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苏州水国,若不曾伫足停留、轻尝一两杯师傅泡制的洞庭碧螺春,未免可惜,可惜极了。假如苏州古城、太湖三白、虎丘剑池算得半个苏州,另外一半肯定就是洞庭山,碧螺春的发源地。来到苏州,就是要喝茶! 小拙家里就是种碧螺春的,在洞庭西山。今天给拙迷来说说碧螺春的事。 碧螺春 口 渴 的 艺 术 喝茶,是一种口渴的艺术。你若到苏州洞庭山,会发现那边什么商家都不多,就“卖茶的”最多!而苏州什么茶最好?当然非“果香、奶香、吓煞人香”的“碧螺春”莫属了。碧螺春原产于洞庭东山的“碧螺峰”,洞庭山有东西山之分;随着时光推移,东山、西山分别有了不同发展。如果想看自然景观,你必须去洞庭西山;希望人多一些、稍微热闹些,你可能得去洞庭东山。两山遥遥相望,据说採茶的历史打从唐代就开始。 茶香就茶香,碧螺春的“果香”与“体香”又是怎么一回事?原来洞庭山不只种茶,还种水果,例如枇杷;果树与茶树轮种,原先的果树成为最棒的肥料,种出来的“碧螺春”自然含有水果的香气,这就是“果香”的由来了。至于体香,则必须归功于采茶姑娘!当姑娘们装茶的茶筐满了,她们还会将采下来的茶装在胸前衣襟内,体香与茶香交织而成,遂成“吓煞人香”。后康熙皇帝觉得此名不雅,将“吓煞人香”更名为“碧螺春”,茶名由是而来。 碧螺春 茶 农 真 的 苦 种稻的农夫最辛苦,喝茶也是,采茶的茶农最辛苦。 传统的制茶工艺,正逐渐面临到威胁,现在每天早上5点开始,忙到下午六点,很辛苦,人也不好找,都是老工人,年轻人都不愿意做。随着机器炒茶的出现,愿意学习传统炒茶手艺的师傅、以及采茶姑娘也越来越难找,相对的“好茶”也愈发珍贵。 碧螺春茶一芽一叶,通常在清晨摘采,中午剔叶,下午炒茶。茶叶一般都是当天采当天炒的,茶青(刚采来的茶叶)怕光也怕热,一般不能超过30度。采茶的过程需要相当程度的细心,一般茶农一天可以采一斤左右的茶,剔完后也剩没多少。好的碧螺春,500克就包含9万株芽,清明前的才值钱!清明后只能做炒青。 碧螺春 喝 茶 的 滋 味 有人问小拙,碧螺春什么时候喝才最好喝。 小拙的建议是出厂后放3到4个月再喝,才会好喝!茶这种东西很奥妙,从采茶开始,做什么都要把握时间才会新鲜;但是出厂后却不是趁新鲜喝最好喝,放3个月后再喝,滋味大不一样。 又有人问,如何保存。 如果有条件,最好有一个冰柜,专放茶叶!别跟其他东西混着放,这样子茶,才真正好喝! 碧螺春的第一道茶汤,7至8秒就可以倒出来,如此颜色才会保持得好、叶体才能更显翠绿;泡的时候呢,水温以80至85度为佳。 有人说,第一泡7到8秒就可以倒掉,目的是让茶叶更漂亮、舒展开来。小拙可舍不得明前茶还要洗茶,小拙家的茶叶是不需要洗茶的。 泡茶其实很简单,先倒入开水,等待水温稍降,大约80至85度时,倒入适量茶叶;两分钟后,清香的碧螺春茶就出炉了!先蜷曲的碧螺春茶叶缓缓在水底张开,两分钟后可以开始品尝第一道茶汤的滋味。 第一泡可以喝出碧螺春茶叶最直接的滋味,如同走入森林一般!回甘的速度并没有太快,必须等到冲泡第二回才逐渐出现;回甘的位置大约是在舌根与喉头之间。第二冲,则像是从森林走入竹林,味道与第一道茶汤截然不同,香气变得更为直接、更文雅;说也奇怪,这时会怀念起第一道茶汤的浓厚滋味。 很多人家的碧螺春大约可以回冲2至3次,后面味道就淡了,而且说再泡下去就显得小气了。小拙家的不一样,喝茶之人只能只喝两三泡,必须六七泡起步啊。这是来自苏州的味道,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味道;花果香似乎真有那么一点韵味藏在里头! 品茶的时候,干看外形、湿看内质。碧螺春的茶汤十分纯净,由于是绿茶的一种,整体呈现淡黄色的色彩。好不好喝?我只能说,就算没有喝茶习惯的人,都很容易接受它的香,很舒服、很文雅。 碧螺春 碧 螺 春 入 菜 事实上碧螺春不只能拿来泡茶,也能拿来入菜!例如这一道“碧螺春虾仁”,原来只是普普通通的一盘虾仁,却因为洒上一些碧螺春,独有的香气加上虾仁本身的Q弹,就成为一道美味佳餚!一边吃、碧螺春香一边在口中停留,十分有意思。碧螺春有分五级,从三级、二级一直到特级一等,越高级的越贵、也越稀有,当然滋味也更佳。 — FIN — 视 觉 /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呆呆龙 原标题:《饮茶苏州|果香、体香、吓煞人香?》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