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天门地处大洪山余脉与江汉平原交接处,史称竟陵。“山脉尽处有文脉”。天门作为茶圣陆羽故里、内陆侨乡,同时也是名闻遐迩的“状元故里”“文化之乡”。特别是位于天门的石家河文化遗址,更是将长江中游人类文明史上溯至5900年前,天门因此成为中华文明和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2024年,市委九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要用好石家河文化、陆羽茶文化、状元文化、侨乡文化“四张名片”,精心打造“全省文旅融合体验基地”。本文试图从这四张“文化名片”入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长江流域文明在天门的精彩呈现,探讨蕴含其中的文旅融合体验价值及影响,坚持以文塑旅,讲好文化故事,增强文化自信,推动“近悦远来”,有形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石家河文化——代表多元一体的文化源流 有关石家河文化故事 石家河文化遗址位于石家河镇,距中心城区约16公里。遗址占地面积8余平方公里,由40余处遗址点组成,主要年代跨度距今约5900年—3800年。石家河文化遗址主要包括“五大构成”:一是“城之始”:石家河古城是我国已知被确认的新石器时代规模最大的古城,更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史前城市群,在石家河古城周边区域,共发现大大小小近20座新石器时代城址,有专家认为极有可能是上古时期炎帝部落的核心聚集区;二是“石之乡”:石家河遗址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打磨制作的石器,包括劳动工具、生活用品等;三是“陶之都”:石家河文化遗址发现有各个时期的红陶杯、蛋壳黑陶、硬陶等陶器,工艺先进、数量众多;四是“字之源”:在出土陶器上收集整理出刻画符号40多种,已经初具文字功能;五是“玉之巅”:石家河出土玉器众多,以“中华第一凤”为代表的玉团凤代表了史前东亚地区琢玉工艺最高水平,一经发现即被国家博物馆收藏。1996年,石家河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被考古界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2017年1月,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2016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2017年4月,被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评为“201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17年12月,荣获“世界考古论坛·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2017年12月,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批国家立项。 文旅融合体验价值及影响 目前,投资2.2亿元、规划面积7.47万平方米的石家河遗址博物馆正在抓紧建设之中,穹顶为精美的玉凤造型,主体工程预计今年7月交付后进行装修布展,届时众多玉器、石器和陶器等珍贵文物及模拟场景将在馆藏中得以精彩呈现。 石家河文化是后世诸多文化的溯源地。它是中国城市文明、陶器和酒器文化源头,是祭祀符号和文字源头,是三星堆文化、楚文化源头,是玉器文化巅峰期和转折点,天门现今被誉为“中国蒸菜之乡”,最早可追溯到石家河遗址所发现的蒸馏陶器。 陆羽茶文化——展现茶和天下的文化魅力 有关陆羽茶文化故事 天门是茶圣陆羽故里。陆羽(公元733—805年),字鸿渐,又字季疵,号竟陵子、东冈子,唐开元二十一年生于复州竟陵(天门城区),陆羽一生嗜茶并精于茶道,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文化名人。相传陆羽原是一名弃婴,一日清晨,龙盖寺(现西塔寺)智积禅师听闻雁叫循声而去,发现了门外在大雁保护下处于襁褓中的陆羽,遂带回寺院抚养长大,并以卦词“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为其命名。在为智积禅师日常冲茶泡茶过程中,陆羽逐步对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年后他遍访名山大川,一路品茶鉴水,与当时名士湖州刺史颜真卿、诗僧皎然等多有交往。公元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市)潜心著述《茶经》并数易其稿,《茶经》一经问世,即大受追捧广为传抄与珍藏,陆羽因此而被后世尊为“茶圣”、祠为“茶神”。《茶经》的巨大成就并没有隐去陆羽文人本色,当时朝廷曾诏拜陆羽太子文学官职,故后世又称“陆文学”。陆羽不仅是茶学专家,还兼具诗人、演员、考古鉴赏家、地理学家、地方志史学家等头衔,有《陆文学自传》《论徐颜二家书》《四悲歌》《源解》《江表八姓谱》《吴兴历官记》等多部佚著,是一名涉猎颇多、游历甚广、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的集大成者。 文旅融合体验价值及影响 天门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陆羽茶文化节,通过以茶为媒、以茶论道、以茶会友、以茶招商,引进项目资金,吸引国内外嘉宾及游客数十万人次。天门还高标准打造陆羽故里园,园内有茶经楼、陆羽纪念馆、古雁桥、西塔寺、樱花大道等多处景点,已通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评审验收,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基地”。陆羽在天门的遗迹还有很多,比如火门山陆子读书处、东冈草堂、文学泉三眼井等等。 陆羽茶文化促进了茶经济和茶产业发展。《茶经》的问世直接带动了茶叶生产和与之相关联的茶叶加工、茶具销售、茶店经营、茶叶交易市场等茶产业链的形成,让茶成为相关地区的支柱产业,影响到后世“茶马互市”“万里茶道”贸易往来,构建起茶和天下、茶联万邦的雄浑气象。 状元文化——揭示跨越阶层的文化底蕴 有关状元文化故事 青衿争出玉宫,朱笔独点天门。天门被誉为“状元故里”“文化之乡”,起因于清代状元蒋立镛。蒋立镛(1782—1842),字序东,号芝山,又号笙陔,出生于天门市净潭乡七屋台,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殿试以一甲一名中状元,先后授翰林院修撰、国史馆纂修、协修,历任翰林院学士、朝考阅卷大臣、内阁学士、礼部侍郞等职。作为天门历史上唯一的科举状元,蒋立镛“雪洞苦读”“殿试夺魁”“河南施金”“京师助友”的故事在民间一直广为流传,特别是在殿试中以一副对联“青衿争出玉宫 朱笔独点天门”一举夺魁最为精彩。从蒋立镛父亲蒋祥墀开始,蒋氏一门先后有蒋祥墀、蒋立镛、蒋元溥、蒋启勋、蒋传燮“五代进士”,蒋立镛父子三代皆为翰林,除蒋立镛高中状元外,其子蒋元溥考取探花(进士第三名),其家族先后“五代进士、三世翰林、两登鼎甲”。 文旅融合体验价值及影响 在蒋立镛状元出生地净潭,先后建有状元纪念碑亭、状元广场、笙陔园、状元文化馆等,每临中、高考时节,都会有家长带学子前往祭拜,以激励成人成才。天门专门成立状元文化研究会,出版发行《清代状元蒋立镛》等多部研究成果。 状元文化有效拓展了“向学、向善、向上、向好”的价值维度。它极大丰富并不断践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和“勇争第一”的精神文化内涵。 侨乡文化——弘扬爱国爱乡的文化传承 有关侨乡文化故事 天门华侨众多的原因与清末民初堤垸常溃、水患连年有关。水患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尤以地势低洼的马湾、干驿等乡镇为甚,这些地方的灾民因水患纷纷外出逃荒,直至走出国门。一部分人北上流向东北,进入俄罗斯和西欧诸国,一部分人则南下流向福建、广东等省,同闽、粤流民一起漂洋过海到达东南亚。天门华侨的谋生手段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早期主要靠卖艺求生,如扎纸花、玩杂技、行中医、卖草药和制售药膏等,中期则以镶牙行医为主,后期发展稳定之后就开始投资实业。据统计,天门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有28万之多,遍布于世界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进一步涵养侨务资源、弘扬侨乡文化、深化侨务合作,天门出台《关于建设新时代侨乡的实施意见》,策划打造“资智回乡”“新生代侨胞回乡行”“侨商天门行”“缔结友好城市”等活动,积极推动“侨”与“乡”双向奔赴。依托“华创会”等平台吸引海内外侨商回乡投资兴业,成功引进美籍华人张发明博士在天门创办高科技企业湖北华世通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全市已引进规模以上侨资企业11家,年产值13亿元、利税2亿多元,带动就业2000多人。 文旅融合体验价值及影响 围绕建设新时代侨乡,天门投资建成北湖侨乡风情园,成为中国内陆首个“侨乡文化主题公园”和天门城区新地标。根据城市规划,天门还将高标准建设打造华侨城、侨乡风情街、侨乡文化馆及侨胞国情教育基地等活动场馆,持续为侨乡文化塑形、铸魂、赋能。 侨乡文化体现了爱国爱乡、跨越山海的浓厚桑梓情怀。树高千尺,不忘其根。天门籍华侨普遍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多年来一直在坚持以不同方式“反哺”和建设家乡,先后回乡投资兴办各类企业,捐资修建了不少的学校或道路,成为“根魂文化”的重要转化成果。(作者单位:中共天门市委党校) (责编:周倩文、张沛)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