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双减”的背景下,古丈县积极探索构建“茶文化+跨学科”的教育模式,在弘扬传承传统茶文化的基础上,用“绿色底蕴”厚植育人沃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茶文化激发德育活力 春和景明,踏青正当时,古丈县芙蓉幼儿园师生们来到“古丈茶文化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通过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方式,了解本地茶历史,厚植乡土文化情怀。 长期以来,古丈县依托当地茶文化和红色资源,采取“茶文化+思政”“非遗传承+思政”等融合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支持学校挖掘用好本地茶文化资源,鼓励教师积极学习茶文化知识;另一方面邀请非遗传承人、茶艺师等走进校园,开展兴趣教学和实践活动,以此激发孩子们对茶文化的兴趣。 同时,古丈县引导学校开设茶文化教育课程体系,让师生进一步了解茶叶的种植、采摘、茶礼等知识,涵养礼貌待人、尊重长辈等美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筑牢成长基石。 茶文化深化职业教育 2024年,古丈县综合职业技术学校新增茶叶生产与加工“3+2”贯通培养大专班;2025年初,该校挂牌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丈毛尖茶制作技艺”项目学校。这正是古丈县推动“茶文化+智育教育”融合发展,探索职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加速培养技能型人才,推动县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为了提升非遗影响力,古丈县综合职业技术学校积极与当地茶叶企业合作,为在校学生提供跟岗实践机会,如实习、实训等。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着力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现代人才。 茶文化引领体育运动 走进古丈县第三完全小学,正值大课间时段,千余名师生随着茶韵歌舞动,时而“搓揉茶叶”,时而“举杯敬茶”,生动展现了采茶、制茶、泡茶、敬茶等茶艺场景。这是传统文化与体育运动相融合的生动案例,也成为茶文化在古丈校园“生根发芽”的新路径。 在探索传统茶文化与体育教学相融合的道路上,古丈县第三完全小学并非孤例。例如,古丈县芙蓉学校创作设计的《茶乡摆手舞》,在2024年度“奔跑吧·少年”全州城镇初中组大课间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该舞蹈将茶叶采制过程与土家族摆手舞有机结合,展现了茶乡人民的劳动场景和生活情趣。 “自从将茶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以来,老师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发研究茶文化历史。”古丈县芙蓉学校负责人表示,摆手舞与茶文化的结合,让师生在动静之间,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茶文化提升美育水平 近日,古丈县教体局负责人在外地考察“快乐合唱3+1”项目后表示,将以推动“茶文化+音乐教育”为契机,在全县20余所中小学成立校园合唱团,大力开展美育教育,用茶香与歌韵滋养孩子心灵,力争形成校校都有合唱团、人人会唱《古丈茶歌》的良好氛围。 此前,由古丈县第一中学“小背篓”合唱团编排的《古丈茶歌》,因歌声纯净且充满感染力的表演,在不少人的朋友圈里“刷屏”。“悦耳的歌声展现了茶乡儿女的文化自信。”观看该节目后,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合唱指挥法专业教授沈加林老师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天的学习结束后,古丈县中小学校的音乐室里都会飘出悠扬的歌声,“加入合唱团,成为一份子”成为不少孩子的目标。多年来,古丈县致力于为学生发展提供多元化的教育环境,积极发展校内外合唱团等公益性团体,用美育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其间,县少儿合唱团成功培养出向小康、李正康、杨瑞雪等优秀学员,并先后登上北京卫视、央视音乐频道等舞台。 茶文化打造劳育课堂 阳春三月,新茶初露,正是古丈毛尖的采摘季节。古丈县不少学校组织师生上茶山,大家背上竹篓,化身“茶农”,在茶园中穿梭忙碌,耐心细致地采摘“一芽一叶”。他们相互协助,共同体验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学到了很多关于茶叶的知识,体会到劳动的不易和快乐。”参加完采茶活动后,学生李昕有感而发,“我会把刚采的茶叶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尝尝‘春天’的味道。” 据了解,该县把茶文化与劳动实践课程有机结合,依托本地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和茶实践基地,在校园内外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用茶香茶韵,不断拓宽育人路径,共育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