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盛茶道

当前位置: 汉盛茶道 > 制作工艺 > 文章页

全国美术出版联合书单

时间:2025-03-23 17:33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35 次
本书由上海博物馆原漆器鉴定与修复专家张岚先生著,他基于中国漆器历史的基础,综合最新考古发现和新的学术观点,对流传至今的漆器制造工艺、保护与修复方法等进行了叙述与示范。书中通过大量的珍贵图片、翔实的文字解析及…

全国美术出版联合书单 | 2025年2月·总第99期

2025-03-21 17:35

发布于:山西省

美术出版联合书单

2025年2月· 总第99期

由全国美术领域优秀出版单位联合发布

在这里,遇见最优质的艺术类图书

每次转发宛若一场相识

如果你觉得这份书单值得收藏

请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它

(排名不分先后)

《宋代陶模范图鉴》

魏威 魏跃进 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

宋代陶模范民俗曾盛行于黄淮河流域,作为宗教与文化传播的载体,其表现题材丰富,并积淀成为“图像证史”。宋代陶模范图像属空间性媒介,具有直观性、真实度与再现度。通过图像叙事所折射出的文化精神、民间信仰和民俗观念,更通俗、更形象化且具象征性。本书收集了近千枚宋代陶模范,经过整理,建构了宋代陶模范图谱系。选用的图像皆为一手资料,其图像学视域下的宋代陶模范图像研究,可为宋代民俗艺术研究提供多维的思考。

《與古爲新:張大千繪畫精粹》

曾迎三 编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与古为新:张大千绘画精粹》是一部全面展示张大千艺术成就的珍贵画集,汇集了这位二十世纪国画大师的经典佳作。张大千作为国画艺术的革新者与传统的继承者,不仅以泼墨泼彩闻名于世,更因其善于结合古今、融通中西而享誉画坛。

书中作品涵盖张大千的早期仿古之作、中期的精品之作,以及晚年的泼墨泼彩山水,全面反映了他艺术风格的演变与艺术理念的深度。这无论是对张大千艺术心路的追溯,还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探讨,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既适合艺术爱好者收藏,也可作为研究张大千及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文献。

《早期大运河影像:1859—1949》

杭州市档案馆 编

浙江摄影出版社

本书聚焦大运河这一中国文明的重要符号,收录1859-1949年90年间中外摄影家创作的大运河影像300余幅,讲述当时大运河两岸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社会生活和重大历史事件。该书的出版,为梳理大运河影像文化脉络,唤醒对古老运河的记忆,传承传播大运河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莫奈的花园》

[法] 法布里斯•穆瓦罗 著

陈明浩 译

湖北美术出版社

《莫奈的花园》是一本人文主题的水彩画集,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为大家介绍了莫奈亲自设计、精心打造、视为珍宝的花园。莫奈的花园分为花园和水园两部分,花园名为“诺曼底园”,种植着他钟爱的各种花草,四季花开不断;水园则是一个曲径通幽、被垂柳环绕、开满睡莲的人工湖。这里给莫奈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和创作灵感,促使他完成了《睡莲》《日本桥》等系列传世名作。本书带领读者走进画家、园艺家莫奈的缤纷世界,探访这片令人心驰神往的世外桃源。

《缮扇:传统纸扇装裱修复及保护》

尹纪召 陈洁 著

岭南美术出版社

本书对中国折扇及其书面创作艺术的发展沿革作梳理后,以我国古字画装裱修复的非遗技艺为立足点,对传统折扇扇面创作的各种形制展开了详尽的介绍以及制作工艺的全面拆解。可以说,是行业内首本将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与传统折扇艺术创作系统结合的专著,更提出了以不同字画形制为载体延续折扇艺术生命的重要课题。此外,本书也会对广东的字画装裱修复技艺特点作相关介绍。

在具体内容上,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梳理中国传统折扇及其书面创作艺术的发展沿革,直到发展出外销扇这一特殊形制;第二部分展开介绍折扇的装裱修复技艺,深入梳理、充分展现非遗传统技艺,使这一重要传统技能得以流传。在书籍的撰写过程中,以折扇为切入点,为确保非遗技艺的充分留存,除文字介绍外还有图片解析,力求做到工艺介绍清晰、内容详尽。第三部分题为美的欣赏。本书将选取艺术形态优秀、历史价值丰富的折扇进行展示,包括但不限于象牙、玳瑁、羽毛等广州外销扇,及传统名家纸扇。并从藏品鉴赏、修复等角度对展品进行简要的分析导赏,相信会是一场视觉盛宴。

本书同时结合了非遗传承人二十余年的修复装裱实战经验,与文化工作者的学术研究能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系统、清晰的方式记录与表达,同时兼顾阅读性、观赏性、学术性,将成为推动行业发展、传承与推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苏轼别传:茶道、香道、器道》

程庸 著

江西美术出版社

本书深入探讨宋代文学巨匠苏轼在茶道、香道、器道上的生活艺术与哲学。书中详尽地解读苏轼的茶诗,展现他对茶的热爱与独到见解,深入分析苏轼对香料的鉴赏与香道实践,以及他对器物的审美情趣和“器以载道”的生活哲学。作者用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与苏轼一同体验宋代文人的雅致生活,感受茶、香、器在沟通天地、连接人心中的独特魅力,展现苏轼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周信芳画传》

周庆富 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

周信芳先生以其精深的表演功底、丰富的剧目创作享誉艺坛,更以其激扬的爱国热情、高尚的道德情操彪炳史册,对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京剧院两座戏曲重镇都有杰出贡献。为赓续先生艺脉、继承先生精神,本书由京沪专家联合打造,收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京剧院及众多藏家珍藏资料,分“评传”“画传”“年谱”“附录”四部分,全面、系统、清晰地展示了先生的人生经历与艺术成‍就。

《决定性瞬间:卡蒂埃-布列松自选集》

[法]卡蒂埃-布列松 著

赵晖 译

四川美术出版社

这是一部20世纪摄影大师卡蒂埃-布列松的摄影集,囊括了布列松一生摄影的诸多主题,横跨数十年时间,拍摄地遍布全球。这些照片以优美的双色调再现了布列松在法国、西班牙和墨西哥的最早作品,以及战后在亚洲、美国和俄罗斯的旅行,甚至包括 20 世纪 70 年代的风景照——当时他已放弃摄影,开始画画。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布列松特别关注历史事件对人类的影响。本书照片全部由布列松亲自挑选,展示了卡蒂埃-布列松如何以其杰出的谦逊和深刻的人性来捕捉这一个又一个决定性时刻。同时,本书在艺术技巧和主题的广度、深度上达到了标杆水准,对布列松研究者与摄影爱好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耳目之玩:晚明图谱与文学插图版画》

马孟晶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该书主要将晚明几种重要版画图籍置于出版文化与视觉文化的双重关怀中来探讨,通过析论套印技术运用、图文关系对应、与视觉呈现的多元取径等面向,抽绎出此时期出版物中重视“耳目之玩”的现象。笔者希冀能借此重思版画此一媒材的特质,及其于当时所拓展出的创新之处;也希望在最常被相提并论的绘画传统之外,发掘不同类型版画与当代多元的视觉媒材之间发展的共通性,并尝试从出版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来作出诠释。

丛书名:设计理论研究系列

丛书主编:李砚祖 张黎

《日常之物的权威:西德工业设计文化史》

[英] 保罗·贝茨 著

赵成清 杨扬 译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日常之物的权威》是一本睿智且引人入胜的重要学术著作,该书深入探讨了20世纪50年代西德标志性工业设计的崛起历程及其深远影响。作者保罗·贝茨生动地论述了功能主义风格的包豪斯和德国制造同盟美学,在二战期间如何悄然融入家电、餐具和室内设计之中,经战后乌尔姆设计学院和博朗公司的设计师们复兴与形塑后,这一美学风格又如何成为重构德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媒介,帮助这个负罪且破碎的国家在世界面前恢复声誉。

本书为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消费社会提供了耳目一新且令人信服的视角,书中精彩地呈现了“设计”这一复兴包豪斯遗产、实现“德国救赎”的载体。这本著作让读者确信:设计不仅是“幸福生活”与“诗意栖居”的一部分,也是物质文化政治化的一个要素。

这本书是新文化史的一颗明珠,作者所做的颇具原创性和洞察力的研究工作,将战后德国工业设计的发展融入了更广泛的社会史、文化史和政治史语境中,不仅阐明了德国的文化转向,还揭示了更广阔的20世纪社会史。

中华礼制文明的发端:图说良渚玉器

方向明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以丰富的图像资料与专业解读,全面呈现良渚玉器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并将其置于中华文明的大历史框架中,从礼制文明的视角探讨良渚玉器如何奠定中国古代礼制文明的基础,揭示其与权力象征及信仰体系的深层关联。

全书精选高清细节图片,结合精准文字与考古学家绘制的精美手绘,对玉琮、玉璧、权杖、头饰等器物的纹饰和形制进行细致解析,展现良渚玉器的精美工艺与深远意蕴。通过梳理良渚与其他地域文明之间的传承与互动,深刻阐明其在中国礼制文明及宇宙观形成中的关键地位。

图书内容深入浅出,版面设计精美,是了解、研究良渚文明与探索中华礼制文明起源的优秀读物。

《探虫记 康乐园里的昆虫朋友》

庞虹 张兵兰 彭维纳 主编

云南美术出版社

昆虫家族在地球上有悠久的历史,根据目前的记录,昆虫最早出现于4亿年前的泥盆纪中期,昆虫凭借其强大的适应能力,顽强地生存下来,繁衍至今,成为地球陆地动物界中最为繁盛的类群,在地球生物多样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已被命名的昆虫超过100万种,还有许多种类有待我们去发现。昆虫种类如此丰富,几乎无处不在,不少家长们都有孩提时代捉蝴蝶、逮蜻蜓、斗蟋蟀的记忆……

生物博物馆里千姿百态的动植物标本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窗户。孩子们眼中的昆虫世界美丽而独特,蝴蝶如会飞的花朵,蜻蜓的翅膀上仿佛还泛着晶莹的露珠,机智的蝗虫随时会一跃而起,螳螂挥舞着大刀威风凛凛,瓢虫优雅地在丛中寻觅着蚜虫……

书里的一幅幅可爱的作品是一颗颗有探索精神的童心与奇妙的昆虫世界的碰撞,孩子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用彩色画笔描绘了一幅幅精彩的生命蓝图,启迪了热爱自然、崇尚科学的萌芽。

《艺术与文明:西方美术史讲稿I(原始艺术—文艺复兴初期艺术)》

范景中 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艺术,作为人类阐释世界和承载其观念意义的重要方式之一,以鲜明的文化品格,丰富的表现形态,参与了人类文明精神气象的建构。著名艺术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的《艺术与文明》三部曲,是凝聚其五十多年研究成果的一部通史性艺术专著。全书将绵延几万年的西方艺术置于人类历史文明语境,以宏阔的文化视野,沿着艺术的价值学与形态学这两条互为交织的主线,对艺术主体特征的变迁、艺术价值内涵的演化、艺术图式与趣味相匹配的历程,以及艺术不同发展阶段与社会历史环境、与其他文艺思潮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等等,作出了全新观照和系统梳理。

本书为《艺术与文明》三部曲之第一部全新增订版,文字和图片均有大幅度调整,几乎重新编写。本书从史前艺术的起源讲起,贯穿古埃及、古希腊、罗马艺术,再到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变革,细致梳理了艺术风格与技术的发展脉络。书中不仅分析了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还探讨了艺术与宗教、政治、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了艺术在塑造人类文明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对艺术史的深入剖析,作者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以理解和欣赏那些跨越时代的艺术杰作,以及它们对当代世界的持续影响。

《寻访河南百家博物馆:行走中原》

新年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河南,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坐拥160万件出土文物与百家博物馆,堪称“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本书精选河南81家代表性博物馆(含9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以“镇馆之宝”为线索,全景展现中原文明的璀璨辉煌。从9000年前的贾湖骨笛到商周青铜重器,从楚文化遗存到明清珍宝,作者亲赴实地拍摄,用600余幅高清图片与通俗解读,带领读者开启一场“纸上博物馆之旅”。书中更融入参观路线、展品亮点与历史背景,既是文博爱好者的收藏指南,也是深度探索河南文化的旅行攻略。透过文物,读懂中原;透过中原,读懂中国。

《中国古代漆器工艺与修复》

张岚 何锦章 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本书由上海博物馆原漆器鉴定与修复专家张岚先生著,他基于中国漆器历史的基础,综合最新考古发现和新的学术观点,对流传至今的漆器制造工艺、保护与修复方法等进行了叙述与示范。此书是目前为数不多的漆器研究著作,对文物保护工作者、漆器艺术爱好者、高等院校修复专业师生都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中国手工器物美学的传承研究》

戴雨享 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中国⼿⼯器物美学的传承研究》⼀书以系统性研究框架,围绕中国手工器物的美学渊源、⽂脉传承、⽂化美学因素的形成、⽂化审美⽐较研究,以及⼿⼯器物⽂化与当代器物美学的创新、当代⼿⼯器物美学的研究体系建构等⽅⾯,对⼿⼯器物美学的产⽣、形成、内涵、传承以及在当下的表现进⾏了详细的论述。

书中以“道器合一”为核心命题,通过梳理中国哲学中“道”与“器”的辩证关系,结合历史脉络与美学范畴,系统阐释了手工器物从技艺到精神、从实用到审美的文化内涵。书中既剖析了青铜器、瓷器等经典器物的哲学隐喻与社会功能,又提炼出工艺、功能、地域、情感、简约五大美学体系,并立足当代设计语境,揭示传统器物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器物不仅是承载“天人合一”宇宙观的载体,更是中华文明基因的具象化表达,为全球语境下的文化身份认同与设计创新提供了东方智慧的解决方案。

《实验•艺术史丛书(第一辑)》(全5卷)

李军 王玉冬 著

山东美术出版社

《实验•艺术史丛书(第一辑)》是一套深入探讨艺术史的学术前沿丛书。丛书强调世界“总体史”的视野,并提出更接近艺术史研究本质的新方法,旨在从跨文化、跨媒介的角度,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艺术史研究框架。

丛书的特点在于原创性和实验性,不同于同类书籍的单一视角,书中涵盖了多元地域、多元文化和多元历史背景下的艺术现象,力图呈现出一个相互影响和关联、融合性的艺术世界。它不仅讨论视觉艺术的物质形态,还反映了背后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等因素的复杂考量。其跨文化美术史研究方法,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教授领导,现为全球仅有的几个跨文化研究团队之一,显示了这套丛书在学术领域的开拓和引领作用。

本丛书的编排特点还在于其高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作者皆为艺术评论家和艺术史论家中的顶尖学者,研究内容深入细致,代表了艺术史前沿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丛书中的论述对传统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和对象进行了反思和拓展,尤其是对现代艺术史中单一媒介限制的突破。如《“耕织图”与世界——丝绸之路上的文艺复兴》通过丝绸生产和贸易的案例,挑战了西方艺术史中关于“中国风”影响的固有观念,揭示了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的互动和文艺复兴的另一面。

《最美中轴线》

政协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 编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北京中轴线,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中轴线之一,承载着八百年建都史的厚重积淀,展现了皇家文化和平民文化的交融。这条7.8公里(或随着城市发展延长至88.8公里)长的中轴线,纵贯南北,串联起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和街市,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摄影师们运用独特的视角和构图技巧,将中轴线上的建筑之美、发现之美、人文之美、生活之美等元素巧妙地融入画面之中。最美中轴线是一本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珍贵资料。它不仅展示了北京中轴线的壮丽景观和独特魅力,更传递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部作品集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实用书法教学十六讲》

王正良 著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王正良先生基于数十年书法研习经验,以深入浅出的笔触系统梳理了书法入门阶段的常见问题并逐一解答。全书以十六讲渐进式架构展开,既涵盖笔法解析、结体规律,又包含对书法审美体系与历史发展脉络的解读。作者将深厚的专业积淀转化为平易朴实的授课语言,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通过层层递进的课程设置,构建起从技法研习到美学认知的完整框架。这部兼具教学实用性与理论深度的著作,既可作为书法教师的教学参考指南,又能满足不同层次书法爱好者的研习需求。

《小兵张嘎》

徐光耀 原著

孟庆江 编绘

辽宁美术出版社

这本连环画以抗日战争时期的白洋淀为背景,生动描绘了聪明、勇敢的少年张嘎的成长历程。从天真烂漫的孩子到勇敢无畏的小兵,张嘎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最终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八路军战士。故事发生在一九四三年,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冀中平原白洋淀为背景,老钟叔为保护群众挺身而出被捕,奶奶为掩护八路军被日本鬼子杀害。嘎子为了给奶奶和老钟叔报仇,多次随队参加战斗,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抗日小英雄。本书通过张嘎的成长历程和英勇抗敌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热爱祖国、勇于担当。

《图说冀版连环画1950—2000》

田忠、赵世明 主编

河北美术出版社

本书以河北省内出版机构的连环画成果为核心,系统梳理了1950年至2000年间的冀版连环画发展历程,以近三千册1版1印连环画为研究依据,按年代划分篇章,全面展现其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书中通过大量的珍贵图片、翔实的文字解析及系统的表格归纳,深入剖析了河北美术出版社及其他河北省内出版机构在连环画领域的出版成就与历史脉络。本书首次以大规模、专业化的视角填补了出版领域的空白,既是对河北连环画半个世纪成果的权威总结,也为爱好者、收藏者及研究者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指南,兼具文献价值与收藏参考意义,同时以生动的形式向大众传递连环画承载的时代精神与文化使命,助力这一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继续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

《传世碑帖精粹》系列

安徽美术出版社 编著

安徽美术出版社

书法,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历经三千载岁月淬炼,从甲骨契刻的朴拙,到青铜浇铸的雄浑,再到简帛挥洒的飘逸,构筑起东方美学的巍峨殿堂,每一方碑碣、每一卷法帖,都是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凝聚着先贤的哲思与审美理想。

安徽美术出版社精心打造《传世碑帖精粹》系列。此套书法宝鉴以学术考据为基础,从先秦古韵到近代风华,广纳具有典范价值的碑帖佳作,遴选范围纵贯历史长河。此系列全面涵盖真、草、隶、篆、行五大书体,运用超清扫描与纳米级微喷工艺,让千年碑刻的细微纹理、褪色墨迹的层次都清晰呈现。

对于书法研习者来说,这套书不仅是绝佳的临摹范本,更是一座便携式书法博物馆。不同阶段的习书者都能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探寻自己的笔墨之路,延续中华书艺的传奇。

本期编辑: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责编:何慧婷

责校:吴胜蕊

审读:刘 琳

中州古籍出版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4-05 00:04 最后登录:2025-04-05 00:04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