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所长、安徽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茶文化研究著名学者丁以寿日前做客由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古20冠名的大皖徽派栏目,畅谈自己的茶生活。 融通三教儒释道 汇聚一壶色味香 丁以寿 徽派:我最早关于茶的记忆,是家人用搪瓷缸子冷了一缸子凉茶,跑热了回来大口喝的记忆。不知道丁教授您对茶的最早记忆是什么? 丁以寿:我小时候虽然家里也喝茶,但是对茶的记忆不深。倒是上高中的时候,学校周围有一片茶园,是学校的校产,清明前后茶树萌芽,绿油油一片,对茶园有感觉。对于家里喝的粗茶并没有什么记忆,倒是对校园边的茶树有特别美好的记忆。 徽派:就是对味觉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对茶林有美好印象。大学那么多专业为什么会选择茶?一个小伙子因为一片茶林,就要研究这个? 丁以寿:选择茶叶专业很重要的是高中的茶园印象。那时还叫安徽农学院,茶叶专业是第一志愿第一专业选择的。当然那时候并没有决定将来一辈子从事茶的行业,终身事茶是后来逐渐形成的。开始并不了解茶叶专业,最初只是见过一片茶园。进入学校后才逐步认识到茶树栽培、育种、制茶、茶叶功能成分,慢慢接触,才了解茶叶知识这么广泛,才有初步认识。上茶叶审品与检验课,全国的各地的有代表性茶叶都接触过。审评茶叶,不仅要知道好在什么地方,也要知道不好在什么地方,锻炼学习了对茶叶的品鉴知识。 茶林 徽派: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真的爱上了茶? 丁以寿:大学毕业后留校,开始工作不是专业教学,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茶文化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复兴,我也逐渐进入这个领域。很好的条件是,上大学期间,我们有个很著名的陈椽教授,就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茶业通史》,广泛涉及到茶叶发展的历史,也有茶文化的方面,我进入茶文化领域其实也是有基础的。大约在90年代末,才决定终身事茶。 徽派:80年代您是有热情的年轻人,也有自己的文学梦。怎么这么快静下心来开始研究茶文化了? 丁以寿:曾经也是文学青年,今天也是依然喜欢文学。因为工作关系,文学也只是业余爱好,不能花太多时间。实际上我对历史和哲学也比较关注,后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也特别有兴趣。茶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学的又是茶叶专业,我能够把两者结合起来,也算是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吧。 徽派:找到了一条结合方向,怎么做这个文章? 丁以寿:是在渐渐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意识的。我曾研究佛教的历史和发展,进入茶文化最早是研究佛教与茶的关系,然后逐步深入茶文化的其它领域。茶和宗教有内在的联系,茶性清静淡泊,无论佛教道教也都讲清净淡泊,所以我有个画家朋友送了我一副对联叫——融通三教儒释道,汇聚一壶色味香,对联写得比较好,很好地揭示茶与儒释道的关系。 徽派访谈直播现场 饮茶本来是日常 茶艺重在好茶汤 徽派:茶有茶艺、茶道、茶文化,这几个概念是渐进还是各自有分支? 丁以寿:茶文化本质上是饮茶文化,它是饮茶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化的统称。茶艺、茶道是茶文化的组成部分。茶文化是作为饮料的茶形成的文化,所以要研究饮茶的起源发展和变化过程。今天是一盏茶一壶茶,唐代以前饮茶主要是以煮熬为主,有点像现在熬中药一样。到了唐朝就换成煎茶,在锅里面把水烧开了,把茶研磨成粉末放到锅里,加以搅动,然后盛到茶碗里饮用。唐代诗人卢仝连饮“七碗茶”,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七碗不能吃,吃完就羽化成神仙了,这就是唐代的煎茶。宋代一般是一个茶盏,茶叶磨成粉,放到茶盏里,加入开水。你到日本去过的,日本茶道还要用茶筅搅拌,这个就是来自我们宋代的点茶。到了明朝中叶以后,才流行我们现在这种散茶的自然冲泡。这大概就是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发展。 茶室(受访者供图) 徽派:茶艺和茶道的部分呢? 丁以寿:茶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茶艺,茶叶冲泡的技艺,还有一个就是饮茶的习俗叫茶俗,再有就是茶道,凝聚着我们茶文化精神性的内容。茶艺、茶俗是茶文化的基础,茶道是我们茶文化的核心。历史上也形成了大量的茶文学艺术,你比如说茶诗茶词茶曲,茶事散文小说戏剧等等,还有茶事的书法篆刻,茶事绘画。茶与宗教、哲学、社会学和美学的关系,都是茶文化研究的内容。还有就是茶具,也是艺术品工艺品,也是茶文化的内容。现在的茶馆,历史上的茶肆、茶坊,也是茶文化的研究范畴。 徽派:分支好多啊,感觉丁老师能讲好几节课。现在生活好了,我们常常说生活要有仪式感,您是对仪式感很在意的人么? 丁以寿:日本茶文化重视仪式,贯穿着佛教禅宗的思想;韩国的茶文化受中国儒家思想尤其是朱子理学影响比较大,称茶礼;中国茶文化受道家思想影响比较深,道法自然,中国人历来的茶道在形式感和仪式感上倒不太注重,注重心灵的感受。当然这种情况对于我们茶道的传承也带来不利,没有很好的仪式形式就不利于学习和传承。日韩有具体的方式方法,容易教学和传承。 徽派:现在大家讲究起来了,但感觉茶艺流于形式的东西比较多。 丁以寿:你说的情况确实存在。茶艺也是一个新名词,古代没有茶艺这个名词。古代有茶艺,但是没有“茶艺”这个概念。茶艺这个名词创始于安徽,是安徽茶人胡浩川于1940年在屯溪提出的,是在为安徽茶人傅宏镇《中外茶叶艺文志》所作序里。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茶人,再度倡导茶艺,首先在台湾发展,慢慢传播到大陆来,现在如火如荼兴起发展起来了。 茶园 徽派:感觉市场上的茶艺教学很多是花式子,您教学生会注重教哪些内容呢? 丁以寿:在茶艺教学上,坚持茶艺要遵循四个原则。首先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泡好一壶茶要讲水温投叶量和冲泡时间,这是科学性。同时也要给人审美美感的享受,环境布置和动作设计,要符合艺术性。许多茶艺师只讲究艺术性,泡出来的茶汤不是很好喝。按理说你是茶艺师,你要有这个技术和能力,注重泡出来的茶汤的质量,我们要品尝,茶汤的质量是检验茶艺的重要标准;第二个就是生活性和文化性结合,饮茶本来就是日常生活的一件事,你茶艺的这个动作要符合日常生活逻辑,太夸张是表演,看着很别扭了。 徽派:是的,还得家常些。 丁以寿:对,不能违背生活,要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茶艺包括环境布置,插花焚香,是综合的文化,这是第二个原则;第三个就是创新性与继承性相统一,创新是灵魂,不能老是老程式。唐朝有煎茶,宋代有点茶,明清有泡茶。要继承吸收前人的成果,就像我们学书法,临摹之上才有创新,茶艺也是一样;最后就是规范性与自由性相统一,好的茶艺师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赋予到茶艺中,这是自由性。规范性就是共性,日韩茶道的规范性比较多,我们现在要规范,便于我们传承和发展,不能没有标准。规范就是共性,自由就是个性,我们教学中一直都是这样坚持的。 从来佳茗似佳人 盼与东坡聊人生 茶席(受访者供图) 徽派:茶文化里核心的东西就是道。茶这么有形式感和美感的东西,为什么中国人会和柴米油盐一起说柴米油盐酱醋茶? 丁以寿:茶有雅俗共赏的两面,俗的方面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雅的方面,早在宋代点茶挂画焚香插花,是结合在一起的,属于高雅艺术的层级。中国茶道也早已有之。茶艺是个新名词,但茶道不是新名词,中唐就已经发明了,有一位僧人法号皎然,其实就是一个披着袈裟的文人,有一首诗中首先写到“茶道”,“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道家特别崇尚真,道家的高人叫真人。皎然认为,饮茶能清神、得道、全真,神仙丹丘子深谙其中之道。皎然此诗中的茶道是关于茶道的最早记录。茶道发展于宋代,宋徽宗赵佶是个艺术大家,书画造诣很高。艺术是相通的,他写了一本《大观茶论》,对茶道的精神有很好的理解,上升到道的层面。到了明代,茶道在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顶峰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茶人,明人“淡远清真”的茶文化精神的阐述影响深远。茶道还有个茶室,日本很多著名的茶室成了日本建筑的代表。其实明代的茶人就创立了茶室,我们称之为茶所或者茶寮,专门用来进行茶道活动的独立空间。在明人的绘画中,可见书房旁边有茶寮,其中往往有童子煮水烹茶。茶道在明代有一个高峰。由于各种内外环境的因素,之后整体有些衰退。 茶可俗可雅 徽派:学了这么久,喝了这么久,您个人对茶道有新的理解么? 丁以寿:茶,基础的是一种饮料。作为一个饮料来说,有健康的功能在里面。茶中间有一些功能成分,如茶多酚有许多保健功能,有抗癌抗辐射抗衰老这样一些功能,“三抗”,抗衰老,古人说延年益寿。现代科学证明,茶能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三降”。还有“三增”,增智增力增美。不仅是身体的,还有心理的,能够净化人的心灵。茶的本性清淡和静,能够静下心来淡淡品一杯茶,使心灵放松,“尘心洗尽”。从生活的角度,它能美化生活,美好生活可以从一杯茶开始。享受一杯茶,就像周作人先生说的: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茶能善化社会,茶是一种和平的饮料。一杯茶,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茶越喝越清醒,使人有礼貌有绅士风度,促进社会的和谐。国家领导人在很多外事活动场合也以一杯清茶待客。 徽派:那您平常都爱喝什么茶? 丁以寿:安徽是绿茶产茶大省,平时以喝绿茶为主。我什么茶都喝,我家里各类茶叶都有。 徽派:教授喝出门道了。丁教授可以穿越的话,你比较想去哪个年代找哪一位名人品茗聊天? 丁以寿:想与东坡先生一起品茗。东坡先生也是著名茶人,他有数十首茶诗,“从来佳茗似佳人”,就出自东坡先生。东坡先生撰有《叶嘉传》,也留下比较多茶事书法作品。如果能穿越到北宋,想与东坡先生坐下来品一杯茶。他多才多艺,聊艺术人生、诗化人生都可以。 丁以寿为徽派题字 徽派:大学设有专门的茶专业挺难得的,茶文化现在是上升兴起的状态。现在年轻人选择学茶的多么? 丁以寿:当前经济社会很好地发展,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学茶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茶学和茶文化两个专业,每年招生一百二三十人,基本都是第一志愿录取的,而且是面向全国招生。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蒋楠楠/文 薛重廉/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