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盛茶道

当前位置: 汉盛茶道 > 制作工艺 > 文章页

茶作为一种文化的启蒙:西晋至南朝的名士爱茶与饮茶问道

时间:2025-04-24 20:49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14 次
新京报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全媒体形式,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热点新闻,涵盖突发新闻、时事、财经、娱乐、体育,以及评论、杂志和博客等,新京报网本着品质源于责任的的信念,致力于成为用户喜爱的精品新闻网站。

虽然茶的产地在南方,但是将茶提升为一种文化却先在北方出现:西晋时期,北方名士将茶看作名士风流的化身,北方道士则将茶视为助人成仙的绝佳媒介,各自不吝赞美,这两项赋予茶的美意,促成了中国茶文化的最早启蒙,并随着晋室南迁,将茶的文化属性播散到南方。

茶与士族:名士风流的象征 

从西晋开始,茶最令人惊异的变化,就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食物或仅具有药用价值,吃茶也不再单纯是一种进食和药用行为:在茶使人清醒与酒使人失智的对立中,在茶的简朴和珍馐的奢侈之间,升华成一种超逸和高洁人格的象征,尽显名士风流;茶的药用价值,也使其在东汉末以来越发成熟的此世成仙的道教思想中,成为助力人们成仙的绝佳媒介。茶的这两个价值转变,正是依托于西晋延续至东晋的士族文化的成熟和东汉末以来神仙道教的发展。

首先是在西晋时期,茶第一次得到了高度的全面颂赞。河南叶县人杜育撰写了历史上第一篇专门吟咏茶的辞赋——《荈赋》: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沈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赋中将茶描绘为仙气飘飘的妙物。钟灵毓秀的出身,与清流共煮,以朴素陶器和自然葫芦来承载和舀取;最终煮成,白色茶乳覆盖其上,如积雪般明媚,如春花般灿烂;喝下之后,令人五脏和谐,神清气爽,困倦和疲乏全都解除。茶从萌生,到长成的形态,到煮成茶汤的样子,再到滋味,以及或使人清醒或使人飘飘欲仙的作用,无一处不美,无一处不发出灿然的光华。恰与魏晋风度讲求飘逸、俊秀、超凡脱俗的美相得益彰,仿佛就是名士风流的化身。

而西晋河北安平人张孟阳更在《登成都楼诗》中描绘成都的繁荣景象时包括了对于茶的盛赞:“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六清是指《周礼》中提到的王所饮用的六种饮品(水、浆、醴、凉、医、酏),后泛指饮品,作者认为茶冠绝这些饮品之上,可见对于茶的推崇。

有趣的是,以上在西晋时期首次出现的对于茶的全面赞美,并非出自茶的产地南方,而是全部出自其实并不产茶的北方士人及其家眷。似乎正是经过晋室南渡士人的熏陶,南方本地贵族才开始以不同的眼光来看待茶。

南朝宋所撰《晋中兴书》中提到这样一个东晋时期的故事:“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荼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毕具,及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

故事说的是东晋名臣陆纳准备只用水果和茶来招待东晋大将军谢安,他的侄子感到纳闷,觉得礼数不周,就偷偷预备了十个人的珍馐饭菜,结果被陆纳一顿教训,觉得他毁了自己的一世清白。看来,茶已经成为节俭、清白生活的象征。

南朝宋世祖孝武帝的儿子新安王刘子鸾、豫章王刘子尚曾向道人问茶,南朝齐王智深在《宋录》中说:“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王子们大呼这哪里是茶,分明就是甘露啊!南朝宋人王微所著《杂诗》曾描述一位久久等待丈夫归来却未如愿的妻子只能靠饮茶度日:“寂寂掩高阁,寥寥空广厦。待君竟不归,收领今就槚。”南齐的武皇帝甚至在遗诏中令:“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南齐书》)

茶与宗教:向神仙、道士问茶 

茶也在西晋时期第一次进入神异的世界。这种令今人感到不可理解的结合,其实关乎今天人们已经陌生的古代成仙思想。成仙思想,最早始于战国,一直贯穿至北宋,在中国古代的王公和贵族当中都极具影响力。

神仙思想分成两种,一种是死后成仙,一种是生前成仙。而生前成仙的方式在东晋之前主要是以下四种:服食、养气、房中、行善,其中又以服食为首。服食什么呢?根据目前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大概写于西汉时期)一本神仙专著《列仙传》所载,主要是各种植物草药。

如赤将子舆因为吃百草的鲜花而身轻如燕,日行百里,一年能换十几次皮肤;赤须子服食松子后,掉落的牙齿和头发重新长出来,返老还童;犊子服食松子、茯苓,身体和容貌可以不断变化;商丘子胥只食术、菖蒲根,能不饥不饿……当人们观察到饮茶能解乏、醒酒且使人不瞌睡的神奇作用后,自然而然地会将之比附为成仙的药物。

东汉末年,道教将神仙思想纳入,养生成为道教的重要内容之一。茶使人成仙的思想也随着茶在三国时期之后的普及由道人来生发。现存文献中最早记录道士与茶关系的文字,见于西晋时期。

西晋道家真人壶居士在《食忌》中直接说:“苦荼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羽化就是生前成仙的一种方式。南朝齐梁时期的上清派道士江苏南京人陶弘景在《杂录》中说:“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东晋道教金丹派一代宗师江苏句容人葛洪在其神仙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抱朴子》中解释:黄山君是商末一位通过修彭祖之术、数百岁犹有少容的地仙。

东晋时,南方地区还第一次讲述了异人对于茶的喜爱。东晋陶渊明(江西人,南方本地士族)撰《续搜神记·晋武帝》记载:“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遇一毛人,长丈余,引精至山下,示以丛茗而去。俄而复还,乃探怀中橘以遗精,精怖,负茗而归。”故事说一个人常进山采茶,遇到一个长毛人带他到茶树处,而且还送橘子给他。

《广陵耆老传》中说:“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傍孤贫乞人。人或异之,州法曹絷之狱中,至夜,老姥执所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这位老妇人因为茶具有的神奇力量,尽管被无辜投入狱中,却可以借着煮茶器飞出监牢。

不但道士、神仙、异人喜爱茶,就连做了鬼也难以抵挡茶的魅力。东晋北方地区第一次出现了鬼喜好茶的记述。东晋干宝(河南新蔡人)在《搜神记》中记录:“夏侯恺因疾死,宗人字苟奴察见鬼神,见恺来收马,并病其妻,着平上帻、单衣入,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荼饮。”

南朝宋刘敬叔(江苏徐州人)《异苑》又记:“剡县陈务妻,少与二子寡居,好饮茶茗。以宅中有古冢,每饮,辄先祀之。二子患之曰:‘古冢何知?徒以劳。’意欲掘去之,母苦禁而止。其夜梦一人云:吾止此冢三百余年,卿二子恒欲见毁,赖相保护,又享吾佳茗,虽潜壤朽骨,岂忘翳桑之报。及晓,于庭中获钱十万,似久埋者,但贯新耳。母告,二子惭之,从是祷馈愈甚。”

说的是有一个叫做陈务的人的妻子,好饮茶,由于家中有古墓,饮之前还不忘先以茶祭祀,她的两个儿子看到母亲的行为觉得十分怪异,觉得这完全是徒劳之举,索性想将坟墓挖去。当夜,陈务妻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人对她说,自己在古冢中已经待了三百多年了,将报答她让他享受佳茗,并保护墓穴的恩德。第二天,陈务妻就在家中的庭院中,获得十万钱。由此可见,茶因其为鬼神所喜好,已然成为最好的祭祀工具。

茶与宗教的最初联系是由神仙、道士建立的,不过最后却借由佛教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这是后话。南朝宋时,南方已经出现了僧人最早饮茶的记录。释道悦《续名僧传》:“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沈台真,请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永明中,敕吴兴礼致上京,年七十九。”

说的是南朝宋僧法瑶年近七十,在浙江德清的武康小山寺中,常常以茶代饭,生活简朴;永明年间,皇帝下诏将其召入京城南京,时年七十九岁。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4-25 22:04 最后登录:2025-04-25 22:04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