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是一头大象 从前有几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好心的国王令人牵来一头大象,让盲人摸象。有人摸到了象腿,以为大象就像一根大柱子;有人摸到了大象的耳朵,以为大象就像一把扇子;有人摸到了大象的鼻子,以为大象就像一条蟒蛇;还有人摸到的大象的尾巴,坚持以为大象就像一根又细又长的绳子…… 中国的文化就是这样一头大象。有的孩子去博物馆里,便以为博物馆里的文物就是中国的文化;有的孩子读了古代的经典,便以为四书五经就是中国的文化;学习了琴棋书画,便以为文人雅好就是中国的文化…… 现在很多家长和孩子有强烈的意愿了解中国的文化,但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不少孩子成了摸象的“盲人”。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五年前,亲近母语的创始人徐冬梅有这样一个想法—— 希望有一套书,能够让孩子们了解、感受、亲近我们自己的文化,可以基本了解中国文化的常识,感受中国文化的精神。 历经整整五年的打磨之后,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亲近母语推出《中国的文化》——一套书让孩子读懂中国文化。 ▲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22年1月出版 全套12册 中国文化强调知行合一与内在超越,这套丛书中展现的中华文化的精髓将陪伴儿童成长,数十位圣贤人物将融入儿童记忆,帮助他们找到生命的坐标,从而开启儿童智慧,充实儿童生命,进而深刻认同中华文化,成为有中国根基的新一代。 ——“国际格林奖”获得者 著名儿童文化学者朱自强 其实这么多年来,尤其是近年文化复兴的浪潮兴起后,一直有很多的学者、大师,做出了很大努力,希望向公众、向孩子介绍中国的文化。但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实际上,也一直很难有一套书,能够把中国文化的精神,很好地传达给孩子。 亲近母语是怎么做的呢?为什么亲近母语有信心能够做到呢?让我们从一首儿歌说起。 二、文化是一张网 小小诸葛亮, 独坐军中帐, 摆下八卦阵, 专捉飞来将。 这是一首谜语歌,谜底是蜘蛛。儿歌本身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这让我想到了一位西方学者的话:“人是悬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 足以代表中国文化的八卦阴阳学说成了一张蛛网;而历史英杰诸葛亮成为了辛勤编织的蜘蛛,这或许是偶然。但这首简单的儿歌之下,埋藏着中国文化的根源性隐喻。而儿歌本身则是冰山一角,随着历史的浮波,偶然浮现。 中国的文化从来都是和编织紧密相连的。想想发现八卦奥秘的远古圣王伏羲氏,在中国的神话中正是结绳织网的发明者,这是偶然吗?再想想“经典”中的“经”是织布机上的纵线;“传统”的“统”是丝线的头绪,这也是偶然吗? 中国的文化是一张编织的巨网。从华夏的人文始祖在万古的混沌中抽出第一缕丝,到后世古圣先贤们纵横经纬、编织不辍,中国文化的网悬挂在华夏的星空之上,跨越了五千年的历史时空,到如今已是千丝万缕、千头万绪。正是因为这样,将中国的文化介绍给孩子,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亲近母语是怎么做的呢? 我们首先抓住“天人合一”的精神,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智慧,是中国文化的最终归宿,是中华文化之网的核心。依托“天人合一”的精神,我们梳理中华文化的脉络,在这千丝万缕、千头万绪中,缕出了十二根文化的主线。 先从文明的起源开始,《衣食住行器》,这是最初的人类文明;《汉字》,这是文化传承的起点,两本书带领孩子触摸文化的基石。 ▲《衣食住行器》内页 ▲《汉字》内页 随后《四时与节气》《天文·水利·古都》《地理与建筑》《人文与礼仪》,从天(天文)、地(地理)、人(人文)这三个中国文化的根本维度展开,沿着文化的纬线,拓宽中华文化的广度,展现中国文化的风貌。 接下来的四册《仁者爱人》《君子之学》《道法自然》《和而不同》,梳理儒道圣贤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脉络,顺着文化的经线,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度,窥探中国文化的内里。 ▲《君子之学》内页 ▲《道法自然》内页 在中华文化的面貌显山露水之后,最后两本《家国天下》《知行合一》直指中华文化的核心智慧。家与国同构,知与行合一,这是“天人合一”表里两面。 ▲《家国天下》内页 ▲《知行合一》内页 十二册书,十二根主线,从文化原点到文化核心,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经纬纵横,表里兼顾,构建起中国文化的完整网络。 第一本:《衣食住行器》 这一本从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器五个方面切入,重点表现深藏在衣食住行器方面汉字背后的中国文化。衣的部分重在讲述人类最初的衣服、形制、衣服背后的身份、礼俗和文化。食重在讲述从采集到农耕、五谷、六畜、食物与火和五味。住重在讲述人类最初的居所、跟家和房子相关的字。行重在讲述和道路相关的汉字,比如水上和陆上交通的汉字各自有哪些,反应了什么文化心理。器重在讲述石器、陶器、武器相关的汉字和文化。 第二本:《汉字》 这一本重在写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表现了从远古时代开始,从仓颉造字,到后来的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三才三光(日月星)、风雨雷电、四时(春夏秋冬)、四方(东西南北)、五行(金木水火土)、鸟兽虫鱼、人之初(人、大、耳目口鼻舌首心等)、人之伦(子、男、女、父、母、兄、弟等)、人之教(字、育、宝、育等等),其汉字背后所蕴藏的先人智慧。 第三本:《四时与节气》 这一本重点阐述了两个方向的内容:二十四节气,节日节俗。二十四节气部分,重在讲述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春夏秋冬各个时节的节气与物候、节气与古代农业的关系、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节日节俗部分主要讲述了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重要节日的节俗,并归纳了节日和人们生活的关系,背后反映出的文化。 第四本:《天文·水利·古都》 这一本主要包含两个大的方向的内容:天文历法,水利城池。天文历法中,重点从仰观天文、二十八星宿、天干地支、十二生肖、纪时与纪日、纪月与纪年、天官源流、天文与人文等方面来展开。水利城池则重点从水与中华文明,如治水、兴水之利、水运交通、古代的城邑、洛阳、长安、开封、北京等内容来展开。 第五本:《地理与建筑》 这一本书重在展示地理中国和建筑智慧,其中地理中国重在从“海内”与“天下”、九州大地、中原与华夏、五岳、黄河、长江、地域差异、农耕文明、内部民族融合、向西的文化交流、向东的文化交流等方面来阐述;建筑智慧则侧重从宫廷建筑、山林建筑、园林建筑、民居建筑、传统村落等具体的建筑典型来阐述。 第六本:《人文与礼仪》 这一本书主要从历史中国、乡土中国和人文中国三个层面展示中华民族的人文与礼仪。历史中国部分包含炎黄子孙、礼仪之邦、君主和王道、王朝气象、政治制度、教育中国、人才选拔制度这些方面;乡土中国则包含家族与宗法、姓氏文化、家训家风、光宗耀祖的观念与祭祖传统;人文中国则从六艺、诗歌、琴棋、书画、茶道五个方面展开。 第七本:《仁者爱人》 这一本书重点讲了孔子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儒学的建立,包含孔子其人其世、仁者爱人、孝悌忠恕、君子喻于义、礼乐和教化、民无信不立、教与学、为政等方面的内容,较全面地展示了儒学的思想。 第八本:《君子之学》 这一本在《仁者爱人》的基础上,重点讲述了儒学的生发传承,从孔子讲到孟子,再到荀子。主要包括《大学》《中庸》、孟子其人其世、荀子其人其世,并把各自对应的核心思想阐述清楚。比如孟子的性善论、仁政、浩然之气;荀子的性恶论、劝学等。 第九本:《道法自然》 这一本重在阐述道家的核心智慧。从老子、庄子作为切入点,分别讲述了老子其人其世,代表性的思想: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尊道贵德,道法自然等。庄子其人其世,代表作品以及代表性的思想:逍遥游、无用之用、齐物论、庄周梦蝶、庖丁解牛等等。 第十本:《和而不同》 这一本是在《道法自然》一本的基础上,是诸子百家部分,对其余的几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进行了阐述,主要讲述了各家的代表人物、核心思想以及各家之间的比较等。是对各家思想的一个综合性的总结,可谓同归殊途。 第十一本:《家国天下》 这一本重在从天与人、群与己、个人与天下三个方面来宏观总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其中天与人又是从天地与万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展开的。群与己则从己与人、自由与约束、仁与爱、义与利等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来展开。个人与天下则重点讲了中国古人的天下观及天下情怀,天下如何由治返乱,个人如何做到兼济与独善,等等。 第十二本:《知行合一》 这一本重在从宏观上阐述对于个人来讲,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价值观(真、善、美)、应该知道哪些生命体验(命运、苦与乐、贫与富、生与死)、古人的思维模式是怎样的(体用思维、整体思维、变与不变、物象与意象)、古人的修养路径是怎样的(中和思维、学以为己、知行合一、内在超越)。 ▲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22年1月出版 全套12册 三、文化是一件衣裳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当然,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还是有所不同的。更确切的说,中国的文化不是一张用蛛丝黏液编织的捕猎之网,而是用丝绢布帛编织的锦绣服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称赞自己的国家为“锦绣中华”的原因。 中国的文化是一件衣裳。我们的祖先用智慧的光辉,为这件衣裳裁剪出了美丽的款型;又用生命的能量凝结成五彩的丝线,在这件衣裳上绣满了精美的纹样。 可是从远古走到今天,中国文化的衣裳已经愈发老旧,上面沾满了历史的尘泥,颜色不再光鲜,纹样不再亮丽,就连款型也似乎不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至于向孩子传达中国的文化,不是直接将这件古旧的衣裳披在孩子身上,而是按照孩子的身型重新裁剪,按照孩子喜欢的颜色、图案重新刺绣印染。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是将传统文化传达给孩子的第二个难点。 亲近母语为什么有信心能够做到呢? 首先,亲近母语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他们和亲近母语一样,他们懂得中国文化,他们更懂得孩子。 朱爱朝 长沙市首席名师 首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获得者 中国文化的践行者 致力于把母语之美与时节之美带给儿童 余 耀 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 主持“正谊书院”的复建与传统文化课程的研发工作 自幼喜爱传统文化,读书很杂,兴趣很广 亦庄亦谐,优哉游哉 冷玉斌 学者型小学语文教师 爱读书,爱思考,爱写作 致力于中国古代童话研究 希望写出更多好故事,和孩子分享 曹 刚 新生代中学语文教师 主张“以言语走向善与真理” 中国文化的践行者 孔晓艳 2015“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 亲近母语总课题组核心成员 一个日有所诵的实践者 一个热忱的儿童阅读推广人 谢徐林 南京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 一位童心未泯的青年学者 一位身体力行的传统文化研究者 有志于弘扬中国儒释道文化 他们把自己扎进古籍里,泡在博物馆里,把自己变成“古代人”,让自己融入古代的场景,让文化的精神在体内流淌。然后抽身出来,回到现代。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从中挑选出孩子感兴趣的、孩子能够听懂的,编织成一个个故事,一幅幅场景。再把这些故事和场景串联起来,从最浅显易懂的层面开始,层层深入,带领孩子一路回到文明的源点,触摸到文化的根基。 《衣食住行器》的作者孔晓艳这样说: 我一次又一次地去博物馆里面,看着祖先留下来的文物,然后全力把自己融入到当时的场景中去。假如这个东西就是我制造的,那我想表达什么?我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制造出来的?在这个器物上面,到底寄托了我什么样的精神内核? 坐在电脑前的时候,我会把自己重新抽离出来,想象面前坐的就是自己那个曾经很小的女儿。如果我来给她讲这个东西,应该讲哪些内容?那么多繁杂的材料,哪几个点是她能听懂的,是她能有感知的,是能让孩子的心有所触动的? 之后还要思考,我以什么样的逻辑,把这些点连缀起来,让孩子易于接受。而且从最表面的这个层面,然后一层一层地达到最上层的文化的核心区。然后让孩子去感受,原来我们中国人是这样子的,这个特别普通、特别平凡的物体上,让孩子感受到: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实在太骄傲了,有如此优秀、如此智慧的祖先。 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要思考能给我的子孙带来什么,我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把中国的文化传递下去,不仅要继承,而且要传递下去…… 《仁者爱人》《君子之学》的作者余耀说: 我们不一定要非得跟孩子灌输些什么,而是把他带到了那样的一个环境当中去,让他自己去感受、去体悟。这点在中国文化里面非常重要,所以中国文化有一个学问叫切己之学,很多东西是从自己的内心的深处当中生发出来的。 我们带孩子去了解的看上去是一个故事,同时也是一个载体。它背后还藏着着很多的东西。但我们也不要急,慢慢的。随着时间的增长,它们会在孩子的心里面生根发芽。 我们的作者以这样的方式写作,反复地修改,一遍又一遍地打磨,终于将圣贤人物的生命光辉、1000多条文化积淀,串联为一个整体,展现在孩子面前;以情境式的体验,将中国文化的核心智慧融入儿童的生命和生活。 四、文化是一条河流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是一条河流,这是更常见的说法。河流润泽千里,人文化成天下。文化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就像河流奔腾不息;文化不是历史的回忆,而是面向未来的,就像河流东流入海。文化不是一种装饰,而是对生命真真切切的浸润,就像河流孕育生命。 孩子的生命如同一粒种子,蕴藏着巨大的精神潜能,拥有近乎无穷的可能性。但将这些潜能激发出来,同时使混沌无序的生命能量稳定有序地演进,同样需要巨大的能量。 中国文化的河流,正是这巨大能量的来源。唯有五千年文化积淀,才能提供充足的养分,充分激发孩子的生命潜能;唯有历代圣贤的生命智慧,才能成为强大的榜样,引领个体完成对成长群体文明演进的复演——这是个体生命的成长,也是传统文化的复兴。 正如《四时与节气》《天文·水利·古都》的作者朱爱朝说: 我希望孩子们的生命能够向着天地自然打开,向着我们的历史文化打开,把他们生命的节奏融入大自然的节奏当中,也把自己的根脉融入到我们中华文化的根脉当中。 这样他能够更好地了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而面对未来,要到哪里去,他会有更多的、来自于最深处的、不竭的、像源泉一样的动力。 愿这套《中国的文化》帮助孩子读懂中国的文化,成为有中国根基的未来新人。 ▲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22年1月出版 全套12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