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盛茶道

当前位置: 汉盛茶道 > 品牌故事 > 文章页

【橙美文】佛教与茶

时间:2025-03-13 06:50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58 次
佛教对饮茶很讲究。唐时寺院,有专门的“茶堂”,是禅僧讨论教义、招待施主和品茶之处;堂内有“茶鼓”,是召集僧众饮茶所击之鼓;有“茶头”,负责煮茶、献茶;寺院前有数名“施茶僧”,是为众人端茶倒水的服务人员。佛寺里的茶叶被称作“寺院茶”,按照佛教规制还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

【橙美文】佛教与茶

安徽商报

张雪子

2024-12-16 09:38:36

佛教对饮茶很讲究。唐时寺院,有专门的“茶堂”,是禅僧讨论教义、招待施主和品茶之处;堂内有“茶鼓”,是召集僧众饮茶所击之鼓;有“茶头”,负责煮茶、献茶;寺院前有数名“施茶僧”,是为众人端茶倒水的服务人员。佛寺里的茶叶被称作“寺院茶”,按照佛教规制还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普茶”;化缘乞食的茶,称作“化茶”。据说,虔诚的佛教徒总以鲜花一束、清茶一杯奉献于佛前。明代乐纯著《雪庵清史》介绍居士“清课”包括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做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等。“煮茗”居第二,列于“奉佛”“参禅”之前,足以说明茶在佛事中的地位。

茶是清欢。以极简易的方式,激荡起欢喜心。在精神层面上,茶道提倡的清雅、超脱、俭德、精行,暗合佛性之道。在物质较为贫乏的时候,以静默和虔诚方式煎煮香茗,将注意力集中于过程之中,观察茶水的变化,潜心嗅闻茶香飘逸,让心灵变得安静从容,的确于修行有益。

世俗也有茶叶崇拜,视茶叶为神圣和高贵之物。诸多茶乡在新茶采摘之时,都会有一些庄重的仪式和习俗:天破晓时,鼓乐齐鸣,载歌载舞,敬天地,叩鬼神,拜四方;采茶入园,须提前三天禁葱、姜、蒜、韭菜等,还必须随身带着一罐水,用来清洗指甲和手指,怕污染了茶;更有甚者,还要求采茶者必须是处女……诸多禁忌,意在说明茶的珍贵、洁净和神圣。历史上一些贡茶采摘,过了春节,朝廷就派钦差赶赴茶区,专司监制、鉴定。有的地方为了讨得皇帝的喜欢,更是制定各种规矩,比如要求采摘女子不许用手,只能用金剪刀剪,等等。一旦茶叶制成,即备上等骏马日夜兼程赶赴京城。难怪乾隆当年尝得好茶后,一时大发诗兴:“天生丽质难自弃,离鼻三尺奇香来。”

讲究可以,崇拜也可以,若过分耽入,甚至沉湎其中,便是入了魔道。

好茶一旦入宫,森严壁垒,就如同入了宫的少女一样,生命已不复存在。“一入宫门深似海”,茶入宫中,有以海水泡茶之感,那不是让茶活,而是让茶死去。

佛教传入中国,时代背景是印度孔雀王朝的兴起。阿育王统一印度后,建立孔雀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必须有可以倚仗的文化,底层出身的阿育王,在印度等级森严的社会环境中长大。阿育王不喜欢尊卑有序等级分明的婆罗门教,于是立众生平等的佛教为国教,有意识加以输出,这是佛教得以广泛流传的国际背景。

佛教在中国获得巨大成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佛教传入中国后没多久,中国就像印度一样陷入了长时间的动乱和分裂,无权力打压和钳制,是为天时;传播路线主要在少数民族居住的西域,是为地利;北方胡人视佛教为同类,南方士族以佛教为知音,是为人和。有此“天时、地利、人和”,佛教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

中国此前没有救世主的观念,祆教(拜火教)、佛教进入中国后,教义中都有救世主观念。中国人很惊奇,人还可以解脱生死的?出于对永生的好奇和希望,中国对外来宗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人是农耕民族,崇尚中庸,不爱走极端,对于佛教完全的出世行为,自然不赞同,不过对于佛教当中的出世观点,还是能够认可的。佛教有着很高的智慧,也对中国知识人的胃口。至于普通民众,更喜欢的,是佛教中的平等精神,以及轮回的观念。轮回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希望,意味着翻身和扳本。

佛教中国化最成功的,其实是本土化的禅宗一派。禅宗很特别,不太注重佛教的经义和经文,强调直觉,主张借助公开的问答和讨论来获得对佛教教义的领悟。禅宗这么做,有渊源,典故来自《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后来的《五灯会元》有转述:说的是有一次佛祖释迦牟尼在灵鹫山上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将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了佛祖,佛祖拈花示众,众佛全都默然不解含义,此时,只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然一笑。于是释迦牟尼当众宣布说:我有一部超脱生死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将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授予摩诃迦叶。然后,释迦牟尼将自己平常所用的衣钵传给了摩诃迦叶,这就是“拈花一笑”之后,“衣钵真传”的典故由来。迦叶于是成为禅宗第一代祖师。

迦叶微笑,是会心的笑。说明与佛陀之间,彼此明白,心领神会。佛陀是否拈花,拈什么花,不重要;重要的,是佛陀和迦叶之间的默契和共情。

“拈花微笑”是一个谜,是一个美好的谜;每一朵花,都是一个“谜”。苏东坡有诗云: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川端康成则说的更好:如果一朵花很美,那么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活下去。

以心灵跟花对语,以之观照,是一种暗妙,也是灵魂的滋养。

(赵焰)

佛教对饮茶很讲究。唐时寺院,有专门的“茶堂”,是禅僧讨论教义、招待施主和品茶之处;堂内有“茶鼓”,是召集僧众饮茶所击之鼓;有“茶头”,负责煮茶、献茶;寺院前有数名“施茶僧”,是为众人端茶倒水的服务人员。佛寺里的茶叶被称作“寺院茶”,按照佛教规制还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普茶”;化缘乞食的茶,称作“化茶”。据说,虔诚的佛教徒总以鲜花一束、清茶一杯奉献于佛前。明代乐纯著《雪庵清史》介绍居士“清课”包括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做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等。“煮茗”居第二,列于“奉佛”“参禅”之前,足以说明茶在佛事中的地位。茶是清欢。以极简易的方式,激荡起欢喜心。在精神层面上,茶道提倡的清雅、超脱、俭德、精行,暗合佛性之道。在物质较为贫乏的时候,以静默和虔诚方式煎煮香茗,将注意力集中于过程之中,观察茶水的变化,潜心嗅闻茶香飘逸,让心灵变得安静从容,的确于修行有益。世俗也有茶叶崇拜,视茶叶为神圣和高贵之物。诸多茶乡在新茶采摘之时,都会有一些庄重的仪式和习俗:天破晓时,鼓乐齐鸣,载歌载舞,敬天地,叩鬼神,拜四方;采茶入园,须提前三天禁葱、姜、蒜、韭菜等,还必须随身带着一罐水,用来清洗指甲和手指,怕污染了茶;更有甚者,还要求采茶者必须是处女……诸多禁忌,意在说明茶的珍贵、洁净和神圣。历史上一些贡茶采摘,过了春节,朝廷就派钦差赶赴茶区,专司监制、鉴定。有的地方为了讨得皇帝的喜欢,更是制定各种规矩,比如要求采摘女子不许用手,只能用金剪刀剪,等等。一旦茶叶制成,即备上等骏马日夜兼程赶赴京城。难怪乾隆当年尝得好茶后,一时大发诗兴:“天生丽质难自弃,离鼻三尺奇香来。”讲究可以,崇拜也可以,若过分耽入,甚至沉湎其中,便是入了魔道。好茶一旦入宫,森严壁垒,就如同入了宫的少女一样,生命已不复存在。“一入宫门深似海”,茶入宫中,有以海水泡茶之感,那不是让茶活,而是让茶死去。佛教传入中国,时代背景是印度孔雀王朝的兴起。阿育王统一印度后,建立孔雀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必须有可以倚仗的文化,底层出身的阿育王,在印度等级森严的社会环境中长大。阿育王不喜欢尊卑有序等级分明的婆罗门教,于是立众生平等的佛教为国教,有意识加以输出,这是佛教得以广泛流传的国际背景。佛教在中国获得巨大成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佛教传入中国后没多久,中国就像印度一样陷入了长时间的动乱和分裂,无权力打压和钳制,是为天时;传播路线主要在少数民族居住的西域,是为地利;北方胡人视佛教为同类,南方士族以佛教为知音,是为人和。有此“天时、地利、人和”,佛教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中国此前没有救世主的观念,祆教(拜火教)、佛教进入中国后,教义中都有救世主观念。中国人很惊奇,人还可以解脱生死的?出于对永生的好奇和希望,中国对外来宗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人是农耕民族,崇尚中庸,不爱走极端,对于佛教完全的出世行为,自然不赞同,不过对于佛教当中的出世观点,还是能够认可的。佛教有着很高的智慧,也对中国知识人的胃口。至于普通民众,更喜欢的,是佛教中的平等精神,以及轮回的观念。轮回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希望,意味着翻身和扳本。佛教中国化最成功的,其实是本土化的禅宗一派。禅宗很特别,不太注重佛教的经义和经文,强调直觉,主张借助公开的问答和讨论来获得对佛教教义的领悟。禅宗这么做,有渊源,典故来自《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后来的《五灯会元》有转述:说的是有一次佛祖释迦牟尼在灵鹫山上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将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了佛祖,佛祖拈花示众,众佛全都默然不解含义,此时,只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然一笑。于是释迦牟尼当众宣布说:我有一部超脱生死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将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授予摩诃迦叶。然后,释迦牟尼将自己平常所用的衣钵传给了摩诃迦叶,这就是“拈花一笑”之后,“衣钵真传”的典故由来。迦叶于是成为禅宗第一代祖师。迦叶微笑,是会心的笑。说明与佛陀之间,彼此明白,心领神会。佛陀是否拈花,拈什么花,不重要;重要的,是佛陀和迦叶之间的默契和共情。“拈花微笑”是一个谜,是一个美好的谜;每一朵花,都是一个“谜”。苏东坡有诗云: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川端康成则说的更好:如果一朵花很美,那么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活下去。以心灵跟花对语,以之观照,是一种暗妙,也是灵魂的滋养。(赵焰)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4-03 11:04 最后登录:2025-04-03 11:04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