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欲点茶,先须熁盏。 盏冷则茶沉,茶少则云脚散,汤多则粥面聚。 ——朱权 ·《茶谱》 如果说 唐代的煎茶重于技艺 那么宋代的点茶更重于意境 从焚香净心、文烹龙团、臼碎圆月 到茶瓶点冲、茶筅击拂…… 16道极为讲究的点茶工序 将风雅演绎到极致 去年大热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 就还原了宋代点茶 挂画插花以及香篆的场景 让我们得以一睹宋代点茶文化之雅趣 现在 这个在宋代盛行 在明代被罢造 从此失传的宋代点茶技艺 在渝北得以再现啦! 若蘭点茶茶艺 若蘭点茶茶艺是一种传统煮茶方法 于去年成功入选 渝北区第八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若蘭点茶茶艺的精神 是从茶艺基础灸茶、碾茶、煮水、 温器、点茶、作画时 从茶中修知止智慧 从而共修茶道的精神 若蘭点茶茶艺的步骤大致为 备水、碾茶、点茶、分茶 点茶配备的器皿都非常精致 给人以美的享受 1.备水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泡茶最好的水自然是新鲜的泉水 2.碾茶 先用纯棉纸包茶 压碎茶叶 然后入茶碾 碾茶要迅速 不能长时间碾茶 否则有损茶末的新鲜度 3.点茶 点茶总共要注水七次 使茶末与水交融 茶汤表面显现雪沫乳花 但这整个过程不超过数分钟 点茶之前要先暖盏 用开水过一遍茶碗,否则茶不浮 然后以小勺舀取茶末 在盏中调作膏状,不时以汤瓶冲点 边冲点边以竹制的茶筅 或银制的茶匙在盏中回环搅动 即所谓"击拂" 点茶需要技巧 又以因击拂之法不同盏面泛起之乳花不同 而有各种名目 自第一汤至第七汤而各有不同 4.分茶 点茶完后 要将茶汤分盛入盏 供人饮用,一勺一盏 而且每盏茶汤的沫饽要均匀 分茶时行茶艺礼仪 更显雅趣 隐匿在晚晴园附近的茶世界 若蘭点茶茶艺传承人代琴 创办的若蘭茶事 不仅是一处品茶的场所 更是现代生活中返璞归真 听茶品茶的雅意之所 这里秉承“静 清 和 雅”精神 在这里,许多人因茶结缘 以茶的教学为原点 同修古代文人焚香、品茗、 插花、挂画之风雅逸趣 在若蘭茶事 木质窗棂配上或中式竹木 或日式软塌 在柔和的灯光下 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致远的空间感 早在宋代,插花就已经 和茶、画、香一起 被称为“四艺”摆于茶席之间 作为茶艺中的插花 与寻常插花自然不同 在这里,若蘭每每亲自插花 这一枝枝、一叶叶 与茶的自然、清远、恬静、淡雅相契合 追求朴实宁静、简约纯真 若蘭茶事 其景、其韵、其茶...... 无不与若蘭其人有关 她给若蘭茶事的定位是 生活美学空间、茶道生活空间 她希望每一位来到若蘭茶事的人 能在这里卸下各种压力与负荷 借由一杯茶汤的力量 融入“静,清,和,雅”的氛围 打开内心深处的那扇大门 感知和传递世间万物的美好 一隅茶室里,参禅悟茶意 这种惬意 大概足以平息所有的浮躁了吧 一壶温暖香甜的茶水相伴 让聊天变得更加有趣 品茶闲聊 本就是清心静虑的过程 尤其茶后,暮色在天 夕阳在墙 大家一身空净,挥手再见 那一刻 真有点飘飘然的轻悠出尘之感 这个寒冷冬日 邀你煮一壶茶吧! 『若蘭推荐1』 思来邪 日式榻榻米,适合三五好友谈天吃茶 休闲放松 桃花源 八方桌,小书架,适合四人以内商务洽谈 也适合好友闲聊小聚 听松阁 长条形桌,适合四至七人商务洽谈 探幽谷 掌柜的私人空间,用于接待重要客人 长相思 八方桌,幽静,适合办公、会议交谈 风雅颂 各种会议活动,可容纳二十人左右 茶艺及古琴等教学 『若蘭推荐2』 绿茶 狮峰龙井 永川秀芽 碧潭飘雪 蒙顶甘露 白茶 福鼎老白茶 荒野白牧丹 白毫银针 青茶 鸭屎香 阿牛水仙 白鸡冠 浓香大红袍 本家水仙 本家肉桂 红茶 正山小种 水蜜桃红茶 黄茶 君山银针 蒙顶黄芽 普洱 02年老生普 95年老熟普 2014暗香疏影熟普 岁月知味 悦蘭 龙珠 静心定性 褪去浮躁 琴棋书画 陶冶情操 休息放松 片刻安宁 好茶好物好去处 来皆有所获 一起去若蘭茶事打卡吧~ 具体地址:渝北区渝航路三巷48号 联系方式:15223304380 来源:渝北文旅 微信团队 编 辑 | 邱艾峰 责 编 | 周媛媛 审 核 | 陶茂洲 监 审 | 朱 强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非遗】一盏泡沫里的美学盛宴,若蘭点茶茶艺带你细品留香》 (责任编辑:) |