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打造理论特色鲜明、湖湘特色突出、新媒体特色明显的网络理论宣传品牌,湖南省重点新闻网站星辰在线特色网络理论平台《湘江理论》特联合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推出《湘江理论·师大社科》专栏。希望通过权威期刊与重点网络理论平台的联合,刊发推荐一系列优秀的学术研究作品,推动优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发出最响亮的声音。 作者简介 胡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新闻理论、文化研究、国际传播。兼任文化和旅游部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特色新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澳门自强文创智库会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艺术基金、国家软科学计划、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若干。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表彰、清华大学年度教学优秀奖、清华大学“良师益友”称号。出版学术专著、文化随笔集、译著、教材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昆仑文化传播的文明意蕴与创新路径 内容精选 昆仑文化源于中华民族先古时代,具有旺盛的文化生命力与文化辐射力,其核心内涵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基石。推进昆仑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一方面,要将其视为中华文明源起的具象载体,把握其深刻文明价值与丰富文明内涵,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昆仑记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昆仑精神;另一方面,也要创新昆仑文化的传播实践,不能让昆仑文化仅仅停留在神话、文本与仪式中,而要以创意视角、科技视角、生活视角为出发点,传播更加多样性的活力昆仑、数字昆仑、日常昆仑。昆仑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赓续中华文脉,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在推动昆仑文化当代传播中,要实现从抽象向具象转化,从神话向文化转化,从中国向世界转化,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开辟新的可能性。 巍巍昆仑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有着“万山之祖”和“文化之源”的重要地位,是中华各族人民共有、共享、共铸的文化符号,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也成为中华文明与国家文化形象的突出标识。从“去留肝胆两昆仑”到“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昆仑成为中华文明深处的具象基因。在深厚的昆仑历史文化积淀中,挖掘共同的文化源起,形成丰富的文化内涵,打造鲜活的文化符号,对于赓续中华文脉、提升中华文化创造力、推动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昆仑文化辐射地域宽广,精神内涵厚重,不仅是彰显中华文明历史流变的鲜明文化载体,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文化基石,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宝贵文化财富。理解并推动昆仑文化的研究与建设,关键是做好昆仑文化的传承、创新昆仑文化的传播,既要梳理昆仑文化与中华民族起源、中国历史文明的关系,也要探究昆仑文化与中华人文精神发展、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联系;既要阐释昆仑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也要思考昆仑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可能,从而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共有的价值认同与精神认同,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一、作为中华文明重要源头的昆仑文化 “昆仑”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具有特殊意义,既是地理概念,也是神话概念,更是文化概念,因而具有深刻的文明意蕴。对“昆仑”的描述早在《山海经》中便有明确记载,“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以此形容昆仑山的整体样态,充满了神圣感与神秘感。昆仑山所在之地与西域多座大山连成一脉,共同组成了一个磅礴雄浑的自然之界,成为中华民族普遍信仰、向往的圣域。吉狄马加认为,“昆仑山不仅仅是一个自然高度,更重要的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象征,一个文化高度。从自然视角而言,还有比昆仑山更高的山脉,但是,作为东方精神文化的坐标,它是不可超越的”。 对“昆仑”的认知有着一个演进递变的过程,从神话体系的角度来看,《山海经》中的“昆仑”基本有三个范围:一是帝与百神所在之处,即西北的昆仑之丘、昆仑之墟,是为小昆仑;二是环昆仑之诸山间,为各职司神分居之处,即如《西次三经》所载,是为大昆仑;三是与帝的各种活动相关之处,是为泛昆仑。由于昆仑山地形、地脉与地理位置的复杂度高,以其为物理载体的昆仑文化也呈现出多元性、模糊性与丰富性的特点,形成了多内容、多形态、多意义融合共生的文化概念。作为中华文明形成早期的源头性文化,昆仑文化对于认识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特质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性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认为,“昆仑何以伟大,昆仑山何以神圣,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对昆仑文化本质的认识。因此,何谓‘昆仑’其实已成为关乎昆仑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根本问题”。 需特别指出的是,对昆仑文化,不能仅仅将其看作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区的地域文化,更要看到昆仑文化与华夏文明的起源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得以形成、极其重要的共同历史起点与文化记忆。“华夏人文共祖黄帝曾居住于此,留下‘轩辕之丘’的地名;伏羲在此一带活跃;农神后稷曾潜身于此;颛顼作为黄帝之孙、楚人的先祖也曾在此经营,他与共工争为帝时,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一事就发生在这里。”从中华文脉的历史演进来看,“华夏文化的繁盛在于炎黄部落以及华夏族的创造。而其中,无论黄帝还是大禹,还是周王朝之建立都与西北昆仑文化区与西北羌人有着深厚的渊源”。随着夏商周三代羌族人的东迁,与其紧密相关的昆仑文化进入中原地区,昆仑神话主神黄帝的形象与故事开始深入华夏腹地,昆仑文化由此成为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共同认可的文化载体,成为各民族交融发展集体记忆与文化演进的叙事基点。通过现代考古材料和相关研究,能够“勾画出一幅至迟成熟于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的,以关于西方的昆仑、天门、西王母及昆仑之上的天帝为中心的升仙信仰体系”。 从政治观念上看,昆仑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理念。“河出昆仑”的河源信仰可谓中国多地域多民族间普遍的认知与情感。古代先民依水而居,伴水而生,对水源地充满现实依赖与精神依归。“昆仑所在即天下所至,而黄河起源于昆仑山,中原、西域同饮黄河水,天下一家。这既是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理念,也是国家的实际政治需要和真实地理情况。”古人赋予磅礴奔腾的黄河神幻色彩,认为其源头正是将天、神与人相联结的昆仑山。从汉朝使者张骞通西域、探河源,汉武帝钦定昆仑山的地理位置,到唐代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于黄河河源附近的柏海迎娶文成公主,再到历朝历代屡次探索黄河河源,黄河作为“母亲河”、昆仑山作为“黄河源”与华夏各民族“共同起点”这三者之间具有了融合共生、日益深刻的文化联系,宛如三股扭在一起历史长绳,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精神纽带,成为家国一统的观念基础与情感基础。“华夏民族千百年来一直围绕着黄河源头来探求昆仑山,‘河源’是昆仑山地理所在的标志,寻求‘河源昆仑’是中国人一个不可磨灭的精神情结。”时至今日,海内外的华夏儿女仍然对黄河源头饱含崇拜,寻源寻根的乡愁情结、同生同荣的一家理念成为中华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共识,而这种精神共识得益于昆仑文化不可比拟的独特厚重感,也体现了昆仑文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作用。 从历史变迁来看,昆仑文化蕴藏着中华统一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共同记忆。羌族人是古时西域分布较广的古老民族,其活动地区正是在昆仑山一带。随着羌人不断繁衍生息、向东迁徙,发源在青、甘、陕、川,尤其是昆仑山一带的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生产生活方式、风情民俗、歌舞戏剧、宗教信仰等,在中国广阔的疆域内扩衍并发挥影响。顾颉刚认为,羌戎很早就向东面走,但到了那边就自然地同化在汉文化里,三四千年来,消融在这大熔炉里的已不知有多少人,既已同化就分别不出来了。由此可见,源于昆仑区域的羌族是整个华夏民族历史形成与文化形成的重要起点性组成部分,中原主体民族与西北、西南等地少数民族的历史交融,都与昆仑文化密不可分。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及发展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昆仑文化的传承与流变,可以看到,“昆仑山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及发展史上多元文明与多民族文化交流、汇聚、碰撞和交融的重要文化区域标识”,由此,昆仑文化在中华各民族人民心中突破了原有的地理概念、区域概念,成为重要的文化概念、文明概念,华夏儿女拥有了共同的“昆仑祖脉”,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了共同的“昆仑认同”。 从中华文明的形成与演进来看,昆仑文化内涵的形成与演进具有时间上的连贯性与空间上的广泛性,成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演进的重要体现,也是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历史基点与文化载体,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与传播来看,不能将昆仑文化看作是局部性的文化,而应是全局性的文化,不能是阶段性的文化,而应是长期性的文化。对昆仑文化的传播关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树立,也关乎中华民族大家庭整体形象的展示。 从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视角来看,昆仑是中华文明源起地,是中华文明承载地,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有趣的是,在公元1800年左右朝鲜王朝制作的世界地图《天下图》中,在中国“中原”标识旁边特别绘制了几座山脉,其中最大的就是“昆仑山”,英国DK公司编写的《伟大的世界地图》(Great Maps)一书中说明:“昆仑山脉横跨中国北方,是亚洲绵延最长的山脉之一。同时,昆仑山又是一座充满神话色彩的山脉,传说这里是许多神仙修行的居所。”事实上,昆仑文化是世界认识古代中国与文化中国的具象符号之一,在当代中华文明国际传播中依然具有丰富的挖掘价值与世界共识。 传播昆仑文化先要讲清楚昆仑文化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认知的精神和文化基础,如何形成、演进并在当代发挥作用。在阐释昆仑文化内涵时,既要讲清楚各民族在昆仑区域开展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又要讲清楚昆仑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道理、学理、哲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还要讲清楚昆仑文化对持续推动中华文明建设的作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在传播昆仑文化内涵时,既要准确把握历史文献体系,又要善于整理民间神话故事体系;既要展示中华文明精神特质,又要转化为现代传播语言与创意内容形态,让昆仑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取之不尽的创作之源。 站在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来看昆仑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就让昆仑文化研究超越了仅仅聚焦中华民间的神话、民俗、文学等领域的局部性,展现出了关乎中华文脉传承与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全局性与战略性。在中华文明国际传播中,重要的是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进程,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内涵,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大家庭不可分割的现实基础,而昆仑文化无疑提供了非常具体的传播素材。与抽象地介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与意识相比,昆仑文化的历史性与故事性要丰富得多,更具感染力与可传播性,也更容易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意性传播。事实上,推动昆仑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国际传播,可以更好地增强国家凝聚力与民族认同感,更深刻地展现中华各民族形成与发展的紧密关联,从而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大团结大联合,这为进一步传承与传播昆仑文化提供了时代机遇,也明确了战略方向。昆仑文化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认知的文化基石,作为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与基点的重要依托,具有丰富的文明意蕴与重大的传播意义。 二、昆仑记忆与昆仑精神的传承 文明传承源于文明自知,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自觉。作为人类源发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延续至今未曾中断,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独一无二的伟大贡献。在中华文明发展与传播过程中,独立的、清晰的文化形象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具象化、可感化的历史载体是增强民族认同的关键。昆仑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以其文明之源的历史地位、包容四方的文化内涵,呈现出特有的文化魅力,具有突出的文化共通性与文化多样性。做好昆仑文化的传承,让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载体,成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共通符号,重点是两个内容:一个是昆仑记忆,另一个是昆仑精神。 (一)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昆仑记忆 文化记忆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体、个人与集体的结合体、潜意识与显意识的结合体,对于民族文化的形成具有深刻作用。通过口语和书写被历代保存传承的昆仑神话,既是先民宇宙观、生命观、自然观的鲜活体现,也是古人精神品格、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的直接映射,可谓中华民族历代子孙共享的文化记忆,成为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共同创造、共同凝结、共同培育的独特情感联结。比如普遍被认为发生在昆仑山的盘古开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神话传说,本质上是中华民族先民们对中华历史带有想象色彩的集体表达,成为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诗意寄托。对于悠久的中华历史文明记忆来说,昆仑具有万山之宗、龙脉之祖、文化之源的重要文化地位,以其为核心的昆仑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起与重要载体,传承与传播昆仑文化就是为了守住中华历史文明的根脉。 从长期考古研究来看,作为“帝下之都”的昆仑山,因山体之高大,神灵之丰富,攀登之险阻,天然在中华先民心中具有神圣地位,夏、商、周时期便已有诸国行山岳祭祀之礼的记载。《淮南子》记载昆仑山具有联结人间与天界的中介地位:“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为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为县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为太帝之居。”在中华民族先民看来,居于昆仑之上,可以长生不老,可以呼风唤雨,可以见到天神。在古代中国,昆仑、天与神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成为中华民族先民心中的通天之山、通灵之山、通神之山。人们对于昆仑山的山岳崇拜与天命信仰,体现为向往昆仑山“登之而不死”的可能,以此信仰为基础,“长生为仙”的道家精神、“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都在昆仑文化的丰厚土壤中生发成长。作为中华历史文明根脉的昆仑文化,发展出了诸多华夏文化的价值源流与思想体系,共同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璀璨丰富的共同记忆。 昆仑山是百神所在之处。女主神西王母在历史传说中的存在,为昆仑记忆增添了独特的神话色彩。“西王母地位和形象的流变,典型地表现出各民族共创中华文化、共享历史记忆的鲜明特征。”据《山海经》描述,西王母是主掌自然灾害与人间刑罚的神,最早是“虎齿”“豹尾”的凶恶样貌,随着昆仑文化向东流传,西王母的形象受到蓬莱神话与道教思想的影响,逐渐演变为民间普遍信仰尊崇的女神“王母娘娘”。可以说,西王母的形象在代代相传、逐渐扩衍的传播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文化交流融合,呈现出了极为丰富的中国本土哲学意义与神话基础,共同塑造出了中华民族的人格化昆仑记忆。西王母的形象演变进程鲜明地展现出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创新性。与此同时,西王母信仰与记忆成为中华大地各民族共同记忆的组成部分。在环青海湖地区的藏族神话中,有一位女神或者女首领,名叫赤雪洁嫫,意思是“统领万帐的女神王”,与西王母神话互为佐证[2]。台湾西王母信仰传播很广,遍及台湾各地,也被称为母娘信仰,这一信仰传承了先秦以来西王母神话体系中的西王母信仰和道教瑶池金母信仰,也继承了明清以来民间教派宗教思想中的西王母、无生老母的形式与内涵。 从相当意义上说,昆仑记忆之于中华文明的作用,堪比希腊神话记忆之于西方文明的影响。希腊众神与人类自身的世俗品性息息相关,带有崇拜色彩和神圣性的人神互构理念,成为古典西方文明的精神源头与早期文化特质。事实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神话故事都是文明源起与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贯通古今、引发共鸣的情感性,具有凝聚血脉、团结族群的认同性,具有强调信仰、重视精神的神圣性。笔者在希腊访问时的突出感受是,整个雅典城的人依然生活在古典历史中,当代希腊人对奥林匹斯山上诸神充满尊重感与亲切感,这种共同记忆无疑成了凝聚当代希腊人的重要精神纽带,也成了展现希腊文化形象的重要依托。昆仑山与昆仑文化对中华文明的作用亦然,如何充分挖掘昆仑文化中的情感性、认同性、神圣性,促进其在当代的传播与转化,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心心相系的精神图腾,值得深入研究。 对昆仑神话之于中华文明的源头性意义要有充分认识,这些神话故事的丰富文化内涵与鲜活人物形象,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基础性构成,也成为当代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独特资源。“昆仑神话作为中国远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第一,它是华夏文化的源头之一,构建了文化源头,华夏文明的形成发展和华夏文化的繁荣光大都与它直接相关。第二,它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以昆仑神话为背景或题材,如《离骚》《九歌》《西游记》等。第三,它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标识和精神象征之一,跨越地域、民族和语言的界限,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纽带和精神家园。第四,它拓展了地文认知,华夏先民认为昆仑山是大地中央,黄河水从这里向东滔滔,孕育了中华文明,被尊称为‘母亲河’。第五,它关联了天文意象,如昆仑悬圃对应天上的紫微宫,北斗七星与阆风相似。”如此丰富的文化内容,都是当代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富矿。 作为中华民族的同源文化符号,昆仑记忆是恒久的、活态的、具有极强感染力的。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来说,应当充分发挥其增强文化认同、促进情感认同的作用。可以说,对昆仑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就是对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认同。传承昆仑文化,在客观上不能抛开历史文献与文脉演进而谈,在主观上不能抛开情感与敬畏而谈;传承昆仑文化,既要在想象的故事层面形成更加丰富的表达,也要升华到中华民族共同的信仰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昆仑记忆要与当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情感与团结紧密勾连,让其更具象、更真实、更坚固,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文化依据和独特文化贡献。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昆仑精神 昆仑精神是深刻的、普遍的,尤其在近代救亡图强进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力量。杨振宁在《邓稼先》一文中曾写道,“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背景音乐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这首歌的名字叫《中国男儿》,歌词开篇就是“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翼翼长城”。事实上,对昆仑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在蕴于昆仑文化的神话故事、诗词意象和历史记录中,蕴含着诸多“日用而不知”的中华文化精神,彰显了中华文明特质和中华民族气质。其一,昆仑精神蕴含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底色。女娲为救天下苍生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夸父追求目标与日逐走毫不言弃,愚公面对万仞之山挖掘不止,这些昆仑文化中的精华内容,无一不展现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伟大气魄,至今仍是中国人民踔厉奋发的精神动力。其二,昆仑精神蕴含了中华民族团结和合的精神品质。诸如“润泽以温”“瑕不掩瑜”“化干戈为玉帛”等词语中的意蕴,用以赞美昆仑玉象征的无私、清正、宽厚的君子品格。昆仑玉及其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内在追求与民族品质,也正因如此,昆仑玉被用于制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中国精神的“昆仑名片”。其三,昆仑精神蕴含了中华民族高洁超凡的精神寄托。在中国文学与历史记录中,屈原“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的顽强斗志,李白“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激昂情怀,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气魄,都将昆仑作为心灵净化与精神升华的代表性文学意象,通过这些文字与文学表达,昆仑精神得以在一代代中国人精神中传承,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世世代代共享的、共同的文化资源。可以说,昆仑精神不仅是中华文明在历史流转中浓缩的文化精髓,同时也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发展中焕发生机的文化基因。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昆仑精神,重点是勾连昆仑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谱系,推动昆仑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深度融合,使昆仑精神不仅在“说起来”时令人心生向往,充满历史感,也要在“做起来”时形成普遍认同,具有现实感。 昆仑精神的传承与传播,既要生动展示丰富的神话故事,又要深入探究源远流长的各族历史,更要准确理解生生不息的时代意义,让昆仑文化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团结合作、高洁超凡等精神内涵,与中华文明的精神气质紧密耦合。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我们不仅形成了小康生活的理念,而且秉持天下为公的情怀,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事实上,昆仑精神的内涵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高度一致的,昆仑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替代的精神源头。传承与传播昆仑精神,可以成为当代中国各民族的共同精神理念,让昆仑精神在中华文明建设进程中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昆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既是推动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也是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思想根脉。从昆仑文化这一“根文化”中,可以形成鲜活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自知与文化自觉,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当代中国五彩斑斓的文化想象力和文化创造力。 三、文创理念下的昆仑文化传播 尽管昆仑文化具有相当丰厚的历史价值与文明意蕴,当前对昆仑文化内涵的认识依然是模糊的,对昆仑文化的地位没有形成足够共识,昆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昆仑文化研究的散而不聚及碎片化。在多角度、多学科、多成果的昆仑文化研究中,依然存在研究架构和研究方向上的“各自为战”“多而不专”,导致昆仑文化缺乏连贯的、系统的积累发展。能否形成“昆仑学”的学术体系,形成“昆仑文化研究”的学科领域,对于昆仑文化的理论建构至关重要。其二,昆仑文化符号的虚而不实及模糊化。相比于西藏布达拉宫、傣族泼水节、云南鲜花饼等建筑、节庆、美食文化遗产的视觉形象,当前昆仑文化的具象化、物质性符号仍显不足,尚未建立起可言说、可观赏、可触摸、可转化的确定内容。相比于古希腊神话中诸神相关的建筑、绘画等艺术作品强大的当代传播力,昆仑文化的人格化、艺术化形象更是远远不够。其三,昆仑文化传播的旧而不新及低效化。当前对昆仑文化的开发利用,在地域上主要集中在青海、新疆、甘肃等省份,在形式上集中于敬拜活动、文化展览、观光旅游等,问题在于没有形成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文化旅游认知,没有采用新理念、新技术进行创意传播,尤其是尚未走进当代青年群体的生活,这些制约了将昆仑文化作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集体记忆来更好地活化传承与传播。 昆仑文化既包含了宏大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又蕴藏着生动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传承与传播昆仑文化,不能“坐而论道”,也不能“画地为牢”,而要切实打破昆仑文化研究的学科边界、地理边界、历史边界,将其视为一种共通、共享、共识的中华文明标识,同时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形成对当代中国文化实践的指导与支撑。为此,在昆仑文化当代传承与传播中,要推动不同学科间的广泛交叉融合,要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的交流对话,从而形成具有共识性的昆仑文化内涵与具有感染力的昆仑文化传播。 传承与传播是中华文脉得以延续的双翼,是互动互促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文化传递、演化和发展的流动过程。文化传承面向“古”,是通过挖掘中华文明的历史源头厘清其发展脉络;文化传播则面向“今”,是通过创新中华文明的当代表达推动其持续发展。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出发,梳理昆仑文化与中华民族起源、中国历史文明的关系,理解昆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根文化的深厚内涵与深远意义,是推动昆仑文化传承的根本出发点。在此基础上,从推动中华文明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角度出发,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做好昆仑文化传播的根本落脚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内关乎文化传承,对外关乎国家形象,是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与进步、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昆仑文化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在激发中华儿女的归属感、团结性中发挥着文化动力作用。从中华文明国际传播角度来看,昆仑文化当代传播的核心任务是要做好古今转化,通过挖掘其深层精髓与历史价值,探索昆仑文化在新时代的共识符号、创新实践与特色叙事。深刻把握昆仑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辩证关系,深入挖掘昆仑文化特有的历史文脉,深度凝练昆仑文化的形象标识,能够拓展昆仑文化当代传播的丰富意蕴。 传播昆仑文化的方式是多样的,既要更加生动地讲述昆仑文化中的神话故事,打造神话人物形象,形成故事性的昆仑叙事话语,也要让昆仑文化进入当代文化传播、文化旅游、文化建设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核心资源。为此,要用新的文创理念来让这一“根文化”开枝散叶,让其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活跃的、有机的创意组成。文创理念是在当代文化发展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新观念,也是新发展理念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其根基在“文”,即文化;其关键在“创”,即创意;其目标在“新”,即基于文化传承与文化融合的文化创新创造。从文创理念的创意视角、科技视角、生活视角来推动昆仑文化的当代传播,可能找到新的传播实践路径。 (一)基于创意视角,展现活力昆仑 昆仑文化是古老的、传统的,但传播过程需要年轻、时尚。要让昆仑文化真正深入人心、持续传承,就要让它从历史中、论文中、书本中走出来,实现“老态昆仑”向“新潮昆仑”转化。在票房超过50亿元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玩世不恭、叛逆不羁的霸王少年哪吒,以及肚大脑圆、步履蹒跚的爱喝酒大叔太乙真人,都实现了传统经典人物形象的颠覆性创新,揽获了民众的喜爱。对于昆仑文化的创意传播来说,不能故步自封于古老的社会情境,而是要让昆仑文化以时代感、青春感、创意感的气质与内容面向当代,真正满足当代受众特别是青年人的文化消费需求。 昆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源头性文化,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奇绝想象,具有独特的东方美学特征与精神气质,具有神秘、神圣与神幻的色彩,可以成为创意传播的“内容富矿”。从昆仑山女主神西王母到道教仙人,从民间神话传说到文学诗词意象,从黄河河源信仰到玉石精神寄托,众多文化内容都可以转化为创意传播内容。以传统昆仑文化资源为依托,创造性地挖掘昆仑文化内涵,设计具有时代感的文化符号与人物形象,创造展现昆仑文化宇宙观、生命观、自然观的生动故事,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可以说,依托昆仑文化内涵完全可以开发创造出与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同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 昆仑文化的创意传播路径,核心在于挖掘昆仑文化中的优质IP,借助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实现对昆仑历史的再现、对昆仑精神的发扬、对昆仑形象的塑造。当前,在Z世代年轻人中广为流传的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短剧已成为文化创新与文化出海的三驾马车。可以下气力打造以昆仑文化IP为核心的网游网文网剧产品,通过现代美学设计和数字创意内容,将停留在想象中的“传统昆仑”,转化为更年轻、更具活力的“时尚昆仑”,不断扩大昆仑文化的影响力与辐射面。值得肯定的是,已经有网络游戏参考《山海经》等古籍对昆仑秘境的描述,以精美的游戏画面,展现昆仑雪原的巍峨辽阔、万尺高山的雄伟壮观,以数字技术呈现西王母神庙、神女宫、长生洞等神话传说中的景致,将昆仑神幻的独特魅力表现出来,收获了大量国内外游戏玩家的喜爱,成为积极的昆仑文化创意传播实践。 昆仑山作为“高万仞”的百神居所,承载着以西王母、黄帝为代表的主神形象,以夸父、精卫为代表的印刻于民族集体记忆深处的诸神形象,这些形象共同支撑起了昆仑神话体系,这些都是宝贵的当代创意资源。古代典籍对昆仑山的记载很多,以昆仑山为主题的古代文学作品亦很多,这些内容都成为当代进行昆仑文化创意传播的文本基础与故事原型。对昆仑文化的当代传播来说,重要目标是将停留在古书中的记载转化为丰富故事与生动形象,乃至打造基于昆仑山的新宇宙观,让当代国人与世界感受到昆仑文化的活力与温度,让古代的“神仙之山”成为当代的“文化之山”“创意之山”“精神之山”。 需要注意的是,创意不等于凭空捏造,也不等于随意改造,而要与古籍、经典、传说等进行对话,从中寻找可信可爱可敬的昆仑形象。以创意视角展现活力昆仑,需真正吃透文化、厘清历史、搞活创意、做大产业,向世界展现昆仑文化中的美学理念、文化精神与思想内涵,实现传统昆仑的当代转化与持续发展。 (二)基于科技视角,打造数字昆仑 文化与科技融合是当代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没有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传统文化往往会被边缘化,而没有传统文化支撑的现代科技也是乏味的,两者的紧密结合是昆仑文化进行当代传播的重要时代背景。昆仑文化传播要融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现昆仑文化数字化内容全景呈现与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以数字技术赋能昆仑文化,同样,以昆仑文化赋能数字技术,二者融合共生才能推动昆仑文化在当代社会更“活”更“火”,从而助力全民族共同实现文化创新创造。 利用科技手段促成昆仑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助力昆仑文化资源的全民共享。建立开放的昆仑文化云上资源数据平台,通过数字扫描形成昆仑文化文物的全景数据库,数字化整理昆仑文化古籍文献、研究著作、口传文本、影像、期刊、手稿等相关文献资料,为昆仑文化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历史资源库。现代数字技术与昆仑文化资源的结合,既可以实现古老昆仑文化的创新挖掘,也可以实现当代昆仑文化的多元呈现,在这一过程中,昆仑文化不仅仅是通过数字技术被传承与保留下来,更是在形式丰富的互动中,成为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源泉,成为当代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内容。 昆仑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基因,提供了广博的文化想象,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从科技视角来看,昆仑文化具有极强的延展性与表现力,可以借助现代数字技术推动昆仑文化的抽象与具象、历史与当代、有限与无限的有效联结。数字技术能够为进一步提升昆仑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提供持续动力,是昆仑文化当代传播的重要路径。 以打造“数字昆仑”“云上昆仑”为目标,推动沉浸式昆仑文化体验,助力昆仑文化内涵的全景呈现。从昆仑古物的考古发掘、遗产修复,到神话再现、玉石展示等环节,均可依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建模等技术,展现昆仑文化价值,传播昆仑文化内涵,让昆仑文化更加“可感受”“可体验”“可想象”。利用人工智能内容生产技术,围绕昆仑主题进行艺术创作,深度挖掘昆仑文化内涵,进行角色设定与故事开发,生成与提取素材,实现文生图、文生音乐、文生视频的内容创作,形成更丰富的昆仑文化人工智能艺术作品。 (三)基于生活视角,成为日常昆仑 一个国家的文化根脉不能“束之高阁”,更不能让民众“敬而远之”,而是要将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内核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换言之,衡量文化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视角是看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结性如何。文创理论和实践表明,没有实际载体、实用价值的文化现象,很难具有持久绵延的内生性活力和全民性影响。有效的文化传承与传播是融入生活、成为生活、服务生活的文化。昆仑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根脉,只有进入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才能根深叶茂,广泽世人。因此,昆仑文化的生活化传播路径,要求不能仅仅将其看作“静态的遗产”,而是要当作“动态的资源”,将昆仑文化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历史底蕴、文化符号,融入真实的、普遍的、日用的生活当中,成为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好的文化。 昆仑文化在当代具备深厚的生活基础,其神话传说、哲学思想、精神品格富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尽管可能“日用而不知”,但却成为当代中国人民共同坚守的民族信仰。不论是“昆仑”这一概念的优美文学意味,还是盘古开天、夸父追日等“昆仑故事”的广泛流传;不论是“昆仑文化”的品牌价值,还是“昆仑文化旅游”的现实热点,都让昆仑文化的生活化传播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转化可能。 开展基于昆仑文化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通过考古研究与历史文献研究,确立具有典型性与真实性的昆仑文物和昆仑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整理,依托相关国家文化公园管理组织与机制,实现昆仑文化整体性的保护与利用,打造昆仑文化的公共空间,建设昆仑文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与旅游休闲路线,打造体现昆仑文化与中华文明联系的重要文化标志。 开展基于昆仑文化的内容创作。结合游戏产业、影视产业、动漫产业、网文产业等,塑造生动、鲜活、可亲的昆仑人物和昆仑形象,加强昆仑文化宇宙观的建设,进行昆仑文化的故事建构,打造围绕昆仑主题的文化IP,并将其转化为玩具、服装、软件等日用品。 开展基于昆仑文化的基础教育。让昆仑文化走进中小学教材和各种教学参考读物,通过学校教育、假期研学、课外阅读等方式全方位传播昆仑文化,让昆仑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亿万中国孩童心间,让昆仑文化成为中国人成长过程的集体记忆。 开展基于昆仑文化的文创产品开发。要让昆仑文化稳定地、长期地成为具有活跃度的中华文化之根,就要让其成为当代国潮文创产品之源,打造具有审美魅力和文化内涵的昆仑文化主题商品。在当前国潮市场中,基于昆仑文化的产品创新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比如“昆仑煮雪”香水、“昆仑煮雪”咖啡、“昆仑山矿泉水”等,这些基于昆仑文化、具有昆仑概念的产品开发,均推动了昆仑元素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应加大力度开发昆仑主题文创商品,使之成为当代人感知昆仑、了解昆仑、热爱昆仑的有效途径。 对于古老而厚重的昆仑文化来说,以市场机制激活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就能真正将昆仑文化中的故事、人物、精神,内化为当代的日常生活与时代价值,做到更大范围、更长时间、更深程度地传播昆仑文化的人文气质与精神魅力。 (四)推动昆仑文化的当代转化 昆仑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对中华文脉传承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中华文明国际传播至关重要,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战略任务。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昆仑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根文化的历史地位,才能真正把握传承昆仑文化的核心精髓,从而创新昆仑文化的当代表达,带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形、有感、有效的转化与发展。要增强昆仑文化在当代中国以及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就要推动昆仑文化从抽象向具象转化,从神话向文化转化,从中国向世界转化,以清晰可辨的文化符号树立昆仑形象,以鲜活生动的文化创意打造昆仑气质,以开放包容的文化话语打造昆仑格局。 从抽象昆仑向具象昆仑转化。昆仑文化作为一种宏大的文化意象,饱含着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精神想象、情感寄托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寻向往,但仅仅让昆仑文化停留在概念层面、意识层面还不能有效转化与传播。在深入挖掘昆仑文化精神内核的同时,要寻找能展示这些精神内核且可具象、可辨识、可生产的传播载体与表征符号,不仅要让昆仑文化成为文化概念,更要成为文化产品与文化实践。 从神话昆仑向文化昆仑转化。神话是文化中独特且重要的内容,但神话只是一种文化形态,而不是文化的全部形态。神话以传说故事为主要形式,文化以思想精神为主要内核。要让耳熟能详的昆仑神话在当代绽放魅力,就要基于昆仑文化的神话故事,挖掘其思想价值与精神内涵,在更深厚的传统与更活跃的创意结合上下功夫。通过持续挖掘昆仑神话的思想价值与精神内涵,进行现代创意想象与故事设计,实现传统神话中思想精神的现代转化,使其与现代青年的需求有效结合,从而实现以中华远古文明为基础的当代昆仑文化体系建设,真正承担起传承和传播中华文明的使命。 从中国昆仑向世界昆仑转化。昆仑文化在历史上融汇了不同时空的多元文化,又在当今时代不断吸收他者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的愿景、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奋斗路径。要站在全球视野的大格局下,开展多主体、多维度、多媒介的昆仑文化传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结合,形成融通中外的叙事话语,提升当代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1935年,毛泽东写作《念奴娇·昆仑》:“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九十年后的今天,反复细读这首词,深感想象奇绝,意味深长,对昆仑文化乃至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充满隐喻意义。立足昆仑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可以让昆仑故事成为世界特别是欧美理解中国的文化载体,展现更加可沟通、可理解的中国形象,以更加开放、广阔的全球文明观加强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让昆仑文化蕴含的文化精神与思想理念,为解决当代全球问题与新的人类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智慧,真正实现“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美好愿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陈宇对此文有贡献) 文献引用格式 胡钰.昆仑文化传播的文明意蕴与创新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5,54(02):32-40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