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好北疆文化品牌,对于内蒙古办好两件大事,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既要深入挖掘北疆文化的和平性内涵,也要积极践行蕴含其中的开放包容精神 ●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汲取智慧和力量,积极反映时代要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时代新活力 □吕文利 马周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具体到内蒙古的文化建设工作中,总抓手就是建设北疆文化。打造好北疆文化品牌,对于内蒙古办好两件大事、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开展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就是要把北疆文化品牌擦得更亮、打得更响。 北疆文化这一鲜明的精神标识是紧密结合历史演进脉络与现实具体实际,创造性提炼的结果。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内蒙古地区一直处于交流对话、开放互鉴的最前沿。早在史前时期,该地区就出现了一些文化遗址,如大窑文化、萨拉乌苏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老虎山文化等,它们遍布在内蒙古不同区域,又与周边邻近地区保持着长期交流往来,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从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的龙,到赵宝沟文化的龙游云端图案,再到红山文化玉龙形象的转变,清晰地展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相互碰撞、融合,迸发出中华远古文明的火花,成为中华文化主根系中的重要一支。此后青铜文化时期,较重要的如夏家店下层文化也显示出内蒙古地区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保持着密切文化交流。广泛存在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鄂尔多斯青铜器,在吸收借鉴欧亚大陆上尤其是中原地区铸造工艺的基础上,形成富有草原游牧特征的青铜文化。可以说,史前时期内蒙古地区的这种文化交流,为这一地区多民族、大融合的发展趋势奠定了历史基调。 秦汉时期中原和北方地区通过贸易、和亲等方式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西汉昭君出塞促进汉朝与匈奴保持和平,呼韩邪单于主动归附汉朝,自愿接受汉朝的管辖,他们彼此之间相互认同,逐渐融为一体。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进一步推动隋唐时期的融合与统一。唐朝在相继打败突厥、铁勒后,重新统一了北方草原地区,并设置都护府、都督府和羁縻府州管辖回纥、突厥、契丹等大批南下归附的部落。少数民族首领为朝拜唐太宗,申请在大漠南北专门开辟一条道路,极大地便利了内蒙古地区与中亚、西亚甚至欧洲之间的交流。 辽宋夏金元时期,契丹、女真、党项等北方部族先后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权,书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新篇章。这一时期内蒙古地区更加鲜明地呈现出文化多元、相互学习的新样态。辽朝政权以内蒙古地区为统治中心,创立南北面官制度,统筹管理游牧与农耕两种不同文化,丰富了国家治理模式。此外,辽还与波斯、大食等国保持着密切商贸联系,并在上京城内设置同文馆、驿馆,方便各国使节和商旅往来。此时草原丝绸之路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北道和南道。以上京、中京、东京、西京、南京为主线,北道东起于西伯利亚高原,经蒙古高原向西,再经里海、黑海,直达东欧。南道东起辽海,沿燕山、阴山、天山北麓,西去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扩展了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全国空前大一统的元朝以上都、大都为中心,设置了帖里干、木怜、纳怜三条主要驿路,构筑了北通北方草原、西伯利亚,西经中亚、欧洲,东抵东北,南达中原的发达交通网络。元上都不仅是当时北疆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马可·波罗行纪》向西方详细介绍了元上都的宫廷生活和礼仪、蒙古人的生活习俗等。在当时还有很多类似于元上都这样的草原商贸城市,它们分布于蒙古草原的东部边缘地带,是东西方商贸交易的重要枢纽。明代中后期以土默特等部为代表的蒙古诸部积极南下,要求与明朝进行封贡互市,以求贸易往来。清朝实行盟旗制度、满蒙联姻、封爵等有效策略,将内蒙古地区纳入到高度一体化的政治体制之内。清朝中后期,大量内地人口突破长城限制,源源不断地进入内蒙古地区,形成了交错杂居、农牧并举的互嵌式发展局面。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内蒙古地区是草原丝绸之路、万里茶道的重要通道。这一地带出土的东罗马金币和萨珊王朝银币,以及琉璃器、波斯银执壶、景教墓顶石等带有大食、波斯文明印记的器物,都反映出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盛况。火药等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也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传播到了欧洲,从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明清时期,茶叶成为中俄贸易的重要物品,俄国使团、商队纷纷到中国进行贸易,开创了“彼以皮来,我以茶往”的贸易格局,形成万里茶道,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纽带与桥梁。这条路线起于福建武夷山,纵贯大半个中国,途经安徽、湖南、湖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向北延伸至贸易重镇恰克图后,继续向西延伸到莫斯科、圣彼得堡,直至欧洲其他地区。内蒙古是万里茶道的关键节点,也是茶叶贸易的重要中转地和集散地。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清代称多伦诺尔)号称“漠南商埠”,是万里茶道进入内蒙古的第一个门户。除了茶叶、皮毛、布匹、粮食、药材等日用百货往来于万里茶道,中西方的文化习俗、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不断传播,充分实现了东西方的人文交流。 承接历史、开创未来。如今,内蒙古自治区既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也是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作为中国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门户,内蒙古自治区多年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与蒙古国、俄罗斯等北部邻国持续加强经贸交流合作,不断增进文化交流与互鉴。口岸是对外开放的门户,2024年内蒙古全区口岸货运量突破1.2亿吨,全区口岸客运量突破500万人次,均创历史新高,二连浩特、满洲里、甘其毛都等地的口岸货运量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通过梳理北疆和平发展、开放互鉴的演进历程可知,北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不同文化之间的和平交流、互通有无。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既要深入挖掘北疆文化的和平性内涵,也要积极践行蕴含其中的开放包容精神。这对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贯穿一条主线、办好两件大事、闯新路进中游,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立足北疆文化的和平性,有利于增强对外开放能力,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内蒙古外接俄罗斯、蒙古,是祖国的“北大门”,有4200多公里边境线,具有发展沿边开放的独特优势。内蒙古在中国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承担着与周边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广泛交流的重要使命。草原丝绸之路、万里茶道的形成与发展既是立足北疆文化和平性的实践结果,也是积极践行中华文明和平性精神的体现。近些年,内蒙古着力打造我国内陆开放高地和沿边开放重要支点,高质量建设满洲里、二连浩特等口岸,把开放触角延伸到中亚、东北亚乃至欧洲和全世界。在此过程中所彰显的和平互动、无问西东的精神,不仅有助于北疆地区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也有利于扩大中华文明的辐射面、影响力。 发挥北疆文化的包容性精神,为中华文明的壮大增添更多的文化因子。北疆文化的形成、发展清晰地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文化的包容性与多样性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品质。内蒙古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和丰富人文资源,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在内蒙古地区漫长的历史演变历程中相互滋养、相互促进,促使内蒙古地区形成交融共生、多元一体的文化发展格局。越包容,就越会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北疆大地上的多种文化在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良好氛围中,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也促进内蒙古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正确认知和高度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北疆文化这种择善而从、求同存异的宽阔气度有助于国家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加强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丰富中华文明厚重的历史底蕴。 践行北疆文化的开放性,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北疆文化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域文化,是在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和实践中孕育、繁荣起来的。北疆文化所展现的开放自信的姿态就是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优秀品格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推进北疆文化建设,要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汲取智慧和力量,积极反映时代要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时代新活力。 (作者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