒茶最繁忙的时候,但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戚英杰先生还是亲自上阵,带领大家走读龙井村,探访十八棵御茶树、老龙井、狮峰山等景点,茅奖作家王旭烽笔下《南方有嘉木》的茶人原型均来自这座村庄。

戚氏家族代代相承 守得西湖一脉龙井清韵

西湖龙井茶有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五个核心产区,以狮峰为上品,故有“天下名茶数龙井,龙井上品在狮峰”的说法广为流传。

在狮峰山的脚下坐落着有着“天下第一茶村”的杭州龙井村,东临西子湖,西依五云山,南靠滔滔东去的钱塘江水,北抵插入云端的南北高峰,四周群山叠翠,云雾环绕,就如一颗镶嵌在西子湖畔的翡翠宝石。村中的戚氏家族,为守得西湖一脉龙井清韵,代代相承,将毕生的艰辛付出与碧色茶汤完美融合。如今,茶业已交接到第十二代传人戚英杰手中。

3月31日,濛濛细雨中,戚英杰先生在龙井村贡牌狮峰山炒茶中心热情接待了“青睐”会员们,这个炒茶中心是由戚英杰的父亲——中国制茶大师戚国伟先生创立的。

戚国伟先生不仅是西湖地区远近闻名的炒茶王,身怀戚氏家族独有的炒茶绝技,而且还积极游走于政府和民间组织之间,用数年的努力推动西湖龙井原产地保护政策的出台,被称为“西湖龙井的守护者”。

2009年,贡牌炒制技艺被认定为非遗文化物质遗产;2018年,戚国伟被评为中国制茶大师、中华匠心茶人、十大国际茶人等称号,其创办的“贡”牌西湖龙井茶是国家礼品茶的指定承办方。遗憾的是,2022年9月,76岁的戚国伟先生因病去世。

龙井茶祖 高僧辩才开山种茶

狮峰山是天目山的余脉,高低起伏、曲折回环间,皆是满目苍翠的茶树。戚英杰先生介绍道,狮峰山北有天竺山和北高峰耸峙,既能挡住寒冷的西北风,又能吸进南来的湿润空气,不使散失,让这一带的山谷保持着充分的湿度和温度,笼罩在雾气之中。而这里土壤肥沃,多以“西湖石英”岩的残破积物和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风化而成的白砂土与黄土组成,所含的微量元素特别适宜茶叶优质品质的形成。

龙井是井名、寺名,也是村名、茶名,杭州西湖龙井村是龙井茶的发源地,龙井茶在古代文献中最早是以地方命名的,而龙井村最早种茶是从高僧辩才开始。

辩才法师,浙江临安人,主持天竺寺四十多年,元丰二年(1079年)退隐寿圣院,在狮峰山麓开山种茶。而由于辩才法师本身声名远播,晚年归老西湖边狮子峰龙井寺,把天竺、灵隐二寺的茶树移植了过来,在狮子峰开辟茶园。因此,这里被后人视为龙井茶的发祥地。他所种植出来的茶叶以及茶叶种植地也远近闻名。被后人尊为“龙井茶祖”,至今茶园里还有着为纪念辩才法师所建的辩才亭。

辩才法师与当时的文人贤达交往甚密,杭州知州赵抃和文学家苏轼与辩才交情最深,被世人称为龙井三贤,从那时起,龙井茶开始见于文人的诗文中,比如,苏东坡赞美龙井茶的佳句:“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而秦观则在《游龙井记》中写道“老龙井有水一泓,寒碧异常,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

火爆出圈 只因乾隆痴迷龙井茶

如果说,辩才法师令龙井茶“声名初起”,那么,让龙井茶火爆出圈还要得益于乾隆皇帝这位“高级代言人”。乾隆对于龙井茶的痴迷,早已成为了西子湖畔的一段佳话。乾隆一生六下江南,都到了杭州。而其中有四次,驾临西湖茶区,对龙井茶可谓是“痴情”。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三月,乾隆第三次南巡杭州,畅游龙井,想起杭州有个胡公庙,便去了老龙井狮峰山。胡公庙是为了纪念北宋兵部侍郎胡则所设,当年香火很旺,茶农们经常来这里,祈求免灾得福。胡公庙的住持赶来接驾,并恭请圣驾前往胡公庙品茶。那茶汤色嫩绿明亮,清香袅袅,乾隆不由大悦,见胡公庙前湛绿一片,正好有十八棵茶树嫩芽初发,当即御口加封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还赋诗一首《坐龙井烹茶偶成》:“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寸芽出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石润心莲。呼之欲出辩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

至今,这十八棵茶树完好地保存在西湖老龙井御茶苑里,尽管历经沧桑,但依旧生机盎然,引来游人纷纷合影。

顺着山径缓步而行,戚英杰还带领大家参观了御茶园里的老龙井、宋广福院、宋梅、九溪源、胡公亭、辩才塔等历史遗迹。其中,龙井是古人认为此泉与海相通,其中有龙,因称龙井,属于岩溶裂隙泉,水源丰富,常年不涸。水中矿物质含量丰富,因泉水流速不同和比重的差别,会形成“龙须”现象。龙头左上方崖壁上摹刻“老龙井”三字为苏东坡所书。泉池边,矗立着一座镌有“宋广福院”石匾的山门,历经风雨,沧桑质朴,给龙井茶增添了一道岁月的注脚。

狮峰龙井有着“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之誉,寻访之时,正值春茶季,龙井村格外热闹,家家户户都忙得不可开交,山路上也随时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采茶女工,她们忙碌的身影在浩渺的茶山中隐现,仿佛是历史书页上的点点生机。

文/萧游

第四天

龙冠龙井,从一棵茶树到一杯香茗

杭州西湖景区的梅家坞,路两侧布满茶园,绿意连天,远山俊秀,颇有明代古诗“西湖之西开龙井,烟霞近接南峰岭“的意境。沿着梅家坞,来到中茶龙冠西湖龙井示范茶园,其中一片就坐落在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对面。茶园内一片春色、清旷有序,“青睐”会员就在龙冠品推部负责人宋佳的深度讲解中,了解到了从一棵茶树到一杯香茗的全过程。

好茶品从种植开始 还有“黑科技”加持

西子湖畔,三面环山,这种自然屏障的独特小气候是保障龙井茶品质的重要因素,自古就是爱茶之人流连向往之处。西湖龙井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杭州西湖龙井茶素以色翠、形美、香郁、味醇冠绝天下,其独特的“淡而远”“香而清”在众多茗茶中独具一格,冠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而龙井茶中的龙头品牌之一龙冠也颇有历史,其前身是成立于1950年的地方国营杭州龙井茶场,如此算来,龙冠已经有了70年“茶人匠心”的制茶历史,连续多年供应国家外事用茶及海外国家皇室用茶,成为G20杭州峰会主会议、元首级活动、晚宴的指定用茶。

在龙冠示范区内,分布着“龙井43”“龙井108”以及群体茶的种植区域,其中,“龙井43”在中国现代茶树育种工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作为国家级优良品种,“龙井43”在龙井茶树群体种的基础之上,经过单株选种、无性繁殖方法培育而成,具有发芽早,芽叶外形挺秀,香气清高,滋味鲜嫩等特点。

“好茶品从种植开始”,茶园的自然环境便是先决条件,受到纬度、水域分布、土壤多重因素的影响。茶树生长不仅要求雨量充沛,而且最好是时晴时雨,阴雨相隔。“细雨足时茶户喜”,可见雨水对于茶叶来说有多重要。龙冠茶园示范区身处郁郁葱葱的山林中 ,朝晚云雾缭绕,年降水1500ml以上,让茶树感觉到非常舒适。 而茶树对土壤条件也有严格要求。这里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5以上,PH值为4.5-5.5之间。另外,土壤的疏松透气性和保水能力决定了茶树本身的生长状态,会影响茶叶香气和滋味呈现的丰富度。

茶园的管理十分严格,还有很多“黑科技”的加持,配备了防霜扇、自动喷灌系统、太阳能灭虫灯、虫情测报器、土壤养分监测系统等现代化茶园装备。而会员们的目光也被近五米高的哨兵一般挺立在茶园中的装置所吸引,宋佳介绍,这正是堪称茶园保护神的防霜扇。原来,鲜嫩的春茶茶芽最怕寒潮结霜,冻坏新芽,而茶园中装备了先进的防霜风扇,只要监测到会带来危害的“倒春寒”,5米高的防霜扇便发挥呵护作用,利用冷暖空气对流的方式保护茶芽。可别小看了这一台防霜风扇的威力,它的有效作用面积可以达300㎡,也就是将近半亩,而且可以在霜冻发生前后自动开启、自动关闭,与传统的覆盖、烟熏、喷水等防霜技术相比,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手法有讲究,现场学采茶

爱茶之人每年早春时就开始惦念着一杯汤色翠绿,香气撩人的明前龙井。采茶之候,贵在其时,太早则味不全,迟则神散,可谓“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是棵草”。而只有亲历了采茶制茶的整个过程才会发现,一杯龙井茶香中真正沉淀的并非是清透的美感,更有劳作的艰辛。

宋佳介绍,为了抢时间,采茶工早六点多七点钟就出工去采茶,明前龙井讲究一芽一叶,不采鱼叶,不采鳞片,不采蒂头,充分保证茶芽品质。为了让会员们充分了解一芽一叶,宋佳现场教学,细心讲解,会员们也非常认真地观察,最终确定了一个茶芯连同旁边的一片叶子组成的旗枪一般的姿态就是“一芽一叶”,心满意足地涨了知识。而采摘的手法也很有讲究,需要掌心向下,用拇指、食指夹住新梢所要采的部位向上着力采下。不得掐采、捋采、抓采和带老叶杂物采摘,更千万不能用指甲去掐。

明前龙井制作繁琐,采摘5万个细嫩的芽头才能制成一斤好茶,每年在清明节前采摘的芽叶炒制的龙井茶,因为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堪称茶叶中的“天花板”。

从初制到成品 离不开高超的制茶手艺

从茶鲜叶的初制到成品茶,需要3-5天的历练,每一步制作过程都不能少,采摘的茶叶距离一杯真正的好茶,还有不少距离,其中最重要的是高超的制茶手艺。

在龙冠的“制茶车间”,会员们了解了龙井茶炒制有很多步骤,青锅、筛分、回潮、辉锅、挺长头、去片去毫等。

青锅,是指熟练的炒制师傅会把控青锅叶下锅的分量,控制在75-125克,等到锅温上升到200℃以上,青锅叶下锅后发出轻微爆点声,15-20分钟的时间,茶叶逐渐失水,初具干茶模样。据悉,一次青锅过程,要经过1600次的抖动,让茶叶水分散失充分。

筛分,是用不同规格的方眼筛将青锅叶分成三档,使其辉锅时大小一致,受热均匀。

回潮,则是将分筛过的茶叶分放,使其还潮。回潮的时间在2~4小时,使茶叶的梗、茎、叶的水分重新均匀分布。回潮后的茶叶将再次下锅进行辉锅。

辉锅进一步定形,增进茶身光洁,并进一步地散失水分。

在这个过程中,炒茶师傅如同功夫高手,动作连贯一锅到底且一气呵成,十大手法为: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压、磨,师傅们掌风翻飞,手法考究,精深奥妙。炒制过程中,炒茶者根据鲜叶大小、老嫩程度和锅中茶坯的成型程度,再灵活地变化手法,调节手炒的力量,只有经验丰富、技艺娴熟的人,才能炒出色、香、味、形俱佳的龙井茶。

有趣的是,炒茶师傅的座位也是“暗含玄机”,坐的越靠前的师傅,是最具天赋、手艺最好的,这样的传统也让真正的手艺人得到尊重,优秀的炒茶师傅也和名茶一样金贵。

会员参观过程中,只见炒茶师傅们始终在兢兢业业地忙碌着,在20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炒茶,忙时每天要工作15个小时,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沁人的茶香便在他们这一双被茶叶“烫”得通红的手掌之间慢慢溢出,把茶的天赋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而这还只是制茶的一小部分,龙冠龙井茶一共会经过26道工序和12道品控程序,构建3级产品安全管理体系。

在品茶室内,会员们在亲历了龙井茶的“灵魂解码”后,再品尝一杯“龙井43”,便有了别样的感触,只见杯中清水激荡,叶脉翠绿,香郁若兰,沁人心脾,令人久久回味,仿佛茶里存在着阳光雨露,存在着天地人的灵气。

文/萧游  本版统筹/颜菁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4-02 18:04 最后登录:2025-04-02 18:04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