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明松《中外设计史》下篇|第八章后现代艺术设计 2025-03-22 19:14 发布于:四川省 一、后现代相关概念解析 后现代的多元含义:在社会经济文化领域,指西方六七十年代后的后工业社会时期、消费文化及年轻群体生活方式,其思维具叛逆性;在哲学艺术领域,是一种审美创作风格,重趣味轻松、轻严肃真实。 后现代主义设计界定:广义涵盖现代主义之后多种风格;狭义指 60 年代末后在特定文化背景下,设计语义含糊、重娱乐感官等,有别于现代主义设计。 二、国际主义运动剖析 特点与演变:承自现代主义,形式简单等但设计目的转变,成资本主义企业象征并主导世界设计,使城市趋同。 面临的挑战:新生代因消费变化和心理需求求新求变,厌烦其单调;社会与环境学家批评其破坏环境、人文,参与商业误导消费、破坏资源与文化,引发装饰主义萌芽和新设计探索。 三、后现代主义设计特质 设计语言变革:反现代主义 “功能决定形式” 和 “少则多”,主装饰达丰富,用历史装饰,色彩材料绚丽大胆,形式多元模糊。 本质与局限:批判现代主义形式,未涉思想内涵,形式活泼但思想薄弱,难取代现代主义。 第二节后现代建筑设计一、后现代主义建筑 理论基础与代表人物:罗伯特・文丘里是领军者,其著作奠定历史主义、象征大众化等理论倾向,推动对装饰与历史元素的重视。 设计特征:具历史主义、折中主义(文脉主义)、装饰主义、娱乐大众化及隐喻特征,内核仍基于现代主义结构材料,是现代主义的装饰性拓展。 代表作品:文丘里母亲住宅开启先河;菲利普・约翰逊的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总部大厦获企业认可;还有汉斯・霍莱因的奥地利旅游局、迈克・格里夫斯的波特兰公共服务中心大厦等,各有特色且引发争议。 二、解构主义建筑 理论起源与核心理念:源于对结构主义的反对,强调建筑局部独立性,以 “旋转” 等方法解构现代主义,虽外观凌乱但有内在理性。 代表设计师及作品:弗兰克・盖里是先驱,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等作品破碎重组空间;彼得・艾森曼的威克斯奈视觉艺术中心等也体现解构特征;扎哈・哈迪德的维特拉家具厂消防站等在中国也有项目。 三、高技派建筑 风格特点与材料运用:兴起于 60 - 70 年代,摒弃传统材料,崇尚新技术与机械美,裸露结构部件,采用系统设计与预制装配,融入人性化考量。 代表设计师及作品:理查德・罗杰斯与伦佐・皮亚诺的蓬皮杜中心、诺曼・福斯特的汇丰银行大厦等,以及让・努瓦尔的阿拉伯世界研究院,均展示高技派的技术美学与创新空间设计。 四、新现代主义建筑 设计原则与发展方向:延续现代主义理性功能原则并赋予新象征意义,是现代主义的再发展,受新一代喜爱。 代表设计师及作品:以 “纽约五人” 等为代表,贝聿铭的诸多作品融合功能、几何与文化艺术;西萨・佩里、里查德・迈耶等也各有佳作,体现现代与文化融合及理性内核。 第三节后现代产品设计一、“高科技” 风格 风格内涵与起源:强调高技术工业特性与高品位,源于建筑设计,将技术成分夸张为工业化象征符号,应用于家具等产品设计。 代表设计师及作品:安德里斯・威伯、罗德尼・金斯曼、玛利奥・博塔、苍松四郎、诺曼・福斯特等,其作品如 “Omstack” 餐椅、“第二” 椅、“月亮高悬” 椅、“诺莫斯” 桌等,体现科技与现代主义结合,注重结构美与材料美。 二、“过渡高科技” 风格 风格特点与文化关联:戏谑工业化与高科技,对材料工艺荒诞组合、细节粗糙处理,具讽刺叛逆性,与朋克等文化相关,多为小众艺术作品。 代表设计师及作品:罗恩・阿拉德、盖当诺・佩西、丹尼・莱恩等,作品如 “流浪者” 椅、“混凝土” 音响、“桑索尼杜” 桌、“伊特鲁里亚” 椅等,展现对现代主义和高科技的反讽。 三、“阿基米亚” 和 “孟菲斯” 风格 “阿基米亚” 工作室:以激进设计用鲜艳色彩等达装饰效果,发展激进主义设计。 “孟菲斯小组”: 以娱乐戏谑方式设计,具开放性,重视心理文化功能、人文涵义,肯定装饰,崇尚变化。代表作品如 “卡尔顿” 书架、“First” 扶手椅、“都柏林” 沙发等,受青年喜爱但产量少。 四、后现代主义风格 风格界定与来源:狭义上从后现代建筑衍生,融合历史古典元素,具折中等特征。 代表设计师及作品:文丘里、诺伯特・伯尔戈夫、霍尔格・谢尔、汤姆・迪克松、汉斯・霍莱因、菲利浦・斯塔克等,作品如 “齐彭代尔” 式座椅、F1 书桌、“S” 椅、“W.W.” 凳等,体现后现代主义特点,部分兼具商业与艺术价值。 五、减少主义风格 风格特征与联系:追求极端简单,与极少主义艺术相关。 代表设计师及作品:“宙斯” 设计集团、菲利普・斯塔克、苍松四郎等,作品如 “Poltroncina” 扶手椅、“Tippy Jackson” 桌、金属椅等,造型极简且具独特美感。 六、建筑风格与微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借鉴建筑样式方法设计家具,如阿尔多・罗西的 “Cabinadell'Elba” 系列衣橱、O・M・恩格斯的家具系列,体现建筑特征。 微建筑风格:援引后现代建筑风格至小产品,色彩几何图案华丽,类似装饰艺术运动风格。代表作品如盖当诺・佩西的 “纽约的日落” 沙发、迈克・格里夫斯的 “Plaza” 梳妆台等,阿莱西公司相关设计推动其发展。 七、微电子风格 形成因素与特点:与技术发展紧密相关,将多学科技术统一,产品小型、简洁、功能强。 企业与产品案例:西门子、索尼等企业及摩托罗拉、诺基亚、苹果等公司产品,如各代手机、音乐播放器等,体现微电子风格的发展演变。 第四节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一、后现代主义设计倾向的视觉传达设计 风格特征与起源:受建筑及后现代思潮影响,反对国际主义平面设计,具多元化倾向,融合多种元素,设计态度轻松随意。 代表设计师及作品:罗斯玛丽・蒂西、斯特夫・奇斯勃勒、沃尔夫冈・温加特、杰米・里德、格特・邓巴、田中一光等,其作品如勒兹印刷公司广告、《各个国家的国家》招贴、“艺术荣耀” 展览海报、“性手枪” 专辑形象、“荷兰节” 招贴、《日本舞蹈巡回展》海报等,打破传统规则,展现后现代特色。 二、数码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 技术推动与变革:计算机技术促使设计数码化,苹果麦金托什机带来新探索契机,改变版面设计方式。 代表设计师及作品:阿普里尔・格雷曼、内维尔・布罗迪、“何不联盟”、鲁迪・范德伦斯与朱赞纳・利科、大卫・卡森、“青色” 平面设计小组等。作品如《这有意义吗?》、《面孔》杂志封面、“斯米诺伏特加” 广告、《移居者》杂志封面、《激光枪》封面、“第一届国际诗歌节” 海报等,运用数码技术,融合多元风格,创造新颖版面效果。 第五节小结一、后现代艺术设计总体概述 涵盖 20 世纪 70 年代起有别于现代主义设计的新设计,涉及建筑、产品、视觉传达等多领域,呈现多元化探索态势。 二、后现代建筑设计分类与特点 后现代主义建筑:具历史主义、折中主义、装饰主义、娱乐大众化及隐喻特征,代表如文丘里等,设计融合历史与现代,打破现代主义单一性。 解构主义建筑:用 “旋转” 等方法解构现代主义,外观凌乱但有内在理性,以盖里为代表,创造破碎重组空间形态。 高技派建筑:摒弃传统材料工艺,崇尚新技术机械美,注重系统设计与人性化,罗杰斯、福斯特等设计师作品体现其特色。 新现代主义建筑:遵循现代主义基本原则并赋予新象征意义,贝聿铭、佩里等设计师将功能与文化象征融合。 三、后现代产品设计风格多样呈现 包含 “高科技”“过渡高科技”“阿基米亚和孟菲斯”“后现代主义”“减少主义”“建筑与微建筑”“微电子” 等风格,各风格在材料、形式、功能、装饰等方面独具特点,反映不同设计理念与追求。 四、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阶段分明 后现代主义倾向阶段:反对国际主义平面设计,融合多元元素,风格轻松随意,多位设计师作品突破传统版式与构图规则。 数码时代阶段:计算机技术推动设计数码化,改变版面设计,设计师利用新技术探索新形式,创造独特视觉效果与信息传达方式。 课后思考1、现代主义受到质疑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哪些启示?答案: (1) 现代主义受到质疑主要有以下原因: 设计目的的转变:现代主义设计初衷是为大众服务,注重功能和节约,但在战后发展成国际主义设计运动后,其原本为实现功能目的而采用的简洁、反装饰等手段变成了设计的目的本身。例如,现代主义建筑中形式简单、反装饰性、高度理性化和系统化的特点,在国际主义设计中被过度强调,使得建筑在世界各地呈现出千篇一律的风格,忽略了不同地域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 消费市场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六七十年代消费主义的盛行,产品极大丰富,消费者的需求和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产品的基本功能和经久耐用,而是更追求设计的日新月异、个性化和装饰性。国际主义设计单调的风格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多样化和心理满足的需求,例如在日用品设计方面,塑料的普及使产品变得廉价且丰富多样,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具有独特设计和装饰的产品。 社会与环境问题的凸显:社会学家和环境学家指出,国际主义设计的单一技术特征带来了诸多负面后果。一方面,它破坏了城市的美学和生态环境,将都市变成了玻璃幕墙和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使传统的人文、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们生活在缺乏个性和情感的环境中,导致心理上的隔阂与冷漠;另一方面,国际主义设计参与商业活动,诱导人们过度消费,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同时也使各地的本土建筑和造物文化逐渐消失。 (2) 这些原因给我们带来以下启示: 关注设计的本质与目的:设计应始终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核心,不能偏离最初的服务大众的宗旨,要在注重功能的同时,兼顾用户的情感、心理和审美需求,避免形式主义的过度发展。 适应市场与社会的动态变化:设计师需要敏锐地捕捉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设计理念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市场和社会环境,使设计具有时代性和适应性。 重视设计的社会责任:设计不仅仅是创造美观和实用的物品,还应考虑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保护和传承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避免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 2、后现代建筑设计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各自的代表作品和设计特征是什么?答案: 后现代建筑设计主要包括后现代主义建筑、解构主义建筑、高技派建筑及新现代主义建筑等类型,各自的代表作品和设计特征如下: (1)后现代主义建筑: 代表作品:罗伯特・文丘里为母亲设计的位于美国费城栗子山的住宅、菲利普・约翰逊与约翰・伯吉设计的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总部大厦、迈克・格里夫斯设计的波特兰公共服务中心大厦、查尔斯・摩尔设计的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等。 设计特征:具有历史主义、折中主义(文脉主义),从历史中抽取、混合、拼接元素;秉持装饰主义立场,采用大量历史装饰;持有娱乐、艳俗、大众化态度;具有隐喻特征。其内核仍基于现代主义的结构、材料和建造方法,是对现代主义的装饰性发展,外观体现装饰与现代特征混合。 (2)解构主义建筑: 代表作品:弗兰克・盖里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跳舞的房子”、魏斯曼艺术博物馆、理查德・B・弗希尔表演艺术中心、洛杉矶的迪士尼音乐厅、比克曼大厦等;彼得・艾森曼的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威克斯奈视觉艺术中心、大哥伦布市会议中心等;扎哈・哈迪德的维特拉家具厂消防站、广州歌剧院、望京 SOHO 等。 设计特征:受解构主义哲学影响,认为建筑局部有独立性,通过 “旋转”“移位”“重叠”“偏移” 等方法对现代主义进行 “解构”,在三维上使建筑呈现看似凌乱怪异的形态,但仍保持一定的精确性和理性,其 “母语” 是理性的,只是在基础上进行 “畸变” 或使直线 “弯曲”。 (3)高技派建筑: 代表作品:理查德・罗杰斯和伦佐・皮亚诺合作设计的法国巴黎 “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罗杰斯设计的法国斯特拉斯堡欧洲人权法院;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大厦、瑞士再保险总部大楼;让・努瓦尔设计的法国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院等。 设计特征:摒弃传统建筑材料如砖石、木材和混凝土,采用高强钢、硬铝、新型玻璃和塑料等新材料,崇尚新技术的 “机械美”,将梁架、结点、构件、管道、缆线等局部和细节裸露在外,展示科技之美。在建造方法上主张系统设计、参数设计和预制装配化标准构件,创造灵活可变空间,同时融入人性化考量,贴近人们生活方式。 (4)新现代主义建筑: 代表作品:西萨・佩里设计的太平洋设计中心;贝聿铭设计的华盛顿的国家艺术博物馆东厅、香港中银大厦、德克萨斯的达拉斯的莫顿・迈耶逊交响音乐中心、法国卢浮宫前的 “水晶金字塔”、北京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新馆等;里查德・迈耶的法兰克福的装饰艺术博物馆、巴黎的戛纳总部大厦、亚特兰大的艺术博物馆项目、保罗・盖蒂中心等。 设计特征:遵循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功能主义、减少主义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根据新需求加入简单形式的象征意义,作品兼具现代主义严谨特点和独特的个人或文化象征特性,严肃中见活泼,变化中有严谨,体现现代主义的未来发展方向。 3、简述后现代产品设计的主要类型及各自特征。答案: 后现代产品设计主要有以下类型及特征: (1)“高科技” 风格: 特征:强调高技术工业特性,运用现代材料与加工技术并夸张表现,突出机械结构与工业美学价值,追求高品位,部分产品在功能性与舒适性上有所妥协。 示例:罗德尼・金斯曼 1971 年设计的 “Omstack” 餐椅,使用镀铬和瓷漆金属及环氧树脂材料,造型简练且装配简单;玛利奥・博塔 1982 年设计的 “第二” 椅,采用泡沫塑料和金属材料,以锐利角度和焊接感体现结构美;诺曼・福斯特 1987 年设计的 “诺莫斯” 桌,融合玻璃、镀铬金属等,展现几何造型与高科技结构美。 (2)“过渡高科技” 风格: 特征:对工业化和高科技进行戏谑调侃,将现代材料与工艺荒诞组合,制造不和谐反美学形式,表达对高技术的负面情绪,多为小众艺术作品,商业量产较少。 示例:罗恩・阿拉德 1981 年设计的 “流浪者” 椅,用废弃汽车座椅与脚手架金属管组合;1985 年设计的 “混凝土” 组合音响,以粗糙混凝土外壳包裹精细音响设备;盖当诺・佩西 1987 年设计的 “桑索尼杜” 桌,钢板桌面有不规则尖角与伸出钢丝。 (3)“阿基米亚” 和 “孟菲斯” 风格: 特征:以娱乐、戏谑手法设计,反对设计固有观念,重视心理文化功能与人文涵义,大量采用艳丽装饰板与对比色彩,创造新奇形式,强调装饰性与变化性。“阿基米亚” 工作室使日用消费品具 “庸常性” 美学装饰;“孟菲斯小组”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示例:“孟菲斯小组” 中索特萨斯 1981 年设计的 “卡尔顿” 书架,外形独特、色彩斑斓;米歇尔・德・卢奇 1983 年设计的 “First” 扶手椅,以圆形构成且色调控制独特;马可・扎尼尼 1981 年设计的 “都柏林” 沙发,采用红、绿、蓝整块对比色。 (4)后现代主义风格: 特征:从后现代建筑衍生,融合历史古典元素,具折中性、模糊性、娱乐性和装饰性,体现仿生或隐喻特点,部分产品兼具商业与艺术价值。 示例:文丘里为诺尔公司设计的系列座椅,如 1984 年的 “齐彭代尔” 式座椅,模仿 18 世纪样式且材料廉价艳丽;诺伯特・伯尔戈夫 1985 年设计的 F1 书桌,采用多种材料组合成复古形态;菲利浦・斯塔克设计的 “W.W.” 凳,外形奇异如生物体;阿莱西公司的诸多产品,如亚历山大・梦迪尼 1994 年设计的 “ANNA G” 瓶塞钻,造型可爱幽默。 (5)减少主义风格: 特征:追求极端简单美学,与极少主义艺术相关,线条和表面简化到极致,色彩单纯,形式典雅,在简约中追求丰富视觉效果。 示例:毛里佐・佩里加利 1984 年设计的 “Poltroncina” 扶手椅,以黑漆条钢为主搭配橡胶护套;菲利普・斯塔克 1985 年设计的 “Tippy Jackson” 桌,涂漆钢管与金属薄板结合且可折叠;苍松四郎 1985 年设计的金属椅,黑色涂漆型钢框架搭配金属网。 (6)建筑风格与微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特征:应用于家具设计,借鉴建筑样式与设计方法,造型类似建筑形态,注重整体形态塑造,部分考虑色彩与花纹创新。 示例:阿尔多・罗西 1980 - 1982 年间设计的 “Cabinadell'Elba” 系列衣橱,采用古代建筑造型并搭配新色彩条纹;O・M・恩格斯 1983 年设计的家具系列,从日本传统建筑获取灵感,造型方正规则。 微建筑风格特征:将后现代建筑风格引入小产品设计,采用鲜亮色彩、几何图案与华丽材料,类似装饰艺术运动风格,注重产品的装饰性与象征意义。 示例:盖当诺・佩西 1980 年设计的 “纽约的日落” 沙发,由高低不同部件组成,造型如摩天大楼,背后有红色半圆形靠垫,营造独特视觉效果。 迈克・格里夫斯 1981 年设计的 “Plaza” 梳妆台,具有缩小版历史建筑符号暗示,装饰性尖顶、灯泡等元素丰富。 阿莱西公司相关产品,如阿尔多・罗西设计的 “La Conica” 咖啡机,圆柱、锥体组合形似威尼斯圣马可广场钟楼;理查德・萨伯设计的 “9091” 不锈钢水壶,有罗马式建筑穹顶特征;迈克尔・格里夫斯设计的咖啡具和茶具,形态如古代建筑,表面抛光肋纹样式,足部乌木并附仿象牙把手等。 (7)微电子风格: 特征:由微电子技术发展驱动,与设计观念和人文思潮关联不大。注重将设计功能、人体工程学、材料科学、显示技术和微型化技术统一,产品呈现小型、简洁、功能强大、便于使用等特点。 示例:早期如 1982 年摩托罗拉公司的 “DynaTAC8000X” 便携式移动电话,虽相对较重但开启移动电话小型化进程;1998 年诺基亚公司的 “NOKIA 6160” 手机,更小巧实用且带显示屏;苹果公司的产品如 2005 年第一代 “ipod shuffle” 音乐播放器,简约轻便、存储量大且操作方便,后续产品延续类似风格;还有如今的大屏幕智能手机,集成多种功能,体现了微电子风格下电子产品的集成化与多功能化发展趋势。 4、举例说明“孟菲斯”风格的设计特征,我们从中能借鉴哪些设计理念?答案: “孟菲斯” 风格的设计具有以下特征,并能为我们提供相应的借鉴: (1) 设计特征: 开放性的设计观:反对任何限制设计思维的固有观念,认为世界是通过感性认识的,设计只是一种假设,没有确定性,只有可能性。例如马索尼・乌蒙达 1981 年设计的 “‘依屋’拳击台”,背离了其名称所代表的传统功能,演变成了一个可以休息、聊天或睡觉的多功能家具,突破了常规的设计思维定式。 重视心理与文化功能:“孟菲斯” 成员认为功能包括心理与文化的满足,且更重视后者。如索特萨斯 1981 年设计的 “卡尔顿” 书架,形态外张、色彩斑斓,摆脱了人们对书架的传统印象,不仅具有存放书本的实用功能,还能以其独特的外形和色彩激发阅读的兴趣,成为一个具有抽象美感的准艺术品,满足了使用者的心理和文化需求。 强调产品的人文涵义:设计师认为产品是信息载体,承载着阶层或文化情趣的隐喻符号,因此非常在意材料的表现力,对材料的真实感并不在意。比如埃托・索特萨斯 1981 年设计的 “卡萨布兰卡” 餐柜,其多块张牙舞爪的搁板功能不明,外表采用带有抽象花纹的装饰层压塑料贴面,这种 “俗气” 的艳丽色彩与艺术式造型体现了一种新鲜与年轻的气息,传达出独特的人文内涵。 肯定装饰:反对现代主义 “一切与功能无关的装饰都是犯罪” 的口号,重拾装饰价值。在设计上多采用布满表面的抽象图案,色彩运用上喜欢把反差很大的色块并置。例如马可・扎尼尼 1981 年设计的 “都柏林” 沙发,其椅面、扶手、靠背分别采用了整块的红、绿、蓝色对比,大胆而突兀,营造出一种风趣、诙谐的情调。 崇尚变化,探索全新形式语言:弱化实用功能,追求新奇与变化。如彼特・肖尔 1981 年设计的 “Brazil” 桌子,桌面是尖锐的三角形木板,下面由弧形、三角等几何形木块支撑,色彩艳丽柔和,蓄意减弱了产品的功能性,突出了装饰意味和独特的形式感。 (2) 可借鉴的设计理念: 打破思维局限:在设计过程中,不应被传统的设计规则和观念所束缚,要勇于尝试新的设计方向和可能性,以开放的心态去探索不同的功能和形式组合,满足现代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关注用户情感体验:除了满足产品的基本功能外,更应注重产品对用户心理和文化层面的影响,通过设计赋予产品情感和文化价值,使产品与用户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提升用户的使用满意度和产品的附加值。 挖掘材料的隐喻与象征:学会运用材料的各种特性,不仅仅是其物理性能,更要挖掘其在文化、情感和审美方面的潜力,使材料成为表达设计理念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增强产品的独特性和表现力。 装饰的创新运用:重新认识装饰在产品设计中的作用,巧妙地运用装饰元素来丰富产品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氛围,但要避免过度装饰而导致的繁杂和低俗,注重装饰与整体设计的和谐统一。 追求形式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形式语言,以独特的造型和色彩组合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使产品在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但也要在创新的同时兼顾产品的基本使用功能和生产可行性。 5、具有后现代主义设计倾向的视觉传达设计的设计特征是什么?代表设计师及其作品有哪些?答案: 具有后现代主义设计倾向的视觉传达设计具有以下特征,并涌现出了一批代表设计师及其作品: (1)设计特征: 反对现代主义平面设计:批评以瑞士为代表的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过于功能化、准确和单一,试图打破其规则和秩序。 多元化元素运用:自由运用混合图像、灵活的版面风格以及复杂的构成形式,融合装饰、象征、波普、历史或照片综合等多种元素,使设计呈现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 设计态度随意:具有轻松、娱乐、模糊、直觉、随意甚至散漫的特征,摆脱了传统设计的严谨和拘束,更注重情感和创意的表达。 (2)代表设计师及作品: 罗斯玛丽・蒂西:1964 年为勒兹印刷公司设计的广告,将标题、正文等基本符号随意堆叠,打破国际主义版面风格的对齐排列方式,以细线时隐时现吸引视线,促使观者心理上补充线条,形成独特视觉感受。 斯特夫・奇斯勃勒:1976 年设计的《各个国家的国家》招贴,把成百张移民肖像照片以无严谨规律的方式组成复杂形状,通过照片的点状聚散象征美国的移民特性,体现出对传统排版的突破。 沃尔夫冈・温加特:在约 1976 - 1977 年设计的 “艺术荣耀” 展览海报中,把各种图片、图形和文字复杂拼合在深度不一的空间,打乱网格结构,吸引观众主动寻找信息;1979 年的展览招贴采用正片和负片并置叠加,运用多种对比手段形成活泼构图;1984 年为巴塞尔格韦伯博物馆设计的展览海报,使用断裂错位图像拼接,加入装饰性元素并将文字置于非视觉中心底部,破坏隐含网格秩序等,展现出后现代主义版面设计的探索。 杰米・里德:作为朋克乐队 “性手枪” 的平面设计师,1976 年为《英国混乱》专辑设计的形象,以撕裂的英国国旗、别针和凌乱字体组合,展现叛逆反理性特征;1992 年设计的《英国巫术》唱片封套,将神秘元素随意组合,色彩绚丽离奇,摆脱现代主义版式束缚,营造出奇幻享乐氛围。 格特・邓巴:其工作室 1987 年设计的 “荷兰节” 招贴,构图饱满无拘,采用实验性维度探索形成三维错觉,对图像、文字等元素层叠缠绕处理,产生强烈冲击力;1994 年为策贝尔特剧院设计的招贴,运用两套视觉系统,背景照片与前景剪影人物及几何形文字结合,形成超现实主义画面效果。 田中一光:1981 年设计的《日本舞蹈巡回展》海报,融合西方现代主义方法与日本传统文化,以隐藏的网格结构、鲜艳概括色彩和点面组合成歌舞伎的眼睛和嘴,兼具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等多种特色,达到独特的视觉和文化融合效果。 6、列举“数码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的代表作及设计特点。答案: (1)以下是一些 “数码时代” 的视觉传达设计代表作及设计特点: ① 《扇画琴舟》:运用三维动画、AIGC 和裸眼 3D 技术,以东方传统文化元素重构元宇宙式的秀演场景,打造出虚实相间、未来复古,融声、光、画、表演为一体的创新型综合设计表达。 ② “电子囤积症” 主题公益设计:画面提取 cpu 芯片的特点,结合像素,使单个代表图形组合堆叠形成拆分释义的单个字母,最终重组为以 “cyberclutter” 为画面的电子海报。 ③ “字” 己有多重多媒体交互设计:人体站上重力传感器,屏幕上可显示字符的字重,随着体重变化字体的粗细发生改变,实现跨媒体交互设计。 ④ 《蓝色副本》:pppp 云端造梦工厂为解答地球居民对于人类飞天的疑惑,重新修复整理出的一套飞行档案。 ⑤ 《万物有灵》:从诗经的时间和空间切入,提取其中的诗和风物图进行情感 / 情绪的提炼,制作成情绪元素周期表,再以之为基础进行视觉转译,斟酌形状并着色,运用诗性思维的逻辑将风物图呈现为客观事物的主观情感物象。 ⑥ 《音乐里的时间:月光》:以德彪西的《月光》为探究对象,对乐曲的节拍、音符时值、bpm 值进行分析并解构,再与书籍结合形成新的重构,利用装帧方式、柔的纸张来模拟月光的节奏感和柔和、飘忽的感觉。 ⑦ 《冥生活幻想日记》:在另一个国度构筑丰富多彩的 “冥” 生,与时代潮流同行,将人类现实生活与虚拟想象结合,表达人类对死亡审美情感,从多方面揭示祭品的多样性、与人们想象中的阴间生活和信仰关系,慰藉生者和弥补遗憾。 ⑧ 《恶意的代码》:从网暴语言出发,基于调查和分析,以 “生活,破坏、呼吁” 三段式动态图形展开视觉设计研究,以沉浸式的交互体验形式,探索社会性向善共鸣的同理心实现。 ⑨ 《城中感》:探讨城市青年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安全感与不安感,并进行视觉化研究表现,在城市空间中选取其中五个子空间中发生的案例,用动态视频与插画的形式表现。 ⑩ 《生离纸别》:通过蓝晒图像进行视觉语言表达,将各类纸张归类扫描晒印,整理自己及他人日常生活中的纸张,在讲述 “一张纸的故事” 的同时挖掘纸张背后的情感痕迹与美学价值,引发对纸媒载体记录形式的重视和思考。 ⑪ 《妙音回春》:围绕五音的弦位坐标、律数,五脏脉络颜色进行五音系统的可视化设计,结合编程,将其谱曲为五首对应五脏疾病疗愈的可视化动态乐谱。 (2)设计特点包括: ① 动态性:如动态海报、动画等,通过运动、变化和节奏等视觉元素,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吸引观众注意力,且能在短时间内传递大量信息,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② 交互性:强调与观众的互动,例如通过触摸、滑动或点击等方式激活隐藏信息内容,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③ 多媒体融合:将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结合,创造出丰富的视听体验。 ④ 数字化: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创作和处理,便于修改和传播。 ⑤ 个性化: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根据具体项目设定参数,呈现独特的视觉效果。 ⑥ 跨媒体传播:可在不同的数字媒体平台上展示,扩大影响力。 ⑦ 数据可视化:将复杂的数据和信息以直观易懂的视觉形式呈现。 ⑧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应用: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体验,如虚拟元素与现实空间的融合。 ⑨ 创新的表现手法:继承传统插画的同时,结合软件特点制造独特效果,如模仿传统手绘插画的各种风格,或创造出数码独有的风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